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新华:情融傈僳 暖溢三江

2010-03-05王雪玲

时代名流 2010年1期
关键词:怒江州怒江旅游

王雪玲

入刊理由:

融情傈僳人,锻造新怒江。古来涛头弄潮儿,今有峡谷焕新颜。轩丘层岫的怒江大峡谷在以侯新华为代表的怒江州政府领导班子,以击楫誓中流的魄力和勇气为怒江的“二次跨越”吹响了奋进的集结号!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个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祥和的崭新怒江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怒江,一条摇曳多姿的神秘河流!看到“怒江”两字,也许人们会“顾名思义”,情不自禁地认为怒江不论何时都是奔腾咆哮的,江水总会裹挟着雷霆万钧之势从天而降。然而,冬日的怒江却是宁静的,就那么不动声色,自顾自地流淌着。冬日的怒江水是蓝绿色的,像女子皓腕上翡翠手镯的颜色。天色的早晚、天气的阴晴、阳光的强弱都会令水色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光影碧绿如玉却是谁都不可轻易忽视的。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唐古拉山脉。古人曾以“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描写怒江的狂暴。狂暴时的怒江横冲直撞,能掀起如雪的巨浪。与怒江相伴相生的山崖险峻陡峭、幽深神秘。在流经云南时,怒江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开天辟地创造出独具幽韵的怒江大峡谷。飞越天堑怒江大峡谷会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因为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浩淼江水的滋养和涤荡!

怒江,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名字,全称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怒江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白、彝、景颇、傣、藏、纳西、回、汉等多个民族,其中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是主要分布在怒江的四个少数民族。怒江州还是中国地貌景观极为独特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十分富集的地区,有“东方大峡谷”“物种基因库”“世界雉鹊乐园”“社会发展活化石”等众多称誉。

在怒江大峡谷有一座世人不太熟悉的小城——六库,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六库是一座温暖干净的小城。2009年12月,怒江“阔时”文化旅游节期间,记者一行三人有幸驱车前往怒江大峡谷,到达六库已是傍晚时分。依山傍水的六库小城在冬日洋溢冬日少有的温情。夜晚来临,六库沿江两岸的楼房建筑和灿烂的灯火倒映在怒江上,波光闪闪,犹如一幅恬静优美的风景画。看着眼前的美景,浑身的风尘疲累慢慢消失殆尽,感觉神清气爽起来。六库这座峡谷中的新城仿佛一颗怒水中的夜明珠般闪耀着熠熠光辉,引人无限遐思。

在过去,怒江被称为瘴疠之区、不毛之地,曾荆棘丛生,烟瘴盛行,饿浮遍野,一片荒凉。然而今日的怒江已经发生沧桑巨变,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昔日封闭的峡谷而今处处涌动着商品经济的勃勃生机;昨日的羊肠小道而今已扩展成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大动脉;沉寂了近千年的兰坪而今已开发出亚洲第一铅锌大矿……一座边贸繁荣的现代化新城如一颗新星正在怒江边冉冉升起。是什么促使这个过去较为贫困、很不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旧貌焕新颜?为此,记者一行走访了怒江州人民政府州长侯新华。通过与侯新华州长的交谈,记者找到了答案。

工农联动 新兴峡谷

对于怒江州近年来的新变化,侯新华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他说,2009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怒江州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自2008年10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影响,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怒江州委、州政府正确研判形势、科学决策、迎难而上,团结带领怒江州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化危为机,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在经济工作取得新成绩,民生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三个方面。

首先,怒江州经济工作取得新成绩。2009年,怒江州经济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全州生产总值完成48.41亿元,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7亿元,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20.69亿元,增长18%。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工业是怒江州经济的重要支撑,面对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怒江工业经济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为此,怒江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工矿企业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施策,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使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逐步恢复了正常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工业投资稳步提高,工业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企业户数、从业人员和增加值大幅增长,怒江州工业经济回暖向好。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怒江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启动实施了“农民收入翻番计划”“粮食1亿斤增产计划”“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以及山区综合开发、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召开了加快独龙江发展专题工作会议,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综合发展工作全面启动。

除了工、农业的稳步发展之外,怒江州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怒江州委、州政府围绕重大节庆,加大旅游宣传促销,成功举办了2009怒江“阔时”文化旅游节和以“传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进一步提升了怒江的整体形象。此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财政金融运行平稳、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等都是怒江州经济工作取得新成绩的具体体现。

其次,民生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2009年,怒江州委、州政府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发放了“贷免扶补”贷款和城镇失业人员小额信贷贴息贷款,高度重视返乡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了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拓宽了就业技能培训范围,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使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在澜沧江黄登水电站筹建过程中,根据《云南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指导意见》,怒江州委、州政府探索实施了“1+1+1”(长效补偿+配置耕园地+后期扶持)的安置模式,获得了上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此外,怒江州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还体现在教育事业和科技工作都取得新成效,科教文卫事业得到繁荣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等方面。

再次,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怒江州委、州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得到深化。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工作取得新成效。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了应急管理体制,政务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审批效率显著提高。怒江州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府”建设,落实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和政务信息查询等制度,切实推行政务公开,使政府工作更加广泛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党风廉政建设也取得了新成绩,公务员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

说到2009年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时,侯新华很坦然,他认为2009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属来之不易。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不仅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怒江州委正确领导、怒江州人大有效监督、怒江州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怒江州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怒江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谱写的加快推进怒江“二次跨越”进程,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接着,侯新华高屋建瓴地分析道,尽管2009年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怒江州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二是资源性工业产品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价格下降,加之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重困难。三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回落,劳务输出市场缩减,农民工返乡增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四是主导产业工业严重滑坡,效益下降,财政政策性减收,财政增收困难,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大。五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重大项目核准审批难,项目融资和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计划新开工项目难以启动。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率低,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严重制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压力加大。六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重点关注,在新的一年里,怒江州委、州政府将会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听完侯新华州长的一席话,记者更加佩服这位怒江“二次大跨越”发展的执行者了。正是因为他的谦逊和务实,怒江州才会在200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也正是因为他的谦逊和务实,怒江“二次大跨越”正一步步落到实处。辉煌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怒江的执政者们即将迎来怒江跨越发展的新纪元!

文旅相携希冀共赢

云南是一个文化资源富矿,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是云南塑造巨大的文化力和全新的形象力的无穷宝藏和宝贵财富。因此,旅游产业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之一,不论采访哪个州市的领导,记者几乎都会聊到与旅游有关的话题。怒江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属于“三江并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高山河谷探险和民俗考察的重要旅游区。当记者向侯新华州长提出聊聊怒江发展旅游业的话题时,侯新华很爽快地同意了。

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然有神。对于怒江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侯新华侃侃而谈,他说,怒江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不可复制的多元民族文化,但由于怒江旅游起步较晚,产品开发滞后,现在正处于资源输出型向产品开发型转型的过程中,观光游、自驾游以及特种旅游占主导,这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发育过程。与云南省旅游发达州市及云南省平均水平比较,怒江旅游经济总量很小,在旅游者总数中入境旅游者近6万人次,其中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达4万多人次。主要客源地是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还有部分欧美国家。目前,怒江州委、州政府正抓紧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打好旅游基础设施攻坚战,夯实发展基础,有效缓解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打好旅游产品开发攻坚战,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一批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打好产业构建攻坚战,加强产业要素建设,丰富产业内涵,强固旅游产业支撑力。侯新华信心十足地表示,通过一届届怒江州委、州政府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未来的怒江一定会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为了富民强州,怒江正在积极培育旅游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怒江旅游的知名度,切实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做大做强怒江旅游业。侯新华胸有成竹地解析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大怒江旅游这块蛋糕,怒江州委、州政府就必须不断加大力度,积极营造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环境,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运用现代资本理念,放宽准入条件,诚招国内外客商关注怒江、选择怒江、投资怒江,吸纳大量社会资金在旅游业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具体说来,只有加强旅游基础建设,积极推进贡山至德钦、福贡至维西、丽江至兰坪、泸水至腾冲4条滇西北旅游环线建设,才能为滇西北旅游“二次创业”和提质增效创造条件。同时,还要高起点、高质量抓好旅游配套设施和景点、景区建设,重点抓好六库和丙中洛两个景区的建设,把六库打造成一个新的旅游热点,高水准建设好丙中洛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按照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要求,扎实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对接,做活、做大滇西北旅游圈,推动怒江旅游加快发展。此外,还要编制完成《怒江大峡谷旅游区开发规划》《知子罗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老姆登特色旅游村建设性详细规划》三大旅游规划。

侯新华进一步解释道,发展旅游业的核心是发展文化产业,怒江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居住历史最悠久的是怒族、独龙族、傈僳族。持竹标的独龙汉,托弩弓的怒族娃,敬美酒的傈僳妹与奇林怪木共同生存在这狂野磅礴、绝壁千重的怒江大峡谷中。无论是千脚落地、鸟路鼠道、藤篾溜索、悬崖壁耕,还是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宗教、礼仪、习俗,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无不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区域民族特色,这一切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独具魅力的峡谷民族文化。“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怒江山水之间各种民族风情、多种宗教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使怒江拥有了“人类文明处女地、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聚宝盆”的美誉。

怒江的多元民族文化,既是怒江形象独具魅力的名片,又是怒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竞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重要资源,怒江走民族文化产业化之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但目前来说,怒江州多元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运作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资源与资本的不对称,怒江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资本市场不成熟,一旦文化市场向外敞开,就有可能形成强势资本对贫困地区富裕资源的“掠夺”,资源的拥有者却享受不到资源效益。其次,资源整合不够,没有主打品牌。要把怒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转化成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并打造怒江民族文化品牌,才能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再次,科技含量不高,精品人才缺乏。文化资源的根本要素是人,资源转化的根本要素也是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其所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因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才是实现怒江民族文化产业化以至怒江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怒江民族文化建设曾取得骄人的成绩。傈僳族民歌《欢乐的迪哩吐》、怒族民族《哦得得》等怒江文艺精品,曾荣获全省、全国大奖;《歌声飞出新窝窝》等优秀歌曲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唱红大江南北。傈僳族的多声部合唱“摆时”唱到大洋彼岸,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誉为“天籁之音”;兰坪县的普米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获“荷花奖”银奖和优秀表演奖。以怒江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最后的马帮》、《走进大峡谷》、《开秧门喽》、《德拉姆》等分别获国家大奖……但至今其经济效益远不及社会效益,资源优势并没有因此转化为产业优势。完善内部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怒江民族文化产业化以至怒江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

听完侯新华州长的一席话后,记者对于怒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相关疑问迎刃而解,甚至产生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透过那些高屋建瓴的话语,记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怒江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轩丘层岫 灿靓怒水

怒江享有“动植物王国”“野生天然物种基因库”等美誉,还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观所在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自然是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侯新华州长也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怒江流域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水电资源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于一身;另一方面,地处怒江流域的怒江州是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7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资源的富集和极度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人民群众改变现状的欲望极其强烈。因此,怒江的发展必须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关系,使发展同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必须要以人为本,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怒江州一直在努力。2009年,怒江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营造林37.38万亩,义务植树94.48万株,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286.3万亩外,怒江州还完成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了走一条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怒江州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企业节能行动,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实施沘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依法取缔、关闭沘江河流域沿岸违法排污口,加大对石岗河、片马河等重要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抓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做好耕地的保护和占补平衡,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抓好矿产资源整顿,加强矿政管理,维护好矿山和矿产品流通秩序。完成《怒江州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编制和《怒江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7平方公里。

2009年,怒江州委、州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不俗的成绩,但是侯新华州长认为怒江建设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2010年,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怒江州委、州政府将主抓启动怒江流域生态恢复保护大行动、突出重点抓工程治理和实施好生态环保项目建设三项工作。

首先,启动怒江流域生态恢复保护大行动。抓紧制定怒江流域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全面抓好恢复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工作。全面抓好怒江两岸生态植被的恢复。落实好各项补助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积极探索生态补偿、资源资本化等新机制;继续实施“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生态保护模式,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多种方式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怒江面山绿化工程,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切实封停怒江面山开矿、采石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其次,突出重点抓工程治理。抓好沘江河污染治理。编制实施好《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对现有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切实淘汰、关闭那些低水平、高能耗、排放不达标的小企业,争取用3至5年时间恢复沘江河流域的良好生态。抓好主要江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做好 “三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制定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怒江、澜沧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再次,实施好生态环保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搞好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完善城镇垃圾收运和处理网络体系,逐步杜绝垃圾沿江堆放、污水排入河流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继续抓好泸水一中滑坡点等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未来生态环境建设之路依然遥远,但是侯新华表示,怒江州委、州政府的目标清晰、步伐铿锵,坚定有力。相信在这些重视生态的领导人的领导下,怒江的轩丘层岫会更加苍翠如画!

胸蕴丘壑惠济峡谷

对于2010年怒江州的发展规划,州长侯新华信心十足。他说,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做准备、打基础的关键一年。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从国内、省内环境看,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自身情况看,金融危机对怒江州经济影响的严重性、冲击的滞后性和恢复的艰巨性依然突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回旋余地和调控力度有限,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情况下,怒江州委、州政府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必胜信心,进一步狠抓工作落实,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把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得更好。

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怒江州委、州政府提出,2010年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生态、重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重点,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增强经济增长活力,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粮食总产量增长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解决2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侯新华笑着解释道,之所以制定这样的发展目标是从怒江州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发展预期目标对于怒江人民来说是可以实现的。当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怒江州委、州政府就必须领导怒江人民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把加强“三农”工作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保持农业生产投入增幅,二是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加大畜牧业生产力度,五是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立足产业发展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拓宽创业致富增收渠道,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增收;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第二,坚持工业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稳固发展基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扩大工业经济规模,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着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一是继续抓好兰坪省级工业园区、泸水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硬件标准和项目承载能力;二是抓好入园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如,加快兰坪金鼎锌业公司矿山建设、尾矿库建设和采选矿改扩建项目建设等;集约化发展矿产业,抓住机遇推进矿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在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强低品位铅锌矿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水电产业发展,一是按照“审慎稳妥”的要求,有序推进怒江水电开发,二是加强中小水电建设管理,三是继续实施好城农网建设工程,重点解决20户以上自然村的通电问题,四是认真研究解决电力发展瓶颈制约,促进电力产业健康发展;加快生物产业开发,突出特色和优势,打响怒江精品农产、绿色产品品牌,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户增收致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2%;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

猜你喜欢

怒江州怒江旅游
子空的诗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幸运
补齐两大短板激发脱贫动力
怒江青年“五四”用朗诵助力脱贫攻坚
怒江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旅游
怒江水电搁浅十年将“复活”
猪注射免疫实施“三苗同步、两点注射”方法的介绍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