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传统木结构单体建筑的美学特征

2010-02-26汤小平马庆华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榫卯木结构屋顶

汤小平,马庆华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努力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土木营造的独特体系、风格和美学特征,创造了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其土木结构体系和美学表现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核心,已经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特点

1.1 木结构体系的结构适用性

木结构建筑体系中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相互分离,作用在房屋上的结构荷载由梁柱体系承担,墙体只承受自身重量,可有可无、可厚可薄。墙壁起到遮蔽和隔断空间的作用,门窗的安排布置几乎不受墙体的任何限制。单体殿屋可严密围隔,也可充分敞开,能够满足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地域对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在房屋内部也可设置隔扇、屏风、板壁等轻便的隔断物,起到极好的美化装饰作用。因此木结构使用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1.2 木结构的施工方便性

木材属于柔韧性材料,其材质特性决定着木材加工制作难度低于石材。原始社会时期,利用普通的石器就可以对木材进行非常精致的加工。考古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就已经加工出非常精准的木结构构件。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木构件中可以看到各类构件榫头,企口,有的还有梢钉孔,见图1所示。

图1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木构件

中国木结构节点以榫卯相连,榫卯具有可逆拆卸的优点。建筑的拆卸维修、构件替换甚至整体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1.3 木结构的经济省时性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角度看,木结构的施工优点正是砖石结构的缺点。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都要比石头建筑优越得多。在施工时间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要比同时代、同规模的西方砖石结构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明清两朝,作为皇家统治中心的紫禁城多次遭受火灾,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火灾,三大殿、文武二楼(即清之体仁、洪义二阁)、午门等全部烧毁,后重修只花了三年时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建造时间前后长达约200年,而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则有180多年。

2 传统木结构文化内涵

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而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中,“木”是植物,唯有“木”是具有生命的,以木为材的中国古建筑“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1]”。《荀子.王制》中有“草木有生而无知”,在中国古人思想观念中,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当然是要居住在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之中的,要与有生命的东西“共生”。而用木材来营造房屋,便使其具有了“生命”的质素。

在审美上,木材是一种生物有机体,取自天然,质地熟软,可塑性强,质感朴素自然而优美,其纹柔和给人以温馨美感,是人们接触最广泛的绿色天然产品。一些质地优良的木料还会散发芳香的气味,沁人心脾,使人如同置身于自然。正是由于木的质感软,少生硬,用其建造的建筑性格也因此显得柔丽温和,形象亲切近人,富于诗意。木结构建筑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一”的自然观和审美取向。

3 传统木结构单体建筑结构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表现在自然美、艺术美、造型美、音乐美等多个方面。但其美的本源是来自结构本身,首先是结构的美。一旦一座中国土木结构的建筑损坏了一柱一墙,或是倾塌了一角,就会使人觉得残损不全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高度“有机”的结构。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学特性,建筑结构形式清晰,富有结构逻辑。几乎每一个构件都有其力学上的作用,其规格、形状和位置都取决于结构上的需要,并且完美解决了建筑的实用性功能问题。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理性,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

3.1 梁柱结构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梁柱式结构,木构梁架的每一檩相当于现代框架结构体系的一榀框架。木构架是在建筑屋基上设立柱,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称枋,左右纵木为梁,通常一座建筑物由若干“间”组成。柱上架梁,梁的两端承檩,檩上排列椽子,柱间用枋连系的结构。椽上再铺望板与瓦片,形成屋面。所以整个屋顶压在檩条上面,屋顶的重量都由木构架承担。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这种结构布局,各个构件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互相作用,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构架,共同承担本身的建筑静荷载和外来的自然作用力。中国目前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单体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结构构件图(见图2)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此受力体系中梁承受着屋顶巨大的重量,房间跨度越大,梁中产生的负荷(弯矩)也越大,故选房梁时,木材的选择极为重要。施工中上房梁时要专门举行上梁仪式。这都说明房梁担当最重,任重而道远,所以古人用“栋梁之材”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图2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室内结构的韵律

木梁柱的审美价值是,它所体现的力学原理表现了制作人的高度智慧,即自然力学的一种美的本质,它们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神韵和风采。梁柱上常有美丽的雕刻与彩绘,构成了雕刻艺术美和绘画艺术美,成为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如山西晋祠的圆柱,柱上蟠龙呈现腾云驾雾之势,为整个建筑增添了森严崇高的审美氛围。

3.2 榫卯连结

榫卯连结,是中国古建筑木构件之间连结的主要方法。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榫卯结构在几个方向上开有卯口,可以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的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高强度完美的整体。榫卯连结的特点是越压越紧、越拉越松。有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整体全部用榫卯结构连接,从上到下不用一颗铁钉,例如建于辽代的中国现存年代最久木构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历经千年风霜而不坏,可谓“鬼斧神工”。

由于梁架结构墙体不受力的特性,加之木构架的节点又采用榫卯结构,因而使得建筑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减少由地震引起的危害,所谓的“墙倒屋不塌”也由此而来。这体现了榫卯连接的实用性,可以说榫卯结构具有特殊的实用美。

4 传统木结构单体建筑形式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有着优美的线条、恰当的比例、悦目的色彩、动人的韵律,这些都与建筑材料的特征、建筑结构相呼应,勾勒出中国传统建筑形象独特的造型美。中国传统单体建筑的形式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建筑的美的形式直接与结构相联系,例如曲线形屋顶与抬梁构架的关系;出檐的远近与斗出挑的关系;矩形柱梁结构与各式各样的体型组合的关系等等。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合理的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来烘托建筑的美。由于木结构本身的可塑性,使其在悬挑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上,产生斗、台基、飞檐翼角等建筑艺术形式。建筑色彩因运用了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台基、青绍点金彩画等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2]。建筑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古朴、典雅和静谧,尤如和谐的艺术曲调和旋律,渗透出民族气质和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格。

4.1 斗:力与美的融合

木构架的承重特点和榫卯的连结方式造就了功能美、装饰美具佳的斗的出现。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中大量使用了斗,它是柱子顶端连接柱子和屋顶的多部件连接单元,是一组由拱形短木以及方形木块组成的构件。斗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受力承载构件,斗从柱头处往上,层层叠加,既连结梁柱,又承托起宽宽的屋檐重量。斗以伸出部分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下部立柱。同时,斗亦用于建筑内部结构空间,其应用缩短了梁枋的跨度,分散了内部空间结构构件节点处的剪力和跨中弯矩。斗在不同的受力状态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性,在遭遇地震等灾害时,斗则相当于一个大弹簧,可以损耗相当一部分地震能量。平时,其作用除了连接承载外,大部分情况下还作为一种装饰形式。

4.2 台基:实用与艺术的衬托

古代与建筑有关的文字如“室”、“堂”等汉字下面,都有一个“土”字,意味着早期的房屋是建在土台之上的[3]。台基是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防水、防潮、稳固屋基、调度空间,同时也有区分等级、装饰美化等精神作用。

古代石匠师们从佛陀坐的莲台得到创作的灵感,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台基部分,采用汉白玉、青白玉等石料,创造出雕刻华丽、用料考究的高级石台基,称为“须弥座”。石质的台基为殿屋突出了材质和色彩的对比,大片的白玉台基与红柱、黄瓦相互辉映,以蓝天衬托组成极为纯净的、强烈的、独特的色彩构成,“更为殿屋增添了优美动人的剪影[4]” 。

4.3 装饰:造型与韵律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木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手法,包括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等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有民居、园林的淡雅朴素,是以协调为主的和谐;同时还有宫殿、坛庙的雍容华丽,是以对比为主的和谐。各类装饰与彩画,均没有离开实用的价值,没有似是而非的手法。它们这一共性,造成了审美知觉上的和谐统一。

在传统建筑式样中,曲线与直线,繁复与简单,空虚与充实的美学关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一方面,建筑物的平面与立面绝大多数是矩形,木构架体系也是矩形组合,以直线美为主;另一方面,像屋顶那样引人注目的地方,却全由曲线组成,充满着一种流动的曲线美。一方面,几乎没有一个部位没有装饰,雕镂彩绘,琉璃铺金,似乎很繁复;另一方面,却又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大都是定型化、程式化的做法,构思质朴,手法相对简单。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直接与建筑的等级、实用和结构相联系。色彩、式样、格纹、题材、质地、手法等,都与建筑功能要求相适应。黄色、红色必是皇家的用色,而小官庶民只能用青粉杂饰;“三交六”棱花格门窗一定出现在比“双交四”等级高的建筑中,而绝不会出现在普通庶民的住宅中;“和玺彩画”一定会出现在比“旋子彩画”等级高的宫殿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上。在传统建筑中,内外檐装饰与木构架建筑的屋身立面与内里空间都达十分融洽的和谐统一,建筑装饰实现了实用功能、木作工艺和装饰美化的高度统一。

4.4 屋顶: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屋顶的特殊轮廓是中国传统建筑外形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丰富,不同形式的屋顶有主有次地组合在一起,千变万化,非常壮观。再铺上色彩鲜艳、五彩缤纷的琉璃瓦,更加显得美丽。在构造上,屋面不是做成直线,而是做成优美的曲线,屋角起翘,给人以柔和、稳重的感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转角处的起翘(向上翘)和出翘(水平方向凸出),不仅有利于泄水排水,还同时具有“视觉矫正”作用,克服人们视觉产生的屋角下缀错觉(见图3所示),使房屋显得稳定轻快。

图3 “如翼斯飞,四宇飞扬”的屋顶轮廓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没有停留在构造的概念上,而是充分调动它构成的艺术形象,赋予它蓬勃的生命力量,“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魂之美[5]”。《诗·小雅·斯干》中有:“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羽军斯飞。”是以鸟的飞跃之势来形容屋檐的飞动之美,化静态为动态,轻盈俏丽,翩翩欲飞,给人以极大的美感。屋顶之上,出于功能和技术的需要,增加吻兽、宝顶、仙人走兽来美化,为屋顶装饰锦上添花。仙人走兽一般位于庑殿式垂脊、歇山式戗脊的前端,以仙人打头,依次排列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走兽,一字排开。侧面剪影为曲线造型,在屋顶坡面四角对称分布,与吻兽等装饰构件赋予古建筑外轮廓丰富的表现力,带给人生动、飘逸的审美韵味。原本笨重压抑的大屋顶在这一系列柔和的曲线交织下,显得生动活泼,更加体现出屋顶“如翼斯飞,四宇飞扬”的艺术风格。屋顶的实用结构与审美价值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给功能与理性插上飞升的双翅,使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真正达到美的境界[6]”。

5 结 语

中国传统单体木结构建筑有着强烈的东方美学艺术特征,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高超的艺术成就。对其美学特征的挖掘能陶冶情操,提升建筑设计师审美情趣,给我们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更好地展现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建筑特色。

[1]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94-301.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49.

[3]徐其文,汤小平.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特性的分析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2,11(4):64-67.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42.

[5]马庆华.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1):47-49.

[6]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61-115.

猜你喜欢

榫卯木结构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屋顶屋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屋顶的雪(外四首)
《榫卯》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