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新三论”对通用技术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影响初探

2010-02-10刘建国徐菲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体验式环境教师

刘建国,李 婷,徐菲菲

(1.长春师范学院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长春 130022)

如何上好通用技术课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对于实践环节的认知是做好通用技术课教学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将网络教育与学科整合的经验作为基础,我们提出以“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为指导,通过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的结合形成了Blending Learning,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要从其理论的重新确立,体现国际教育界对学习方式看法的转变,实现国际教育界对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即教学观念由原来的“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转向“学教并重”。由此,教育思想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从而正式地反映了通用技术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1 关于“新三论”

“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其共同特点是: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状态的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其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由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决定,是系统的“自组织”问题,因而“新三论”也被称为“自组织理论”,体现了系统培养教学中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新理念。说明一线教师有必要掌握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的新发展、新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系统方法。[1]

2 “新三论”在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自社会建构理论倡导协作学习以来,迄今已经历“协作学习 (CL)”、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WBCL)”等三个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网络环境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向大规模协作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讨论通用技术教师的成长,充分体现出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即“协同学”,必将使教学系统中的两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无序转向有序。

目前,我国主要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的个体建构流派和维果茨基“活动”理论的社会建构流派为理论基础进行研讨,其实质是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进行知识的协同建构。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根据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群体特点,由“教师与学生维度”、“师、生与教学内容维度”、“师生与教学实践维度”、“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维度”等四个空间维度共同建构以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为中心的“四维一体”的主动探究模式,成为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四者之间的关系由“线性性”转变为“非线性”,四者之间不仅局限于单向传输,而是双向或多向传输、互动。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媒体交互、内容交互,使教学媒体和环境不再仅仅是教师教的工具,还能作为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认知探究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师生体验式教学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更加促进和加强专业知识层面建构水平的提高。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应与实验、拓展知识论文一起成为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能被替代的。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反映了“新三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凸显了“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2.1 耗散结构理论的开放性对教师层面的影响——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是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因涨落而形成的宏观稳定有序结构。开放性要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这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2]没有开放性系统就无法运行,没有开放性系统就不能发展。因此,教学需要向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乃至学科专题网站转变,逐步创建开放式教学系统。教师的教学手段向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发展,学生向运用可视化软件、仿真实验等认知工具进行体验式学习转变。

通过以教师教学策略的形成和学生体验式学习为中心的四维一体主动探究模式,通用技术教师将会端正教育价值观,调整教育策略,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对于学生通用技术潜能的专业的独特的发现能力,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想、选择性和意志力的发展主体,帮助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上进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体验通用技术学习的有用之处、动人之处、魅力之处,形成独立的学习体认知思维。变教书为育人,变经师为人师。使学生和教师成为双重主体,针对网络环境通用技术学习的特点,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教学新系统。

2.2 “协同学”对学生层面的影响——凸显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协同性形式

“协同学”是使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非线性关系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协同现象,正是通过非线性的协同现象才使想干效应得以形成,并使涨落效应被不断放大,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非线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非线性关系。[3]

目前,许多中学生针对通用技术学习没有一个有效的模式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会考,没有考虑自己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不知道通用技术实践课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有多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很少经历“目标”实现后的成功体验,因而情感态度不积极。现行的通用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接紧密的关联,教师应让学生对通用技术学习的价值真正理解,在繁重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协同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使学生主体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探索自己针对通用技术学习的兴趣点所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较佳的学习目标、内容、计划模式的抉择、规划与准备;使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要求为体验式学习;使学生通过直接的直观感受体验通用技术的魅力所在,以真实体验来减轻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的通用技术教学主要围绕考试进行,很少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层面的需求。笔者针对网络环境的通用技术教学系统的“协同学”方式的学习模式提出涨落原理:基于“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有涨落”的原则提出了系统自组织的外部条件。“协同学”和耗散理论二者研究的对象目标一致,“协同学”研究的更微观,注重定量分析研究内容侧重内在依据,耗散理论更宏观注重定性分析研究内容侧重外部条件。而超循环理论则强调学习环境、能力形成、学习模式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催化。

2.3 运用超循环理论非线性和涨落性对教学环境层面的影响——解决师生与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矛盾问题

超循环理论是生物学上的循环和催化循环发展而成的新循环,这种循环具有很强的自复制与自催化能力。超循环理论主要体现在涨落性对教学的影响。涨落性是指开放型系统中远离平衡态的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随机的扰动或涨落为杠杆形成新的由无序到有序。[4]

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教师的成长和学生学习的效能指标主要根据个人的先前经验 (关于网络学习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 (语言上客观中肯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在网络学习互动中的生理和心理情感状态 (如压力和焦虑),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对学习动机、学习模式的影响立足于过程维度;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立足于结果维度。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学习的规律与特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差异、学习内容分类、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绩效改进、综合交互效应。建构以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和学生新学习模式形成为中心的四维一体主动探究的模式,可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注度,建构起网络环境的师生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网络通用技术实践学习系统,使通用技术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双向。

近年来随着非正式学习的崛起,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动态空间的非线性学习空间模式,它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强调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空间的重要性。课堂外延的空间使通用技术课程学习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问题,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的体验,从更加广义的层面体现了体验式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空间的拓展。在动态空间模式的非线性学习空间中,学习内容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任何一个通用技术话题都可以是学习的主题,而且还随时欢迎其他学习者参与,代表了非线性学习空间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学习空间的实践应用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必然结果。

2.4 “新三论”整体对通用技术专业层面的影响

中学通用技术基本原理与概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经验经过抽象而得到的初级概念和原理;另一种是在已有通用技术概念和原理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得到的二级概念和原理。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教师应把通用技术学习视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体验活动。它不仅关心体验的结果,更关心体验的过程。

遵从中学通用技术教学本身的认知规律和通用技术概念原理的特点,进行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系统的构建,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对中学生来讲体验都是重要的,是形成通用技术概念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体验其从表象中抽象出来的过程,体会建构通用技术概念的意义的重要性,通过网络环境扩大自主探究的空间,自觉将基本表象的概念原理认知嵌入到具有明确目标的通用技术活动中去,在生活实际例子中发现通用技术。教师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也要脱离传统的束缚,真正成为主导学习的引路者和学习者的一部分。并且在探索过程中理解体验事物本质特征,逐渐形成经验的通用技术原理与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的异步交流、“协同学”、移动学习等手段设置专项社会体验活动,巩固学生的正面通用技术概念原理认知,通过有针对性的创设错误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概念原理的内涵,通过群体探究、交流,分析错误原因,矫正错误,加深理解与反馈的作用。

3 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课的实践教学类型的选择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新课改后出现的交叉性和跨领域性学科,它融合了教育学与理学、工学与职业教育类学科等多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此,笔者认为实践应该成为通用技术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我们将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实践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策划阶段、过程组织指导实施阶段、结束总结评价阶段。

3.1 总体设计策划阶段

针对网络环境下通用技术实践教学自身的提点,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出来。由任课教师依据网络环境通用技术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 (课题或活动),并给出明确的要求;确定的项目 (课题或活动)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并有不同类型的设计供学生选择。由任课教师认可后,组织编印通用技术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填写实践教学任务书,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

3.2 中期组织指导实施阶段

首先,指导教师要进行前期动员,对共性问题进行说明,促使学生重视出现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根据项目 (课题或活动)设计内容确定人数。下达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任务书,公布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设计的时间独立或协作完成。

3.3 后期总结评价监控阶段

结束实践教学后,学生按要求上交实践教学报告书,将实践成果在全班进行讲评,沟通、共享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表达能力。指导教师要及时反馈,给出通用技术实践教学成绩。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将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流程图示:

任务书样本:

序号 活动 角色 网络环境1 浏览实验目标和内容 教师:提出目标内容学生:明确目标内容 公告板2浏览任务 明确体验内容和环境 公告板3 确定体验式学习方式 确定小组角色扮演 共享资源4 教学设计中体验式内容 针对实践内容体验 共享资源5 提问与回答 学习体验中的感受 论坛等6 提供体验式模板 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小组归纳 论坛等7 讨论体验结论 学生提出归纳主要知识点 论坛等8 交流学习资源 提供下载学习资源进行交流 论坛等9提交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共享资源10 评价与反思 教师:提供评价量表学生进行小组自评和互相评价 提交文件11 教师总结 反馈学习结果 共享资源

4 通用技术课“新三论”应用对教学影响

第一,有利于改进通用技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空间。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成正相关,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体验、探究,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

第二,通用技术教师成长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通用技术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小学通用技术教学是在一定的生活实际、工作实际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此项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通用技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具有体验式教学的特点,研究通用技术教师教学策略,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根本上认识和探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握通用技术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又便于中学通用技术教师掌握和运用,改进教学,因此,形成通用技术教学协作体可成为教学理论研究与通用技术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桥梁。

第三,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有利于通用技术教师素质的提高。它来自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又高于实践,易于通用技术教师掌握,可以成为广大通用技术教师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空间,延展交流手段,创新教学途径。同时,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第四,可以丰富教学应用理论,转变现有的教学理论认知,探讨正确的“学教并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理念,更好地指导通用技术教学实践。

[1]董玉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解月光.高中课程实施阶段的教师课程认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0-24.

[3]刘建国.通用技术课教学“实践课时”教学方式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1-103.

[4]文军.专门用途英语——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54-56.

[5]董成波.关于“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技能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6(1):60-61.

[6]曹建霞,赵呈领.信息化学习中的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应用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8(2):74-78.

[7]吴军其,杨忠峰.基于LAMS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7(4):104-106.

猜你喜欢

体验式环境教师
最美教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教师如何说课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环境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