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的成功实践

2010-02-10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中国畜牧业 2010年7期
关键词:牧区牧民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联合调研组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嘎查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村。昂素嘎查隶属于鄂托克前旗昂素镇,下辖5个牧业社,嘎查总面积68万亩,168户、766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78%。3年来,鄂托克前旗把建设昂素嘎查新牧区作为发展经济、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践了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不仅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还创造性地开展恢复生态,在沙漠腹地取得了生态良好的成效,使植被覆盖度由建设初期的40%恢复到85%以上,森林覆盖度由建设初期的17%提高到30%以上。如今,茫茫的草原中房屋整洁、绿树成荫、牛羊成群,牧民安居乐业。

曾经较为落后的昂素嘎查,已成为全区新牧区建设的样板。目前,昂素嘎查的103户牧民,全部走上了适应牧区特点的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发展之路,取得了种养结合、集约发展的新突破,实现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草原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2008年,昂素嘎查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高出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13344元。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牧区已在昂素嘎查成为现实。

一、科学规划、自主建设、民主管理成就“昂素模式”

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是自治区最年轻的牧业旗,总人口7.2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4%,畜牧业是全旗的主导产业。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核心区,干旱少雨风沙大,草原退化沙化严重,产业比较单一,除畜牧业以外别无其他收入。草场面积小、饲草料缺乏、增收渠道少一直是制约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退牧还草、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区域,发挥着京津冀、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华北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新牧区建设初期,昂素嘎查的基础设施、生态条件、牧民收入均在鄂托克前旗处于中下等水平,通电率只有8.3%。

面对这样一个落后局面和新牧区建设无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情况,如何完成新牧区建设的历史使命——带领全嘎查牧民共创美好家园,成为鄂尔多斯市和鄂托克前旗决策者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于是,新牧区建设的“昂素模式”正式启动了。

1.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在组织和领导新牧区建设过程中,鄂托克前旗成立了由旗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旗长任副组长、旗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牧区领导小组。他们遵循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尊重牧民意愿,把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自治区党委牢牢把握“发展、提高、建设、培育”四个关键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制定了《昂素嘎查新牧区建设试点模式》,明确昂素嘎查新牧区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走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的路子。

2.103 户牧民主动写申请成为试点户。决策制定以后,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把从大处着眼与从小处着手相结合,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形象工程,引导牧民自己动手建设新家园。旗、镇两级多次到昂素嘎查调研,并专门召开了全体牧民宣传动员大会,将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新农村新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美好蓝图传达给他们,还向他们发放新牧区建设“明白卡”,号召牧户根据自家的基本情况和规划要求,自愿提出新牧区建设的申请。

会后,103户牧民争先恐后地写申请要成为新牧区建设试点户,没写申请准备其二三产业就业的65户牧民则作为搬迁户进行插花式移民,将草牧场整合给103户重点建设户。整合后的重点建设户,户均草场由3270亩扩大到5000亩以上,水浇地由40亩扩大到100亩以上,牲畜饲养量由300头(只)增加到500头(只)以上,人均纯收入由5800元提高到1.8万元。对于搬迁户,旗里给予继续安排生态建设项目,男50岁、女45岁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45岁以下全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转岗就业。

牧民们递上申请没多久,昂素嘎查就与他们签订了协议。协议中,结合牧民们的意愿,明确了新牧区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并逐户建立了新牧区建设档案盒,开始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建设。

3.采纳牧民意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发展规划先行。“家家有规划,户户都不同。规划中既有牧民自己的意愿,也有旗政府的意见。”鄂托克前旗旗委副书记钟乌拉说。

在进行昂素嘎查整体规划编制时,为了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鄂托克前旗旗政府从涉农部门抽调了26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听取牧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从每户牧民的实际出发,分户进行了以草定畜、科学养殖,划区轮牧、房屋改造等方面的详细规划,最终作出了昂素嘎查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和村庄建设规划图。

“这样的规划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对新牧区建设的想法都在这里体现了!”牧民杨宝德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昂素嘎查的规划坚持“不大拆大建,不大包大揽,突出牧区及民族特色就地改造”的原则,以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改变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规模养殖经营为目的。这个由“土专家”和牧民自己设计的规划通过了市里专家的一致评审论证。

103户牧民,103幅图。家家如此,缺什么,建什么,抓的都是牧民们最迫切、最盼望、最能见效的问题。

4.牧民理事会民主管理新牧区。为了实现民主管理,2006年8月10日,昂素嘎查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牧区建设牧民理事会。12名公道正直、诚信无私、敢闯敢干的种养业带头人当选为理事,并制定出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凡是涉及新牧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和牧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统一由理事会和牧民研究决定。

理事长李林山说:“理事会在新牧区建设中充当了生产发展的组织员、生态保护的工作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工程建设的监督员、群众纠纷的调解员、党和群众的联络员,所有理事都是牧民最放心的人。因此,许多牧民都有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他们参与新牧区建设的热情高涨。”

理事会还成立了经济商社,带领牧民统一“闯”市场,增加其收入。成立之初,李林山就引导牧民以合作组织的形式闯市场,解决了他们卖羊难的问题。

二、“昂素模式”的成效——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

昂素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成功地实现了国家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还成功地在沙漠之中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走上了一条切合实际、顺应规律、科学发展的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发展之路。

1.生产发展。牧区经济及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包括传统的放牧方式转变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政府引导、政策鼓励、科技示范、牧民积极探索实践,使昂素嘎查养殖业实现了短期育肥出栏、一年三季配种、一胎双羔、两年三胎、四季出栏、配方饲喂、效益养殖。这几大重要转变让昂素牧民尝到了甜头。

“如今水浇地规模经营,旗里在昂素嘎查已建立了5个大型农机服务队,昂素牧民告别了小四轮机耕、人工播、种、灌、收的生产方式。他们饲草料种植耕、种、播、收、灌溉全部采用了机械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产量还提高了15%以上。”杨宝德盖、陈信林、陈三星等户已习惯了新的以种促养的方式。更让他们欣慰的是,为了让牧民掌握舍饲养殖,旗政府专门派出5名科技特派员来到昂素,每人承包20户牧民进行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良种繁育和科学饲喂,陈信林家的100只基础母畜一年可产仔300多只,4个月内羔羊全部出栏,效益翻了3倍。

目前,昂素嘎查通过人工草牧场建设以及加强畜种改良,淘汰不合格种公畜,配套建设配种站、标准化棚圈、青贮窖、贮草棚等措施,使牲畜改良率达到100%,已经形成了“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2009年,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2万元。

2.生活富裕。杨宝德盖用“四化”来形容昂素牧民的生活,即生产机械化、品种良种化、经营科学化、生活城市化。确如杨宝德盖所言,昂素嘎查的每户牧民都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

每户牧民家都通了动力电,有移动或固定电话通讯设备;有供排水设施,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户户通硬化公路,嘎查外通等级公路;有机动交通工具,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及沙发、衣柜等家庭设施;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有抽水马桶、洗浴器等现代卫生设施;有劳动、外出、家用等衣物,并能保持清洁,分开使用。现在,昂素牧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丰富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昂素嘎查还新建了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党员报刊订阅发行点,嘎查小乐队、民间马会、牧民那达慕等蒙古族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生态良好。“草场是牧民的命根子,但草场却被牧民破坏的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把建设和保护草原作为建设新牧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旗委副书记钟乌拉说。

首先,旗政府连下三道禁牧令,与牧民逐户签字,把禁牧置于行政手段的保护下,让牧民自觉遵守禁牧令。旗政府还先后出台了休牧、划区轮牧、限时放牧和以草定畜等一系列政策,督促牧民将超载、低产牲畜全部出栏,将三等一级以下草牧场封禁3年。

“草原就是牧民子孙万代的存钱罐,生态保护好了,子孙万代才能永续利用”的理念已成为牧民共识。

被称为“全区划区轮牧第一人的”吴金山在全区率先摸索和实施了限时放牧。即以满足生产需求为前提,改变整天放牧的传统做法,采取绵羊每日放牧5小时、山羊每日放牧6小时的做法,既保证了羊个体生产性能不受影响,也降低了羊因过度运动带来的能量消耗,减少羊对草牧场的践踏和破坏,保护了草原。

其次,旗政府还实施了草牧场改良,引导牧民种草、种树,种沙柳、柠条、紫花苜蓿等饲草料,既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又使植被覆盖度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几点启示

昂素嘎查地处沙漠腹地,自然地理条件恶劣,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均收入处于全旗中等水平。选择昂素嘎查作为新牧区建设试点,不是搞锦上添花,而切实是自己做得实、大家学得了、面上推得开的典型。从昂素嘎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产业发展是基础。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主导产业强嘎查村这一建设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位。鄂托克前旗在昂素嘎查确立以肉羊养殖为重点,辅以白绒山羊养殖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建设了牲畜改良配种站、标准化棚圈、青贮窖、贮草棚、饲草料种植基地,解决了草畜矛盾这一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形成了“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高效益经营格局,很值得借鉴。

2.牧民主体是根本。新牧区建设关键是激发牧民自主建设、自主创业的积极性。鄂托克前旗在昂素嘎查新牧区建设中,确立“两主两辅”的建设机制。在修建通村公路、架设电力线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以政府投入、社会帮扶为主,农牧户投入为辅;在入户道路建设、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房屋整修、饲草料基地扩建、大型农机服务队组建、畜种改良站等工程方面,以牧户自筹为主,政府帮扶为辅。据统计,昂素嘎查新牧区建设投入中,农牧民自筹资金达到50%以上。这一行之有效的投入方式,有效克服了牧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牧民一致认同的“恢复生态和发展生产”上,进一步拓宽了投资渠道,增强了牧民参与意识,实现了政府与牧民在资金投入方面的有机结合。

3.政府引导是关键。推进新牧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牧民主体的关系,政府既不能包办越位,也不能撒手不管和缺位。在编制规划、制定标准、自主管理等多个环节,全力维护牧民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放手让牧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建设的具体事务。政府则注重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主要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强化科技培训、完善基础建设、发展支柱产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真正做到引导而不代替,资助而不包办,切实使新牧区建设成为惠及广大牧民的民心工程。

4.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是重点。根据牧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实际情况,结合草原畜牧业发达国家牧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区应以村为基本建设单元,整村推进;牧区应以户为基本建设单元,分户推进。

现阶段,主要应以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建设为主,稳步推进新牧区建设。这既符合党在牧区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经营制度,又适应当前牧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支持能力。在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建设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尽快摒弃三种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即靠天养畜、单纯依赖自然资源放牧的生产方式;以经验为主、自繁自衍的饲养技术;效益低下、资源消耗型、数量增长型的外延发展模式。走以提高牲畜质量、提高个体产出,建设养畜、生态发展的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路子。实现牲畜良种化、饲养科学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产业化。

5.科学发展是保障。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以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挖掘草原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牧区主导产业增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牧民政策性增收;拓宽转移就业门路,促进牧民分工分业,推动二三产业增收。

二是推进牧区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牧区文教卫、水电路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民民主议事、村民自治等民主建设,推进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强化牧区生态建设。保护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突出加强草原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禁牧、休牧、轮牧补贴力度,实现科学、合理、永续利用草原资源,尽快使草原绿起来、牧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使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和谐共赢之路。

猜你喜欢

牧区牧民建设
牧民的遗嘱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商人买马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