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练与同构之美——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主要特色

2010-01-16张海坤戴俊超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谱例艺术歌曲

张海坤,戴俊超

(孝感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卓有建树的作曲家之一的陆在易,其作品以与时俱进的题材、独具特色的旋律风格、简约和美的和声与曲式结构,对国内艺术歌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此,目前的音乐学界对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的探讨已渐成热点。查“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2003年至今,有关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的评介文章共20篇,其中2003年1篇、2004年1篇、2007年3篇、2008年4篇、2009年5篇、2010年6篇(截止2010年8月)。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以“陆在易艺术歌曲”为研究内容的硕士论文有:陈媛《陆在易艺术歌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徐希茅),周怡的《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张兆南),陈林的《陆在易与黄自艺术歌曲的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度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张晓农)。

关于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的文论,主要有居其宏的《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载《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崔景兰的《乡土情意浓、真情感人心——析〈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载《人民音乐》2007年第2期),王慧琴、李彦荣的《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载《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李灿旭的《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阐释》(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张琴的《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载《音乐创作》2009年第3期)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论几乎都是以居其宏的《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这篇文章为基调来展开研究的。

《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一文,是关于陆在易声乐作品(含艺术歌曲)“形而上”的研究文章,即它并不关注创作实践方面的具体内容,如文章的三个部分,分别是“阳光歌者、忧患诗人”、“声乐情结、孤独行者”、“完美主义、精品意识”,都是从创作美学的层面来展开论述的。[1]而陈媛硕士论文《陆在易艺术歌曲研究》中,将“大爱情怀”、“简约主题”等作为小标题来论述。[2]周怡的硕士论文《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研究》中,也同样是将“阳光歌者”、“忧患诗人”等作为小标题。[3]王慧琴、李彦荣在《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一文中,将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从“严谨的艺术歌曲创作理念”,“精致、细腻、优雅、潇洒的艺术风格”,“水乳交融的词曲结合”,“对歌诗的审美指向”,“造型、写意、表情的、立体的钢琴伴奏”等方面来展开论述,同居其宏在其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4]在陈林的硕士论文《陆在易与黄自艺术歌曲的比较研究》中,将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特色从“旋律的民族韵味”、“民族情感”、“时代特色”、“真挚淳朴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同样是在这样的影响之下来展开的。[5]

尽管以上这些关于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形而上”的影响和倾向随处可见,其中有一些论述也难免主观。本文不准备将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作类似的整体性叙述,只就陆在易在三首艺术歌曲创作中显现出来的“简练”与“同构”现象,作一“形而下”的研究,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这三首艺术歌曲分别是《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作于1981年),《桥》(于之词,作于1981年),《盼》(佚名词,作于1988年)。这三首艺术歌曲,可以算得上是陆在易早期艺术歌曲中的杰作,也代表着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的初定,这种特色在其后的创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扬。《祖国、慈祥的母亲》是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首度成功,作品一经推出经久不衰,现已成为了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这首歌曲是两段体结构,第一段是一个两大句式的平行乐段,第二段为两大句式的对比乐段结构。在旋律创作方面,作者刻意回避了e小调导音的出现,表现出与西洋艺术歌曲中惯用的和声小调一定的区别。在钢琴伴奏写作方面,作曲者又使用了与西洋艺术歌曲伴奏音型相一致的、连续的三连音。所以说,在这首歌曲的创作中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中西合璧”倾向。

如在全曲的旋律中没有出现e小调中的导音#D音,即使是D音,也只在较弱的位置出现了两次(见谱例一),几乎可以被忽略。

谱例一

但是,在第一段结束的钢琴伴奏中还是出现了e和声小调中D-T的正格终止(见谱例二)。

谱例二

还有在结束音之上增六和弦的和声配置:

谱例三

这里的b5D实际上就是属于某一类增六和弦(French 6th)。所以说,这首歌曲的艺术品质与一般的西洋艺术歌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歌曲《桥》也是作于1981年,同样也是e小调与G大调交替的两段体结构。所不同的是,歌词是一个方正性二段体结构:

水乡的小桥姿态多,

石板缝里长藤萝;

三步两桥连水港啊,

条条玉带连碧波。

姑娘挑藕桥头歇,

老汉送粮桥下过;

离家千年也念水乡啊,

愿做人间桥一座。

作曲家将第一段的曲调处理得较为自由,这可以从其中变拍子记号看出,第二段处理得较为方正,但每一段都是起承转合的句式,两段之间在“连碧波”与“桥一座”的结束处形成“再现”而达到统一。

《桥》的钢琴伴奏写作,只是在连接处使用了多连音的节奏型,而在中间的伴奏中则是以提示节奏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开始与结束处的钢琴伴奏的和声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谱例四):

谱例四

这里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常用的色彩性高叠和弦,其和声功能退居其次,只是在底层的和弦中有所显现。再看《桥》的结束处的和声配置:

谱例五

其钢琴伴奏在结束主和弦的背景之下,在高声部又有轻柔飘逸的导音与中音构成的分解和弦音型出现,其目的主要是运用与低声部的音所形成的泛音相互共鸣的原理——低声部中G音的第5号泛音为b,而D音的第5号泛音正好是#f。这样的和声编配可谓既胆大又心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盼》可谓是最具潇洒气质的作品了。该作的歌词原是表现1987年发生在大兴安岭火灾之后,渴望绿色的森林重回大自然的心灵呼唤,其曲调是作曲家据此为相关题材的电视剧配乐而创作的。《盼》的歌词实际上是一气呵成的散文体结构:

回来吧,曾给我活力的身影!

回来吧,曾给我生机的颜色!

啊!请原谅鲁莽,请原谅过错,

蓝天不会无云朵,心儿不会再焦灼。

啊!春雨是我等你的泪,河流是我盼你的歌,

回来吧,回来吧!

作曲家同样是将歌曲处理为二段体曲式结构。在歌曲调性布局方面,作曲家首次在歌曲的前奏与尾声中,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G大调与g小调)交替的手法,这样的和声处理手法也是浪漫派音乐时期大小调融合的结果,成为陆在易后来声乐创作的标志性调性设计之一(如混声合唱《雨后彩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的)。下面是《盼》的尾声中的片段(谱例六):

谱例六

下面是这三首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对照表(附 表一)

表1

尽管这三首艺术歌曲的歌词各不相同,但在音乐上同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如在调性设计方面,表现为同主音调到平行调的交替,在曲式结构方面都是二段体,也都是在第二段的最后一个乐汇上出现再现等。特别是在这三首艺术歌曲高潮处的旋律,可以认为都是基于同一个乐思的各种变奏形式(谱例七):

谱例七

通过分析以上三首艺术歌曲,结合作曲家其后创作的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可以发现,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首要的特色是简练与同构。这种“简练”的主要表现是: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其曲式结构与和声布局具有简洁基础之上的规范性,而作为局部结构的旋律却又具有挥洒自如的特点;而这种“同构”突出表现在作曲家在处理和声时,在追求色彩性方面,善用调式交替与高叠和弦等较为定型的西洋和声手法,在处理旋律的高潮及其走向方面,具有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和高超旋律变奏技巧。所有这些,构成了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的基础和核心,这也是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持久魅力的奥妙所在。

[1] 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4(11).

[2] 陈媛.陆在易艺术歌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 周怡.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 王慧琴、李彦荣.谈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2007(3).

[5] 陈林.陆在易与黄自艺术歌曲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谱例艺术歌曲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双一流”视域下导师学术品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安徽省四届优秀硕士论文评选的实证研究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