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

2010-03-21策划定宜庄

博览群书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类学家实践者例子

策划:定宜庄

我选择三个例子来谈口述历史。其中第一篇是胡鸿保教授与他的学生张丽梅合作的文章,他们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对美国女人类学家肖斯塔克的田野民族志著作《尼萨》和《重访尼萨》做了很专业的介绍与评论;第二篇是唐戈副教授的文章,这是他十余年来对生活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族群“俄裔”所做口述和田野作业的报告和经验总结。第三篇是我从北京城市史的视角为数十位老北京人所做口述的过程和体会。

严格地说,口述史作为一个学科,迄今仍然算不上成熟,各种理论、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每一种都未必能够成为公论。在国内,它似乎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学者们更热衷于登高一呼,提倡“大家来做口述史”,以及介绍和讨论它的理论和方法,亲身实践者、尤其是长期投入的实践者却反而人数不多,且观者寥寥,显得颇为冷清寂寞,与前者的热闹恰成鲜明对比。我则认为,在一个学科的初兴阶段,实践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体验、真正的问题,都是在实践里表现出来的。我这里选择的三件口述作业,就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例子。

这三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做的口述史作业,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说,不是单纯以口述史方法做出的成果。《尼萨》和“俄裔”的口述史都是人类学家的作品,有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是他们10年以上长期田野工作的组成部分;而我做老北京人口述,用的是史学的研究方法,是将口述与历史文献相参照所做的一个尝试。在这三篇摘要介绍的背后,各自都有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专著为依托。总之,做口述史的方法并无一定之规,但要想做成做好,却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辛的、有时候是默默无闻的过程,不可将它看得太轻易、太简单才是。

猜你喜欢

人类学家实践者例子
话语
王尧:新中国藏学风雨60年的记录者与实践者
做好煤化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反思盲区:论人类学家主体性及其概念处理
寻找源头的野心
率先“实践者”
两种目光的相遇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