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有意渲染“中国式傲慢”

2010-02-11

环球时报 2010-02-11

●本报驻美国、联合国特派记者 温宪 吴云 ●本报记者 段聪聪 刘洋

●本报驻英国、德国、韩国特约记者 霍斯欧 詹德斌 青木 ●陈一

一年前,中国采购团抵达欧洲。那时,西方用“自信”来形容中国。几个月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在华员工因受贿被捕,中国被贴上了“强硬”的标签。近来,西方媒体将欧洲和美国戴了几百年的一顶大帽子迅速扣在了中国头上———“傲慢”。如今,西方很喜欢用“傲慢”这个词来与中国进行各种搭配,因为在他们眼里,力拓事件、阿克毛事件、贸易和气候争端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都没有表现出谦虚谨慎的“美德”。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傲慢不属于中国文化,谦虚谨慎才是。这回我们是‘被傲慢了。”

美媒频密指责“中国式傲慢”

1月31日的《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官员去年就已首次感受到中国全新的傲慢态度,其中的事例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私交上的。在去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总理批评美国经济管理不力,中国央行质疑美元的基础货币地位。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的表现也非同寻常,不仅公开批评美国气候谈判代表斯特恩,还只派出一名外交官出席各国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还向论坛施加压力。文章称,“中国正在被一种混杂着自大和不安的情绪左右”。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月3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傲慢”。文章说,中国迟早会明白“蜘蛛侠”那句话的含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适用于小说中超级英雄的这句话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的超级大国。早在去年7月,中国逮捕力拓员工时,评论家比尔·格林就曾发表题为“中国的傲慢已演变成狂妄”的文章,提醒西方意识到中国统治世界的潜在风险。在中国处死英国毒贩阿克毛当天,也有英国评论家在博客上言辞激烈地抨击“中国的傲慢”。

2月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出由《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撰写的言论“美中间不断增长的痛苦”,《华盛顿邮报》在其网络版导语中写道,“中国的傲慢既帮不了中国,也帮不了美国”。扎卡里亚在文章中说,北京新的傲慢并没有表现出更宽广的眼光。中国看起来还没有做好发挥全球性作用的准备。在国际峰会上,北京主要将焦点集中在追求其自身很狭义的利益上。2月4日,《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中国崛起?现在是奥巴马政府使中国泡沫破灭的时候了”的社论,要求奥巴马“戳破北京不断膨胀野心的气泡”。同一天,英国《经济学家》发表题为“面对中国”的社论。这篇社论称,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中国进攻性的傲慢让西方难以接受,让矛盾不断加深。

从美国总统到英国商人都不太适应中国

对于中国被扣上“傲慢”的帽子,冯仲平所长感触很深。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今年年初去瑞典参加“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在赴瑞典之前,他感觉今年的论坛不会成为批判中国的会议,因为2009年中国为世界作了很多贡献,如中国经济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但是实际上今年的“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成为一个攻击中国的会议。当时恰好“谷歌事件”正被热炒。对于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一些人认为中国当时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式傲慢”。还有中国处决英国毒贩阿克毛等。这一系列事件让西方感到中国没有朝着他们的目标发展。英国欧洲改革中心主任在参加完这个会议后,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变得越来越咄咄逼人”。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确实让西方感到惊恐。中国在政治上倒退了,外交上傲慢了,经济上民族化了。冯仲平认为,西方人过去听不到中国的声音。现在中国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西方感到震惊。然而,更让他们震惊的是,中国发出的声音与他们的不一样。西方期待中国要不就不说,要说就和他们说的一样。这实际上是强人所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今年1月,他参加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的会议时,就听到了美国人的抱怨。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主要抱怨两点,第一点,中国不配合美国,导致美国非常失望。第二点,就是中国傲慢。举的例子也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韩国《每日新闻》今年1月11日刊登专栏文章称,如今,中国政府逐渐从过去谦逊的姿态转向了攻击性和傲慢态度,并计划在建党100周年的2021年坐上世界盟主的交椅。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韩硕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迈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更加谨慎的政策,表现出成熟的外交技巧,展现出大国风范,否则将会引起很多国家的反感和抵制,这反而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在民间也能听到抱怨中国的声音。《环球时报》驻英国记者认识一位叫史蒂芬的企业家,他在英格兰城市朴次茅斯从事环保科技产业,长年往返于中英两国。史蒂芬说,过去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往往是以一种极为谦和热情的态度来和自己打交道。但是在最近几年,中国人明显底气更足,对于他这样的外国投资者也常常提出条件,有时干脆以“合作双方存在对市场认识上的差距”为理由,毫不客气地回绝他的投资计划。史蒂芬说,他对中国人的傲慢感到既生气又无奈,因为在中国的市场上发展是他的企业最近10年的重要任务,必须和中国人打交道,但面前的中国人显然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让他常常碰壁。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7日也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式习惯的光荣与傲慢”。文章称,需要与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打交道的外国人,越来越发现国际惯例在中国并不管用,很多时候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对方,即使是难以忍受的习惯。

英国的东亚文化学者马丁·雅格斯对记者说,中国的国力上升已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瞩目的事件,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难免会带来让西方人难以接受的所谓“傲慢”。但这种“傲慢”其实在当年的西班牙帝国时代,大英帝国时代以及美国作为唯一世界霸权的上世纪中后期都存在过,可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媒体宣传工具,来表达对西方傲慢态度的不满。今天西方媒体如此大肆渲染“中国式的傲慢”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是要分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团结力量,过分夸大中国在市场、资源上的侵略性,让他国疏远中国。另一个原因就是内心的不平衡,西方尤其是欧洲不愿意看到过分强大的中国,因此他们更希望把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态度说成是“傲慢”,而不是“自信”。

两年前曾有“欧式傲慢”说法

目前,密集指责中国“傲慢”的主要是美国媒体。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奥巴马就任总统后,想方设法与中国建立积极合作的中美关系,支持扩大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发言权,并希望通过这些行动换取中国采取有意义的实际行动,支持美国解决诸多全球性挑战,如全球经济失衡、气候变化、抑制伊朗和朝鲜发展核武器等。但美国对华的新战略导致了美国原本没有想到的后果,助长了中国的自大情绪。美国政府最初寻求对华合作和若干示好的姿态,变成了美国或西方已经衰落,美国有求于中国甚于中国有求于美国。美国学者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国内的自大情绪已经日益挟持了中国的国际政策,成为中国不愿与美国或西方进行理性谈判及有效合作的一个重要借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媒体不断炒作中国的“傲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努力营造中国正面的国际形象,但最新民意调查表明,中国形象在美国没有明显改善,将中国崛起视为美国重大威胁的美国民众人数仍在增加。美国民众对中国崛起持警觉态度的比例从2001年的51%增加到2009年的53%,虽然增幅不大,但是其发展趋势格外令人关注。美国有学者认为,中国对自身形象在美的看法与中国在美的实际形象具有相当大的落差。在美国公众的眼中,中国仍属于威权统治国家,是不讲理的国家。在应对重大国际挑战上,中国仍不愿意承担应承担的责任,是美国承担全球责任的“搭便车者”。

为了搞清“傲慢说”对中国形象产生的影响,《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在德语搜索引擎上输入“中国”和“傲慢”两个词,短短0.06秒居然搜到468万条信息。记者观察发现,在欧洲媒体中,“中国式傲慢”也就是近一两年出现的。之前,包括德国总统等欧洲政客还在批评“欧式傲慢”。不过,金融危机似乎改变了这种平衡。先是欧洲媒体和政客大谈中国“自信”,中国“崛起”,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信”逐渐转为“傲慢”、“自负”、“强硬”等负面词汇。对于中国傲慢的原因,1月27日《南德意志报》评论说,中国的国际声誉在短时间内明显恶化。现在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清醒对待中国的趋势。但公正地说,现在如此清醒,正是因为此前对北京的期望过大的缘故。中国需要西方和世界市场,中国人的任何傲慢态度都来自他们的不安心理。所以,西方应该明确告诉北京,它乐于见到中国崛起,愿意促成中国进入世界市场,但同时也必须对北京说,期望他们在市场开放和人权的某些最低标准及国际政策上做出回报。

英国《金融时报》2月10日发出了更严厉的警告。该报发表题为“中国告别‘韬光养晦?”的文章。文章称,北京方面更为强硬的姿态,可能会破坏十多年来取得很大成功的外交策略,这一策略有助于维持中国经济的繁荣。北京方面通过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加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和对世界各地提供援助,化解了“中国威胁”可能导致的不少紧张关系。这一策略的基石是确保与美国的关系不会太僵。但如果北京方面将部分威胁付诸实践,那可能会导致许多国家对本国与中国交往的方式做出战术调整。

东西方文化差异也会产生“傲慢”

金灿荣认为,不是所有抱怨都毫无道理。有些中国人确实表现得有点傲慢。比如一些有钱的中国人在国外购物的时候比较张扬。一个中国富豪在法国机场购买15万欧元的洋酒,为该机场历史上首次。中国旅游团到中东国家“扫货”。很多富商放5万美元在柜台上,打包买走所有金条。还有一些官员和学者也存在傲慢心态。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两种对中国的误解。金灿荣认为,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开始正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被西方认为是傲慢。国际规则的行为方式就是大胆说出自己的利益要求。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也在学习西方人,按照这种国际规则来做。这样肯定不属于傲慢。另一个是文化误差。对中国行为习惯西方人有误解。在大部分问题上,中国是隐忍不发的谦谦君子。当涉及到敏感问题和根本利益时,则会有爆发性反应。西方人会认为中国的行为逻辑不一致。而西方是竞争文化,平时就很张扬。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吴心伯认为,西方从心理上还没有真正适应中国的崛起,还没有真正把中国当大国看待。有时候西方故意渲染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中国的决策过程,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很在乎外部对其的看法和评价。他们或者给中国戴高帽子,让中国跟着他们的节拍起舞。当目的没有达到的时候,他们又发表负面评论,企图软化中国的立场。吴心伯认为,渲染“中国傲慢”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公众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中国的形象也不是由西方来判断的,更多的是取决于中国的外交手段和形式。中国还需要学习如何表达和展示自己,中国还要注意更加熟练、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和包装不一样,起到的效果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