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2010-03-21尚华刘怀军耿左军崔彩霞

河北医药 2010年15期
关键词:铁血海绵状黄素

尚华 刘怀军 耿左军 崔彩霞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多为单发病灶,Osborn等[1]认为约1/3患者表现为多发病灶。以往的CT和MR技术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受到一定限制,常规扫描容易漏诊。随着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3D-GRESWI)应用于临床,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笔者对12例常规MRI扫描疑有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加扫磁只振敏感加权成像(SWI),进行SWI序列与常规序列的对比研究,以探讨SWI对于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12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为癫痫11例,头晕头痛9例,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3例,无症状偶然发现者1例。

1.2 MRI检查 采用GE Signa 3.0 T Excite HDMR系统,8通道线圈,行常规MRI(横轴面T1-Flair、FSE-T2WI、矢状面FSET2WI)和SWI检查,ADW 4.2工作站进行SWI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和序列如下:SWI:重复时间(TR)36 ms,回波时间(TE)20 ms,视野(FOV)24 ×24,激励次数(NEX)0.8,矩阵448×384,带宽15.6 kHz,层厚 3 mm,层间隔 0;T1-FLA IR:TR 2 962 ms,TE 7.9 ms,FOV 24 ×24,NEX2,矩阵 512 ×256,带宽62.5 kHz,层厚 6.5 mm,层间隔 1.3 mm;FSE-T2WI:TR 5 100 ms,TE 117 ms,FOV 24 ×24,NEX2,矩阵 416 ×416,带宽62.5 kHz,层厚6.5 mm,层间隔 1.3 mm。

1.3 观察指标 所有图像均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分析,并将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和比较SWI和常规MRI(T1-Flair、FSE-T2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的显示能力、细微特征的辨析能力和合并出血的判断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例患者中,常规MRI共发现99个病灶,而SWI共检测出170个病灶,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MRI和SWI检测病灶数量比较 个

3 讨论

3.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基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人种有关,其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具有家族遗传倾向[2]。临床多以癫痫、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头痛等为主要症状,多见于40岁左右,儿童少见,男性多于女性。海绵状血管瘤由许多海绵状血管窦和纤维间隔组成,血管窦壁由单层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组织学上缺少肌层和弹力层,血管排列紧密,其间没有正常脑组织,一般无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内可见不同期的出血,血窦内有凝固和半凝固的血块,有的呈层状附着在窦壁上,并不同程度的机化、钙化甚至骨化。由于反复出血,病灶周围的脑组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3.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影像学表现

3.2.1 CT表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等或稍高密度影,常合并斑点状钙化。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及占位效应,急性出血可表现为较均匀的高密度。增强后,病灶无或轻度强化。

3.2.2 MRI表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常规MRI上的典型表现为“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灶周见低信号环环绕,反复少量出血是形成MRI特征的主要因素。瘤巢内反复慢性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使其在所有的序列中均呈高信号。陈旧性血栓及反应性胶质增生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内胶质间隔和沉积的含铁血黄素表现为网格状的长T1、短T2信号。病灶内钙化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病灶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呈环状低信号,T2WI最明显。MRI增强扫描可表现为瘤体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3.3 SWI原理 SWI是一种利用组织磁敏感性不同而成像的新技术。以梯度回波T2★序列为基础,采用全新的长回波时间,3个方向均有流动补偿的梯度回波新序列。与常规MRI相比,具有三维、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的特点,能很好的显示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细微差异,对含铁血黄素沉着、矿物质沉积等顺磁性物质非常敏感。它包括相位图和幅度图以及后处理融合图,其中相位图还可以进行半定量的参数分析,对显示血液代谢物十分敏感,表现为显著的低信号[2,3]。在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方面弥补了常规MRI的不足,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4 SWI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SWI大部分表现为颅内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信号影。但由于出血时间的不同,有的在低信号中会出现点状、条状或桑葚状高信号,周边环绕低信号环。本研究中12例患者常规MRI仅发现99个海绵状血管瘤,而结合应用SWI后可检查出170个海绵状血管瘤,因此大大提高了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SWI与常规MRI相比,对海绵状血管瘤内出血的检测更为敏感,尤其是早期和微量出血。这是因为从出血开始数小时至2周,自旋回波(SE)序列的180重聚脉冲可以矫正出血性病灶中由于完整红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或正铁血红蛋白不均匀分布而造成的局部磁场不均匀,而梯度回波(GRE)序列不仅不能矫正,反而暂时性地增加了磁场的不均匀性,从而加速了质子矢相位,这刚好能反映局部病灶微观磁场的变化,因此在GRE图像上代表去氧血红蛋白或正铁血红蛋白的图像信号比SE序列图像中的信号低得多,使出血灶的低信号凸显出来[4]。除此之外,SWI上显示的海绵状血管瘤的范围明显大于常规MRI上显示的病变范围,而且在SWI上病变的边界显示更加清晰。

SWI主要通过体内以铁为基础的不同的组织磁化率成像,只要组织间存在磁化率差异,理论上即可以通过SWI显示出组织对比。以前应用GRE T★2WI诊断颅内出血已有较多报道,但是SWI不同于传统的GRE T★2WI,SWI序列具有三维、高分辨率和扫描层厚更薄、磁敏感性更强的特点。

总之,SWI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较常规MRI序列要敏感得多。但由于SWI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局部组织的磁化率差异,所以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常规MRI序列和临床特征。应用SWI序列明显得提高了该病的检出率,并且病灶周边及其内部结构显示得更加清晰。

1 Osborn AG,Tong KA.Handbook of neuroradiology:brain and skull.St Louis:Mosby,1996.369-370.

2 Ide C,De Coene B,Baudrez V.MR features of cavernous angioma.JBR-BTR,2000,83:320.

3 Haacke EW,Mittal S,Wu Z,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Techn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part1.AJNR,2009,30:19-30

4 Mittal S,Wu Z,Neelavalli J,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Techn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part2.AJNR,2009,30:232-252.

猜你喜欢

铁血海绵状黄素
铁血忠诚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铁血舰长闯也门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当药黄素对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漆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铁血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