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硬道理”——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札记

2010-01-20淮北子

中国合作经济 2010年12期
关键词:硬道理台州市台州

文/淮北子

“立冬”时节,笔者又一次来到浙江省台州市,目的与前几次相同,还是看这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台州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发地区,起步早、起点高、发展快,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2年7月就被列为全国首批六个试点市之一。更引人注目之处是台州在合作社组织建设、经营运作、规范化建设的追求和成就。每次来台州都能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发展,都会从台州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加深对我国农业合作制建设中诸多问题的思考。

这一次来台州,时间上有些特别。2000年7月,台州市农业局与温岭市(台州市辖县级市)一起在该市石桥头镇开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成立了台州市第一家有完善章程并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开始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道路。台州人重实际,慎于言而敏于行,讲实干、善思考而不追求形式。对这个“十年大庆”没有搞庆祝活动,没有宣扬辉煌成就的高调讲演。他们的心思用在对十年来的实践深入思考上。对他们这种求实敬业精神,我深表敬佩;他们十年的实践经验及对合作社发展中诸多问题思考,更给我深刻的启示。

规范了才能找到出路

台州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实现规范化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台州不搞“十年大庆”,但这十年来,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突出成就,创造出许多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是有目共睹的。

2000年,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成立后的成功运行起到了示范作用,各县(市、区)也都大胆探索,积极筹建,到2001年底,台州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家。2002年起台州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每年发展100家合作社列入目标。之后的三年间,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79家。

经过几年发展,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但此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参差不齐,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台州市开始把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上日程,全面规范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和经营运行,使新建立的这些合作社逐步符合合作制基本原则的要求,以真正起到维护合作社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台州合作社工作重心开始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2005-2007年市政府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市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2008年以来,仍然把抓规范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全市已有622家合作社经过重点帮扶,严格验收,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其中有72家成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全部依法登记注册,实行统一生产经营、统一配套服务,达到了“民主管理科学、财务分配合理、运行绩效良好”的要求。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不搞终身制。今年,根据《台州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进行了年审,取消了41家合作社规范化资格,完善了规范化合作社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玉麟”西瓜。

正因为重视规范化建设,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市范围形成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走出了一条围绕产业发展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做强做大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合作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化生产,经营范围开始从原先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逐渐突破了产加销脱节和地域界限,使合作社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大大增强。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社员352人,固定资产296万元,在全国各地建有西瓜生产基地16个,联接农户9200户,在国内20个省市50多个水果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点,先后在各大中城市设立150多个专卖店,为“玉麟”西瓜流通建成了一条高速通道。

台州市的一些有实力的规范化运作的合作社,有效地把各种生产要素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积聚,激发了农业经营活力,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主导产品。临海上盘西兰花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864个,其中种植农户841个,加工企业12家,运销大户10个和中介服务组织1家,固定资产1385万元,建筑面积24930平方米(其中冷库面积5540平方米)。西兰花种植基地总面积达9820多亩(遍布台州各县市),并通过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以临海上盘镇为中心的沿海西兰花基地已发展到11万亩,西兰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60%的产品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等国外市场,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达到22%。

上盘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基地,并开拓出如此之大的国内外市场的业绩,令人惊叹!不用说任何单家独户的生产者无法做到,即使是某些涉农企业也难以做到。只有把千家万户生产者组织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才有这种巨大的力量。

像西兰花这样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起来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台州还有很多,如若干个合作社带动全市形成53万亩的优质柑桔,12万亩海水青蟹养殖,20万亩西瓜的种植及700万羽土鸡养殖基地。靠合作社的力量创出“忘不了”临海无核蜜桔、“旗海”牌三门青蟹、“大红袍”枇杷、“玉麟”牌西瓜等知名品牌,在浙江、上海和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合作社的一些农产品成了抢手货,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无核蜜桔最高卖到20元一斤,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的精品枇杷一颗就卖到了6元钱。

台州十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我认为其中最突出的是培育出了600多个规范化的合作社,其中一些合作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相当的带动力,这是最可宝贵的成果。

尽管市里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上来,但农民兴办合作社的积极性仍然不断高涨,特别是在当地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显示出发展商品的优势之后,各地办合作社的要求更加强烈。

数量不是最终目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数量迅速发展并不值得欢庆,台州仍然坚定地以规范化建设为中心任务。

到2008年底,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42家,到2009年底全市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669家,一年便增加了1600家,是增加最多最快的一年。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约500家,增长数量明显低于去年。

据台州市农经总站的分析,今年以来合作社数量增幅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十年的发展,大部分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经加入了各类合作社,非社员农民越来越少,合作社数量趋于饱和;二是台州实行了规范型合作社培育工作。三年来,已培育了一大批运行规范,经营能力强,带动能力较好,且对当地产业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型合作社,非社员农户更愿意加入现有的合作社,而不是自己组建新的合作社。三是由于市场竞争需要,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合作社合并、重组等相互整合的趋势。

即使今年以来合作社的增速明显放缓,截至2010年6月底,台州市经过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4100多家。对于前些时候合作社“井喷”式地发展及如此庞大的合作社队伍,我与台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蔡建设及几个区县农经总站的同志一起做过一番分析。

这4100多家合作社,正式成员有10万户,带动的农户大约20-30万户。这个数目在台州市各区县(市)总农户中占多大比例呢?改革开放初期,台州农村户为120万户。经过30余年的改革、发展,台州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变为一个发达的工商业地区,农业(包括陆地的种、养殖业、林业和海洋水产业)产值在全市总产值的比例已经下降到6.5%,大量农民就地或外出务工经商,真正以农为业的人已经大量减少。目前与农业还有一定关联(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经营,其收入中的一部分来自农业)的,至多还有一半,即约有60多万户。其中以农业为重要经济收入来源的,大约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也就是30余万户。而真正全力从事农业生产,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的“专职农户”则更少,至多还有20万户上下。从这一实际情况来看,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已经够多了。

台州农业局的同志说,目前,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不是数量少,主要是规模小,实力弱,实现规范化运作的少。

那么,应当怎样来看待前几年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呢?

台州市农业局的同志说,这么多农民要求办合作社、加入合作社,显示出专业合作社的优势,这是对推进合作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好事。依法组建合作社是农民应有的权力,他们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只要是依法进行登记注册,就是合法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一个新的市场主体,就有依法经营运作的权力。但是我们也并不为这样的迅速发展欢呼庆贺,因为办合作社的目的是帮助农民摆脱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以“组织起来”的力量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真正发挥作用,不在数量多,而在规模大、实力强、运作规范化。办起一个合作社相对容易,但使一个合作社实现规范化发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则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走更长的路。所以,我们在看到合作社数量激增的时候,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引导他们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我们更愿意看到农民加入已经办得较好的合作社,使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并不鼓励他们再新办只有十户八户社员的小型合作社。究竟怎么办,这当然要由农民自己来选择。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引导他们走向规范化。有了规范化的合作社做榜样,才能带动新发展的合作社走向正确道路。

据市农业局农经总站提供的材料,到2010年6月,全市合作社总数已超过4100家,而经过市县有关部门重点帮扶、验收的规范化合作社才只有622家,只占不到15%。而且,已经实现规范化的合作社也不是一劳永逸,永远合格。今年的年检中,已有41家前些年经过验收的规范化合作社被取消了资格。所以,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台州农业局的领导同志对笔者说,面对新形势,今后的工作任务仍然要坚持对内以搞好规范化建设为中心,同时促进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所谓规范化建设,就是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创新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目标是使合作社逐步成为产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全面,带动力强大,运行机制健全的紧密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实施市里提出的“强社富民工程”,做强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规范化发展才能展示合作社的活力

规范化发展的合作社在许多新的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无可比拟的力量。

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目的十分明确,这就是促使合作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十年来,合作制在台州日益深入人心,合作的原则逐步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不仅为发展农业商品开拓了市场,同时不断拓展合作的新领域,创造出合作新形式,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创造了条件,作出贡献。对此,许多专家学者给予积极的评价,认为这是对合作制的一种有创造性的运用。

在台州,农民合作社兴起初期,合作领域主要在商品率较高的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产业上,为这些产品开拓了市场,有力地带动这些产业迅速发展,其成就非常突出。

金穗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社员正在收割粮食。

正当专业合作社在以上这些产业大展身手之间,台州农业也可以说是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始显现并日益严重起来。问题出在粮食生产上。但问题不是产品“卖难”,而是由于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在历史上以粮食高产闻名全国的地方,许多粮田被抛荒。许多老农深表痛惜,骂道“荒了这么好的田,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农民抛荒土地有他们各自的“理由”,但从国家发展大局来看,粮食安全是个严重问题。在台州这种地方,人均只有几分地,随着工业化发展,粮食自给率越来越低,粮食的稳定供应权完全不在自己手中。这对台州来说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提高粮食自给率,减少对市场的依赖,本地是有巨大潜力的。别的不说,只要把抛荒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就可多生产不少粮食。可是市、区县(市)各级政府年年做工作,但粮田抛荒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成了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上的一大解不开的“难题”。

正当全市上下一筹莫展之际,农民专业合作社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显示出神奇的力量!

最早出现的是路桥区金清镇下梁村的“金穗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这里地处温黄平原,是闻名全国的传统粮食主产地区。由于工商业发达,家家务工经商,全村几乎没有“专职农民”,土地大片抛荒。上级多次提出批评,限期整改,但土地还是成片抛荒,野草长得半人高。在受到多次批评后,下梁村村委会主任梁妙德也试过多种办法,但均无效果。之后,他把目光投到专业合作社上来。他发动村里的干部及工商户共8人,出资入股,再与村里的农机户联合,组成这家合作社,备齐从耕地到播种、插秧、收割等全套水田农业机械,与有承包土地却无心或无力耕种的人签订合同,提供有偿服务。承包全年、分季或某项农活,打出的粮食归原土地承包人,合作社只收取服务费。原来承包土地的人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可以全心全意地务工经商,而合作社则全力耕种全村及周边村庄的转包来的农田。这样一来,工农两安,各得其所。多年来,困扰各级政府和众多土地承包户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抛荒多年的农田得复耕,长出好庄稼,当地不少人家口粮可以自给。

2007年4月,笔者曾访问过这家合作社,并进行过报道(见本刊2007年第6期)。今年再访台州时,又来到这家合作社,理事长梁妙德说,几年来合作社有了很大发展,除了种好本镇及周边地区的粮田外,还走出去在邻县包种土地,还在北大荒承包水田种植水稻。今年又在江西承包了粮田。几天前他刚从江西回来,与南昌市恒湖国有农场签订1.2万亩水稻种植合同。他说,明年合作社至少可以为台州运回优质大米1200万斤。

在路桥区横街镇湖头村,我看到另外一家天湖土地股份合作社。这家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与“金穗”不同。他们是把全村的土地承包人组织起来,以所承包的土地作价入股,成立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并不直接种地,而是代表全体社员与本地种田大户及山东等地来的企业或个人签订承包合同,转包合作社内的土地,入社社员可以享受原来所承包土地的股权收益,合作社理事长吴宝亚表示,有了合作社全村荒废多年的土地都种起来了,由土地承包权的人也有了股份分红收入。村里再也不用为解决粮田荒芜问题费心思,可以集中精力发展村里的经济,搞好村容、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村里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都大大提高。

在湖头村,笔者还看到另外一家合作社——农丰植保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的经营项目是“服务”,为当地的农户或外来承包种田的企业,提供农田植保、防治病虫害等有偿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吴茂旺对笔者说,这家合作社原来的发起人是区植保站的农技人员,他们有技术有设备,2007年成立,本村及周边地区71位农技人员参股入社,在周边几个镇的范围内组成13个服务小组,为6000多亩稻田提供田间服务。几年来,服务范围不断扩展,防治病虫害的服务走进了蔬菜大棚及果园,还为公共河道、河岸清除有害植物,今年还开始提供稻田育秧服务,这项服务前途更加广阔。这家合作社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农户及种田企业离不开的“帮手”。为农服务的合作社的建立及运作,使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三门县丰安粮油专业合作社宣传展板。

在三门县,笔者访问了丰安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咸友是位农艺师,他说,早些年三门县的专业合作社主要在蔬菜、海水养殖等方面发展,粮食生产受到冷落。他所在的沿赤乡人均只有6分地,农民不可能从种地上得到更多利益,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年年萎缩。而粮食又是国计民生离不开的东西,他便于2004年联合102个农户成立了丰安粮油专业合作社,建立起1068亩水稻生产基地。合作社成立之初只经营水稻种植,水稻增了产,产出的稻谷卖给县里的企业去加工大米,合作社经济效益不高。2006年开始,他们向粮食加工延伸,投资62万元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精米加工流水线,形成年加工精米3000吨的能力,并创出“炫丰”牌大米品牌,统一销售,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延长了,附加值提高了。每公斤“炫丰”大米批发售价为3.6元,比出售稻谷每公斤增值了0.8元。

台州市农业局的同志说,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或为粮食生产服务的专业合作社282家,成员1.3万人,合作社直接经营的粮田12.2万亩,合作社联系的农田16.61万亩。这些土地种植或为农服务的合作社的出现,意义重大,它有力地促进台州的粮食生产趋向稳定,有效地提高了有限的土地利用率,也为在台州这样的地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载体。台州农业局的同志说,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比行政命令更大更有效。可以说,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台州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记者手记

这次台州采访十天,行色匆匆。但因以往多次来访过,与台州上下都很熟悉,彼此交谈得比较深入。台州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许多实践经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建设、经营运作的规范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尤为可贵。台州用它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要讲实效,干实事,不要为“政绩”搞形式主义,单纯追求数量,功夫要下在搞好规范化建设上。规范化才是合作社活力的源泉。

猜你喜欢

硬道理台州市台州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台州市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外来人员就地过年
黏黏花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坚持健康规范发展才是硬道理
软实力遇见硬道理
台州远洲墅
防风林莫名枯死,引出一起重大环保案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7·15”废酸倾倒案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