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脉象基值及其运用

2010-02-11陆小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脉管脉象胃气

李 鸿,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00)

1 基值的概念

脉象基值简单地说,就是个体正常水平的量化数值。脉象具有个体特征,其变化是在基值基础上多种要素质变或(与)量变的混合体,脉象的判定不仅需要判别质的变化,也要考虑量的改变。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就是要以常衡变,“常”一是指众人之常,一是指本人之常。

产生原因:由于每个人的生理体质的不同,导致其基础脉象的生物学特征和病理情况下表现的脉象也有所不同,研究其基于个性化特质的脉象变化规律,找出可供临床辨证时作为依据的特异性量化改变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脉象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脉象的生理及病理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人有老壮幼,体质有强弱,性别有男女,脉搏也会因人的这些差异而不同。如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妇女之脉常濡弱于男子。”从年龄方面看,青年人脉多滑利以平脉为多,中年人脉渐变弦,老年人脉以弦脉为主,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应年龄组的平脉。张景岳说:“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脉经》载:“小儿脉呼吸八至为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这些都说明古人也非常重视观察正常人年龄、体质的不同对于脉象的影响。此外,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以致体质有别,因而出现的平脉亦不同。如我国东南方地势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偏数;西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致密紧缩,故脉象多沉实。因此,当我们在衡量一个人是否出现病脉时,一定要考虑到其个人的脉象基值。

2 基值的观察要点

2.1 脉位的浮沉

《难经》认为,正常人的脉象在脉位上也存在某些差别,包含了浮或沉在内,即平脉中可见有浮沉之象。因此,一个浮脉之人正常情况下脉都是比较浮的,如果出现沉象就代表其机体有邪入侵了,具体是怎样的病理机制还要具体分析。

2.2 脉搏速率

即脉来的至数,如迟脉“脉来缓慢,一息脉动3~4至(每分钟不满60次)”;数脉“脉来急促,一息5~6至(每分钟90次以上)”。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此,如小儿脉较快,老人脉较缓。如果1个3岁的小儿一息不满6至,就当考虑其病变了;同样若老年人的脉搏过快也是不正常的。

2.3 脉管粗细

脉管粗的人脉象肯定会较为洪大,这属于正常的脉象,若脉象上出现了细象或其他弱象就表明有一些病理变化了。大脉细脉常常是用来描述脉道宽窄的代表脉象。脉大提示脉体较宽,如“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诊家正眼》);“大脉者应指满溢倍寻常”(《诊宗三昧》)。细脉脉体较正常为细,吴鹤皋曰:“小脉形减于常脉一倍”,“细脉大小于微,常有但微耳”(《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素问谓之小”(《四诊抉微》)。因此,在考虑脉象的大、细时一定要想到其本人的脉管粗细。

2.4 脉象紧张度与流利度

脉象的流利度是指脉动应指的流利程度,滑脉涩脉主要提示脉管搏动时的流利度,反映脉管紧张度特征的脉象较多。缓脉为正常人的脉象,“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脉诀汇辨》);“缓为平人正脉,无事医治”(《脉理求真》);紧张度适中,不高不低。实牢弦紧革的脉象紧张度依次增高,弦脉“端直似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直下”(《濒湖脉学》);“小紧为弦”(《脉诀》);紧“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伤寒论·辨脉法》);革如徐春甫所述“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实脉“浮沉皆得,脉长而大,微弦应指然”(《濒湖脉学》);“牢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实牢脉的紧张度略小于弦脉。动脉也为紧张度高的脉象,“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诊家正眼》)。而脉管软、紧张度低的脉象濡弱微缓: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脉经》);濡脉“极软而浮细”(《脉经》);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弱脉紧张度最低。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西北方地区的人脉象要比东南方的人脉象沉实,因此一个北方人脉象上的沉实,并不能代表其脉象流利度差从而判断其有病变。

2.5 脉象力度

以力度为特征的脉象主要为虚脉与实脉。虚脉“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灵枢·终始篇》);实脉“实,不虚也”(《医学心悟》),“举按皆强,鼓动有力”(《景岳全书》)。虚脉举按寻均无力,而实脉举按寻均有力。同样,素来脉象上都呈现虚象的人并代表其一定有内部的病变,但是若虚脉之人突然出现实象或其他脉象,我们就要考虑其是否产生病理变化了。

3 基值的临床运用

3.1 可以确定人体正常的脉象水平,作为衡量健康状态的基准数据之一

正常脉象反映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都属正常。

3.2 作为一个灵敏指标并成为辨证依据

在疾病的进展中,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脉象的生理性变异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律,一旦生理性平衡遭到破坏,反映在脉象上就会出现各种病脉。

3.3 在评估疗效判断病情变化时作为一个重要基础数值

通过脉诊能及时反馈病变的信息,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凶吉,观察疗效的好坏。观察脉象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必须结合症状,脉症合参,并要注意对脉象的动态观察。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胃气解》所说:“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缓和,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缓和,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

3.4 作为制定脉象标准参考的数据

脉诊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历代医家发微解难,临床上仍难免“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诊研究的瓶颈在于没有形成一套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认可的、简单明了的分类标准,缺乏普适性前提。脉诊研究必须注重继承与创新,结合临床及现代脉学分类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要素或特征值。这里我们的脉象基值这一新概念,正是为了适应这个前提而提出的,而掌握基值的变化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的变化。

4 小结

脉诊是参与辨证的重要因素。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证候的改变与脉象的变化息息相关,把握患者的基值和目前的证候表现就可以推测脉象变化的趋向,同样把握患者的基值和目前的脉象表现就可以对证候做出准确判定。因此,充分考虑患者的脉象个体特征,考虑脉象的综合变化,考虑脉象与证候的相关性,利用证候和临床患者的实际脉象变化,研究脉象的生物学特征是开展脉象研究的必要手段。要脉证合参,脉相同的以证别之,证相同的以脉识之;症状复杂的,由于脉象能直接体现机体真实病理状态,有时可以舍症从脉。脉证并举,才使得辨证更合理、更清晰、更明确,为诊断病证、确立相应的治则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脉管脉象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几何因素对微通道脉管制冷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脉管复康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和米诺地尔外用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基于二维非绝热模型的脉管损失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