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01-22洁安娜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年7期
关键词:西藏科技人才

● 洁安娜姆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党的十七大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坚持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和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两类人才一起抓,整体推进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在实现“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回顾十年历程,可以深刻体会到,西藏区域经济兴衰系于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集聚是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导。

一、西藏人力资源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三十多年来,西藏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

(一)科技体系不断完善,投入力度增加

2008年,全区共有53个县(市、区)设立了科技管理机构,配备了科技副县长,初步建立了有特色的科技政策机构和法规体系。科技人员总量逐年增加,至2008年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人数比2003年增长17.6%,其中在县乡工作的人才比2003年增长21.01%。素质不断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比2003年提高71.08%,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比2003年下降20.63%。科技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66人,学科带头人126人。西藏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1181人,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4.4%。科技投入逐年加大,从“九五”期间科技投入8700多万元增加到“十五”期间的1.42亿元。科技援藏力度加大,从1996年至2007年,科技部对口援藏省市为西藏安排科研项目287项,落实项目资金1.3亿元。2008年自治区共安排科技项目105项,投入经费1.84亿元,比1978年增加60倍。2008年全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94项,安排自治区级重点科技项目58项,全区取得省部级级以上科技成果34项。受理专利申请350件,授权专利93件。

(二)中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至2010年,全区共有中等职业学院7所,74个县、市全面启动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程。截止2008年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21000人,各类短期培训每年20000余人次。2008年,中等专业教育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73人,比2007年增加0.09%;每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为38.82人,比2007年增加0.038%。重点职业学校和一批与西藏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重点专业不断做大做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始启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全区主要产业的多个领域,为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全区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生29409人,其中研究生502人,普通本专科学生29409人;毕业生5840人,其中研究生120人。高等教育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102人,比2007年增加0.085%;每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15.67,比2007年增加0.028%。目前,西藏三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西藏高校现有硕士授予单位3个,硕士授予点18个。

(三)兄弟省(市)区援助西藏办学成效显著

20多年来,全国先后有20个省市的28所学校开办了内地西藏班,有53所内地重点中学累计招收初中生3.7万余人,高中(中专)生3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8万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国家于2000年拨款2000万元用于改善内地西藏班的条件。同时根据2002年全国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2003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以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的形式,每年在西藏自治区定向招收120名左右在职干部攻读研究生。按照构建和谐西藏的要求,近年来,在继续做好“博士服务团”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和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专家服务团向我区倾斜力度,为我区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人才。

二、目前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产业间的分布不平衡

西藏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与第二、三次产业不能有机转换、协调发展的态势,这与人力资本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着内在的关联。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的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区。从表1西藏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发布看,第一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从表2即2008年西部地区12省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分析,西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5.3%,在西部12省中处于第六位;第二产业为29.2%,在西部12省市中处于最末位;而第三产业为55.5%,处于12省市中的首位。据统计,目前西藏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这种人才资源产业配置所带来的问题是:第一产业严重缺乏人才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转移;第二产业人才不足会使整个人力资源产业流动失去活力;第三产业的人才密集也会因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持造成种种副作用,给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带来障碍。

(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偏低,科技人才缺乏

西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相当于小学教育程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两基”攻坚仍有4个县(区)未完成普九任务,农牧区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够合理,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大城市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人才极度匮乏。被西藏确定为支柱产业、特色经济方面的高新技术人才、外向型经济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数量更是紧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的形成,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大量流向其他地区。人才总量不足,引进难度大,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对内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表1 西藏从业人员 单位:万人

表2 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 单位(%)

表3 2007年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全国及西藏的R&D1指标比较①

目前全区直接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只有1800余人。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只有6人。远远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很多技术推广单位技术人员比例不到一半。个别单位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地(市)以下技术推广部门难以招到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全区高技术专业人员奇缺,因此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实力不足。人才的评价机制、人才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表3显示,尽管近年来西藏的R&D人员、R&D经费及其在GDP的比重中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R&D的经费由2003年的0.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0.7亿元,增幅高达56%。但是与上述的其他六个省市相比,西藏的各项R&D指标均处于落后状态。2007年浙江省的R&D人员数目是西藏的185倍,同属西部省区域的云南也是西藏的25倍。与全国平均数相比,西藏的R&D的人员也相差79倍之多。长期以来,西藏R&D经费从来没有突破过亿元,2007年是西藏R&D经费增幅最大的一年,仍只有7000万元,仅占GDP的0.2%,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万分之一。即使处于全国后三位的海南和青海,2007年R&D经费也分别有2.6亿元和3.81亿元。

(三)人力资本需求与培养相分离

西藏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基本属于普通型。技能的专深度低,与工作的关联度不高。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的任聘考评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沿袭了学校本位的普通教育体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造成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脱离。根据笔者2005年对拉萨旅游职业院校和七家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发现,拉萨旅游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国语导游、英语导游和旅游财会是当时旅游企业已经饱和的人才类型,而旅游企业所急需的中高层外联综合型管理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只能靠从外部引进。由于旅游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区域文化有较深的感悟和了解,因此从外引进的不少人员难以满足游客的要求。这一方面造成了拉萨旅游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拉萨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未来西藏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现代化尤其是第二次现代化,仅仅依靠劳动、自然资源、资金等很难实现。正如舒尔茨所说的,“离开大量的人力投资,要取得现代农业的成果和现代工业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改革开放后,西藏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为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的同时以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效益低下为代价。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水平,使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因此,西藏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包括国家和家庭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种投入可能是资金上的,也可能是政策措施上的,比如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强制建立企业培训基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

(二)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西藏第一产业比重大,特别要吸引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与农林牧业有关的科技和推广队伍。西藏地区农牧人口比例大,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关职业学校学校应当在人才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对西藏的农村进行对口培养。政府应通过宏观指导和相应的拨款与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就业的市场信息,对各类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农牧、科技部门在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牧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同时,应全面推进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围绕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优势矿产开发及加工业、旅游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和建筑建材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计划,抓紧培养既善于运用“傻瓜技术”,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应用开发型人才。

(三)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结合

西藏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防重地和生态重地,也是一个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地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是实现西藏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不慎就会破坏,长久难以恢复,甚至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部分人不主张开发西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西藏必须改变“依赖性”经济发展模式,以西藏自身的人力资源基础和资源禀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目前,西藏经济实践已证明,旅游业是大力值得扶持的优势产业。对于民族地区旅游院校来说,当前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性机遇,着力解决开发并利用当地民族民俗、民间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等特色旅游资源,实施以旅助贫。必须坚持以本土化为教育价值取向,切实加强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文化教学和研究,积极营造休闲(旅游)文化特色鲜明尤其是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并依托旅游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扎根民族地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传播或交流能力,且能够主动服务旅游行业发展尤其是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传承人才。

(四)扩大教育融资渠道

通过多种渠道扩大教育投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趋势。西藏地区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改观。因此,今后非义务教育(主要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办学,形成多元化发展教育格局;二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充分认识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属性,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在部分个人收益率较高的非义务教育培训领域,采取市场机制为主导,实行政府与社会、个人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非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创新,必须借助办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来实现,几方面相辅相成。如通过多渠道筹资设立地区性教育基金,按照一定比例用于资助西藏公办与民办非义务教育的发展。当前,西藏社会及民间资金水平和个人支付能力均比较薄弱,可以创造条件制定吸引东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和民间投资进入西藏地区的优惠政策措施。加速人力资源培养的多渠道融资,还可以从搞好助学贷款做起。贷款范围不仅包括家庭贫困的学生,还应该扩大到社会上35周岁以下有意愿贷款以接受就业技能培训的年轻人。

(五)促使人力资本培养本土化

对西藏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而言,仅增加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无论是工商业、通讯和交通行业,还是政府和教育机构以及医院,都急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区外的技术很容易引进,外资也容易吸引,但技术和资本仅仅是工具,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引进;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寥寥无几。这些人才应该本土化培养,他们熟悉和了解西藏区情,并深深地植根于西藏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

1.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

2.金世洵主编:《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发30周年回顾与展望》,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科技统计.http://www.sts.org.cn/.

4.王松磊:《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载《西藏科技》,2009年第3期。

5.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

猜你喜欢

西藏科技人才
都是西藏的“错”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神奇瑰丽的西藏
科技在线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