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粳稻新品种淮稻13号特征特性与其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2010-02-09黄秀华王文俊徐文洁

种子科技 2010年11期
关键词:花肥叶枯病秧田

黄秀华,王文俊,徐文洁

(淮安市种子管理站,江苏淮安 223001)

粳稻新品种淮稻13号特征特性与其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黄秀华,王文俊,徐文洁

(淮安市种子管理站,江苏淮安 223001)

淮稻13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稻品种,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2007-2009年,在淮安及周边地区多点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高产、优质、抗倒、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等。经过县、市逐级推荐,省集中评审,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确定为2010-2011年水稻主推品种之一。2010年淮安市推广应用26.2万亩。

1 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与特征

该品种属迟熟中粳品种,全生育期154天左右,与武育粳3号相当。株型集散适中,长势旺盛,分蘖力中上等,群体整齐度较好,叶片厚而挺立,群体内通透性好,后3片叶功能期长。株高103~105 cm,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性强。一般亩成穗21万穗左右,穗总粒数140粒左右,结实率85%~90%,千粒重29 g。

1.2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0 kg,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2.1%,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参加江苏省续试,平均亩产603.6 kg,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26.7%,比扬辐粳8号增产9.7%,均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7 kg,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5.4%。多年、多点大面积试验,一般亩产650 kg左右,高产田块达750 kg。

1.3 稻米品质

据2006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84.8%,精米率76.3%,整精米率73.3%,垩白率12%,垩白度1.3%,碱消值7.0,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82 mm,透明度1级,综合评价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饭粒洁白晶莹,软硬适中,适口性好。

1.4 抗性表现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多年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0.7%,较对照低40个百分点。在淮安及周边几年的布点试验示范种植中,表现为无白叶枯病、稻瘟病零星发生,纹枯病发病较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平均病穴率在1.4%以下、病株率在0.3%以下。

2 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2.1 目标产量

理论亩产量>750 kg,实收亩产量>700 kg。产量构成:亩有效穗≥21万穗,穗总粒数≥14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9 g。

2.2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取得高产的基础,生产上以肥床旱育培育适龄壮秧。壮秧标准为:秧龄30~35天,叶龄6.2~6.4片叶,苗高20~22 cm,单株带蘖0.8~1.0个,基部茎粗4 mm以上,单株根数20条以上。

2.2.1 苗床制作:选用地势高爽、土质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菜园地或永久性旱地作苗床,苗床要尽量集中连片,以便于统一管理。苗床要求:畦面宽1.5 m,墒沟宽20 cm、深30 cm,外三沟宽 30 cm、深 50 cm,秧田、大田比例为1:15~1∶20。苗床采用秋冬季、春季和播种前三期培肥法,冬季培肥不足或未培肥的田块,在播种前2~3天亩施壮秧营养剂(氮、磷、钾含量19%)70~80 kg。处理后的苗床达到肥、松、细、软、平、厚的要求。

2.2.2 种子处理:按照晒种、选种、药剂浸种程序进行种子处理,提高发芽率和秧苗的抗病虫能力。播前选晴好天气晒种1~2天,晒后用盐水或泥水精选,淘汰瘪稻、不饱满稻种。选后的种子用浸种灵(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2 mL、使百克 (25%咪酰胺乳油)2 mL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g加水10 kg浸种子5 kg,在日平均温度18~20℃下浸种60 h,催芽露白后播种。

2.2.3 苗床消毒:播前2~3天每亩苗床用50%敌克松1.25 kg加水50 kg浇泼进行土壤消毒,预防立枯病;用3%克百威颗粒剂2~3 kg拌湿润细土均匀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2.2.4 适期播种:江苏沿淮地区常年8月下旬日平均温度在25℃左右,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日均温度在22℃,昼夜温差9℃左右,满足粳稻最佳抽穗温度25℃左右和最佳灌浆结实温度21~26℃。淮稻13号从播种到抽穗105天左右,确定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中旬,大田亩用种量3.5 kg,苗床亩播种量控制在35~40 kg。播种前浇透底水,播种时撒播均匀,播后轻镇压,使芽谷入土,上面盖1.5 cm厚砻糠或营养土,盖种后每亩苗床用42%丁·恶草乳油110 mL兑水50 kg均匀喷雾,待药液被吸附后撒少量麦秸并覆盖地膜。

2.2.5 秧田管理:齐苗后及时揭膜并浇一次透水,三叶期前保持床土湿润;四叶期以后坚持旱育旱管,中午卷叶时于傍晚补水;移栽前1天浇一次透水;雨水较多时要及时清理三沟,保证秧田无积水。对于培肥不足的田块,在两叶一心期结合浇水,亩用尿素8~10 kg,兑成1%的溶液进行浇施,移栽前1~2天亩施尿素7~8 kg作送嫁肥。在一叶一心期,结合浇水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150 g兑水均匀喷雾,进行化调。在三叶期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40 kg均匀喷雾,防治苗稻瘟;在两叶期、四叶期及移栽前1~2天,每亩秧田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 g或锐劲特(5%氟虫氰悬浮剂)30 mL,或18%杀虫双水剂250~300 mL,加水40 kg各喷雾一次,防治秧田灰飞虱、稻蓟马和螟虫。

2.3 合理密植

根据高产精确栽培理论及近年的高产栽培实践,淮稻13号最适宜亩基本苗为6.5万 ~8.0万苗,1.8万 ~2.1万穴,秧苗移栽适宜行距为26~28 cm,株距为12~14 cm,以建立适宜高产群体和改善群体的受光条件,确保在孕穗至抽穗期适时封行,充分利用光能。

2.4 精确肥料运筹

淮稻13号高产生产每亩需施纯氮18~20 kg,前后施肥比例为6:4,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比例为5:1:2:2。基肥中增加有机肥用量,占基肥的50%左右,在耕翻晒垡前施入;移栽后5~7天施用分蘖肥;根据长势长相,叶龄余数3.5时施促花肥,叶龄余数1.5时施保花肥。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0.5:0.8,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50%作基肥、50%作促花肥。

2.5 精确水分调控

移栽后至返青期灌水2~3 cm,实行以水护苗,减少秧苗水分蒸腾量,保持稻体水分平衡,促进秧苗早发新根。返青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浅水层为主,期间视苗情和土质露田一二次,以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有效穗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每亩17万穗左右)后多次搁田,程度逐步加重,达到田面沉实、叶挺秆壮的效果,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拔节后及时覆水1~3 cm,田面无水后再灌1~3 cm水,如此反复至收获前7天断水,以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发挥其最大吸水、吸肥能力,增加稻体的淀粉积累,促进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提高产量。

2.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分蘖肥,亩用14%苄·乙可湿性粉剂40 g拌细土50 kg均匀撒施,并保持水层3~5天,防除杂草。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在前期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 g或锐劲特(5%氟虫氰悬浮剂)30 mL,加水40 kg喷雾,防治好灰飞虱、稻蓟马和螟虫。在中期防治好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的同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 mL,兑水40~50 kg喷雾,防治好纹枯病。在破口抽穗等防治适期,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40~50 kg防治好稻瘟病,同时要防治好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

1005-2690(2010)11-0044-03

S 511.2+20.48

B

2010-09-17

猜你喜欢

花肥叶枯病秧田
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穗颈瘟的影响研究
立足常规课堂的化学微项目教学实践研究
——以“铁花肥”教学为例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感怀
小猫花肥
水稻施保花肥与不施保花肥产量对比试验简报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条纹叶枯病香粳品种‘沪香粳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