APP下载

花园式公墓发展战略研究

2010-04-04刘国军杨德慧姜思朋周雪媚王永阔李玉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花园式墓园公墓

刘国军 杨德慧 姜思朋 周雪媚 王永阔 李玉光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北京 100070)

花园式公墓发展战略研究

刘国军 杨德慧 姜思朋 周雪媚 王永阔 李玉光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北京 100070)

文中以生态、和谐的发展思路研究公墓的花园式发展模式,分析了公墓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花园式公墓的特征及发展方向。花园式公墓注重科技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突出了公墓的文化价值,以求实现环境生态平衡及缅怀亲人的功能要求。

花园式公墓;生态园林;城市生态

城市扩建逐步加快,原本位于城市郊区的公墓纳入了城市的范围,受到市民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公墓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需要,甚至已经影响和妨碍了城市和谐化建设的进程。花园式公墓等各种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墓地发展形式被提上了城市规划发展的议事日程。花园式公墓主要运用生态学、园林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知识,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其目的是将公墓建设成为城市的花园,不同季节性、观赏性花草和树木错落有致,富含艺术品位的墓碑雕塑点缀其间,即能满足安葬逝者、追思先人的墓地功能,又可以为城市提供优美的绿色景观场所和市民休闲放松的绿地,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态价值。

现代公墓起源和发展于西方国家。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墓园已经形成了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墓地园林。著名的洛杉矶玫瑰岗墓园更像一座玫瑰庄园,同时也是当地政府举行重大节日活动的场地。与西方国家公墓的园林化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的公墓发展属于初步阶段。大部分现代公墓的建设是借鉴西方墓园的规划建设而来,是我国传统墓地和西方墓园的生硬结合,缺乏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墓园文化内涵的塑造。

一、公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公墓占地面积惊人,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严重

从我国整体上看,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十三亿,每年按0.65%的死亡率计算,约有900万人死亡,需要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埋葬这些遗体。以墓地使用期限二十年来计算,用于埋葬遗体的土地就到几百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国土的面积。土地资源的紧缺同殡葬用地急迫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尤为突出。墓地的紧张局面也造成一部分人炒买炒卖墓地从中牟取暴利,给社会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甚至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公墓造成青山白化,破坏了生态环境

现在,城市公墓颇为强调墓园的硬化。为了便于车辆行驶,办公区域、停车场和道路一般都采用沥青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料硬化,不利于降水的渗透,造成水资源的流失。公墓的墓体大多采用难以更替的水泥材料砌成,导致了青山白化。据报道,在东南沿海人口密集地区,用水泥砌成的“不朽的椅子坟”满山遍野,青山白化现象触目惊心[1]。据有关部门统计,温州市每年被水泥墓地占去的土地在600亩以上[2]。此外,一些城市在公墓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利用,对原有的树木草地破坏严重,致使新建成的公墓绿化植被稀少、单一,生态环境脆弱。

3.公墓绿化结构欠缺

我国现代公墓基本上是借鉴西方现代墓园规划的经验规划建设而成,既缺乏对传统殡葬文化中“风水学”等合理的因素的吸收运用,又没有深入理解西方园林公墓的建设理念,仅限于硬性的“照搬”与“模仿”。公墓大多采用松树、柏树等常青的单一树种进行简单的绿化,缺乏生态平衡发展的理念。松柏等高大的乔木树种虽然能对墓园起到一定的绿化和装点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树种枝叶过于密集,使墓园光线暗淡,景色单调。结构单一的绿化植被使公墓视景单调乏味,容易引起市民的视觉疲劳,丧失了公墓绿地应当具备的协调城市绿化景观、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此外,过于单一的植被使公墓绿化体系呈现一种生态垂直的、结构单一的草坪或乔灌木景观,不能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缺乏全面的环境调节作用。

4.公墓文化价值缺失

公墓寄托了生者对已逝亲人的哀思之情,也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体。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一座公墓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走进公墓,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条精神文化发展的长河。漫步于墓园是对长眠于此的死者个人价值的审视和感悟,是“活人与死人的对话”。维也纳中央公墓是音乐爱好者的圣地,那里长眠着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伟人,整座墓园都充满了音乐的韵律,用音乐诠释了面对死亡时的豁达情怀[3]。与国外的墓园相比,我国的公墓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极大缺失。我国公墓在规划和建设时对公墓文化和艺术方面考虑较少,仅仅强调了公墓的埋葬功能。墓碑、墓体设计不能体现死者生前的个人魅力,没有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随着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公墓规划建设需要对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城市和谐发展的生态墓园发展模式进行探索。花园式公墓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当引起公墓规划建设部门的关注。

二、花园式公墓的特征

1.花园式公墓以绿色为基

花园式公墓的本质内涵是绿色公墓,绿色是花园式公墓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绿色是花园式公墓的基本色调。花园式公墓更加注重墓园的绿化,更加强调观赏性植被的栽植。花园式公墓的建设目的就是将其打造成城市的花园,墓穴设计与墓园的景观协调,融为一体,使整个园区远看像画,近观为景,成为一幅自然美丽的画卷。其次,花园式公墓极为注重绿色环保。在园区的道路硬化方面,极力减少沥青或水泥路面的使用,通往墓区的道路多采用鹅卵石和沙砾铺砌,突显墓园的环保和生态价值;在园区建设用材方面,主要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如骨灰盒等采用可降解的材料,提高公墓的循环再利用能力。

2.花园式公墓以文化为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殡葬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花园式公墓以塑造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己任。花园式公墓凝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灵魂。通过使用知名雕塑艺术家彰显民族特色的艺术雕刻作品,形成墓区的人文景观,创造文化气息,赞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发扬他们的爱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树葬、草坪葬的形式,让逝者与自然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3.花园式公墓以科技为支柱

花园式公墓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公墓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协调统一和景观学、园林学、生态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公墓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需要运用科学眼光规划设计,采用生态环保的方式发挥其城市绿地景观区的作用。花园式公墓更能吻合城市生态可持续的需求,也能够保障墓区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三、花园式公墓发展战略及方向

1.着力转变公众殡葬观念,政策引导和强制措施并举

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公众忌讳“死”和怕“鬼”。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死亡、墓地等有十分强烈的惧怕感,对与死亡相联系的事物避之甚远。这种惧怕死亡的心理不利于公墓向兼具旅游功能的生态墓园发展。发展花园式公墓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公众从观念上转变传统的“死亡观”、“惧死观”,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死亡,体会在景色如画的墓园里与已逝亲人“交流”的温馨和宁静。思想上的改变才能更好地促进墓园向着花园式等各种生态效益显著的公墓方向发展,才能加快生态墓葬的改革步伐。

花园式公墓的发展与政策和法规紧密相关。以经济杠杆为主导的优惠政策可以为采取生态殡葬方式的用户提供墓地价格优惠、政府补贴丧葬费用等方式,促使普通用户的墓葬观念向“无碑”、“无墓”环保的绿色殡葬观倾斜,逐步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殡葬潮流。殡葬法律、法规的健全能够保障花园式公墓发展的标准化,从而防止了一部分人打着“绿色墓地”、“生态墓地”的幌子牟取暴利。

2.多种安葬方式相结合,大力推行生态墓葬

花园式公墓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生态墓葬,以最少的土地使用量和最低的生态环境损害程度为根本原则,满足安葬逝者的殡葬服务用途。花园式公墓主要采取“上墙入塔”、树葬、草坪葬、石头葬等生态墓葬方式。“墓墙”、“墓塔”作为立体建筑结构能够利用有限的占地面积提供更多的骨灰安放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墓的容量,延长了墓园的使用年限。花园式公墓要合理地利用“墓墙”、“墓塔”节约土地的特性,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墓墙”、“墓塔”设计时加入景观艺术元素,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可以作为观赏景点,与墓园的绿化植被相映成趣,从而增强墓园的旅游观光的作用。

树葬和草坪葬是一类较好的绿色安葬方式。骨灰直接埋入土中,生者为死者种树、植草坪,树前或草坪上置一小型卧碑以作纪念,这既符合我国丧葬文化中“入土为安”的传统,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生如客,死如归”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还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真正还地球一片青山,造一派人文景观。花园式公墓依据树木、花草的不同寓意进行区域划分,形成不同主题的墓区,例如,象征爱情的玫瑰区,用于安葬已逝的爱人;象征长寿的松、杉类树木区可以用于安葬老人等。树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形式将一个骨灰埋葬场建成一个绿荫葱茏、香飘四季的花园。同时,用树葬和草坪葬处理骨灰,将殡葬和植树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建坟造墓对土地的大量占用,也有利于促进绿化和环境保护,还可以减轻丧葬负担,是花园式公墓大力提倡的墓葬方式。

3.采用多层次绿化形式,注重生态效益

城市公墓大多处在城市郊区的荒山地带,由于早期的过度砍伐破坏致使该区域土层松软,水土流失极为普遍。研究表明,林木绿化可以缓冲降雨对土壤的侵蚀,稳定土层,防止山体滑坡,减少水土流失。但单纯的树草植被成活率低,养护困难,其生态效应也不甚显著,而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是纯草坪的5倍[4]。新公墓建设时需要注重绿化形式的多层性,垂直方向高、中、低各个空间层次植被混合种植,形成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水平方向各种时节花木相间培植,不同区域、不同季节都有花木可以观赏。只有建设多层级、多种类的绿化体系,发展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才能使墓区环境形成一个稳定而有机的系统,并在其所处生态环境中承担起一定的生态职能。

4.引入艺术设计思想,提升公墓文化价值

公墓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公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花园式公墓建设更加注重墓葬与艺术的结合。墓碑、墓墙、墓塔等实用性建筑秉承个性化、艺术化的设计理念,与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艺术和文化的承载体。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上,要提倡设计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土地及空间,达到墓区美观和艺术化要求。城市公墓园林景观的建设,重在突出园林的多样性、艺术性与特色性,提高了园林公墓文化品位,以绿色植物映衬生命的活力,以景观雕塑烘托园林的诗情画意,以树木草坪的层次与序列,反映墓园时节的变化美,使公墓成为绿树与鲜花、宁静与和谐交织而富于生态精神的花园,成为新的文化景观和艺术博物馆。

公墓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重和谐发展。花园式公墓以优美的景观和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应了公墓和谐发展的要求。花园式公墓促进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公墓与城市发展和谐,既满足了安葬死者的功能需求,又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延续。

[1]王成芳 .节约方寸地,留与子孙耕[J].规划师,2002,18(10):66-68.

[2]陈镇,万昆.城镇公墓规划编制体系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6,(9):96 -99.

[3]唐黎标. 维也纳中央公墓[J]. 世界文化,2006,(8):52.

[4]赵群 .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J].华中建筑,2008,26(2):129-131.

D632.9

A

1671-5136(2010)02-0023-03

2010-04-25

刘国军(1982-),男,河北泊头人,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花园式墓园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浅析绿化植物在花园式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润澳花园大酒店 金坛首座花园式度假型酒店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读当代作家傅爱毛的《疯子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