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女教师高血压的患病特点*1

2010-01-25张爱兰孔惠敏张丰雪林红旗

关键词:男女心血管病患病率

张爱兰 孔惠敏 张丰雪 林红旗 王 薇

(1.山东科技大学校医院,山东 青岛 266510;2. 济南空军司令部门诊部,山东 济南 250012;3.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ICU 病房,山东 泰安 271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病因尚不明确,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基因的易感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男女不同[1]。同为高血压患者,男女伴发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的发生率也不相同,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并存率存在差别。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高校教师男女高血压患病的异同点,旨在了解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高校教师男女高血压病患者间存在的差异。研究这些特点,可以为判断高血压病的预后及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人群为2009年山东部分高等学校教师健康体检人群1034人,男558人,女476人,年龄23~65岁。

1.2诊断标准

1.2.1高血压诊断标准[1]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高血压药物而血压正常者,诊断为高血压。

1.2.2超重的诊断标准[2]体重指数≥24为超重, 体重指数≥28为肥胖。

1.2.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3]总胆固醇≥6.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甘油三酯≥2.26mmol/L,有一项不正常则定为血脂代谢异常。

1.2.4糖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4]空腹静脉血糖≥6.1 mmol/L定为空腹血糖受损(糖代谢紊乱),≥7.0 mmol/L(126 mg/dl)定为糖尿病。

1.2.5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5]男性血中尿酸值≥7 mg/dl(416 μmol/L),女性血中尿酸值≥6 mg/dl(357 μmol/L)。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在1034名教师中共检出高血压157例,总患病率15.2%,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2.9%和6.1%,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经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龄组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经统计学分析除60~69岁组以外,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伴发情况 见表2。

2.2.1血脂代谢紊乱 血脂代谢紊乱54.8%,男61.7%,女24.1%。男性比女性患病率高,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8.3%,男9.3%,女3.4%;男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3尿酸代谢紊乱 尿酸代谢紊乱11.5%,男11.5%,女0%。男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超重(BMI≥24) 超重77.7%,男84.4%,女48.3%。男女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男女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病情况

注:男女总患病率比较,χ2= 56.609 ,P=0.000。

表2 男女高血压伴发代谢紊乱情况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 男女高血压的患病率在各年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有关研究[6]认为男女两性高血压4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1.7倍,45岁以后两性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50~59岁年龄组男女患病率仍相差20.5%,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小及女性教师健康保健意识强有关。60~69岁年龄组男女患病率相差28.9%,由于样本小,统计学分析没有意义。男性高血压并存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尿酸高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尽管伴发血糖高男女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男性比女性高6%。表明男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并存率明显高于女性。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即使是低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比单个危险因素重度升高的后果更严重,10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升高[7]。在本组研究中,男性高血压患者超重的比例比女性高36.1%,有关研究发现合并超重的高血压较不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大的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8]。

上述男女高血压患者间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存率的差别可能是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女性[9]的重要原因。

造成男女间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男女代谢机能存在差别,另一方面可能与男性生活方式不合理者较女性多有关。进一步确定这些原因的产生,需进一步调查男女教师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为早期健康干预,降低发病率提供依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增刊):2-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20.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 256-259.

[5] 蒋明.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24-1225.

[6] 王薇,吴兆苏.11省市自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 1998,17(2): 81-84.

[7] 马长生,杜昕.相对危险预测量表:严峻现实下的迫切需要[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10:9-C4.

[8] 李奎宝, 姚崇华. 高血压患者超重和非超重与心血管病危险性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1,2(2):118-119.

[9] He J, Gu D-F.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05,353:1124-1134.

猜你喜欢

男女心血管病患病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