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别被3D技术忽悠

2010-01-15

环球时报 2010-01-15
关键词:阿凡达罗杰恐怖片

本报驻法国、美国特约记者 董 铭 王 海

很多时候,“革命性”或者“里程碑”这样的字眼,往往是被商家用来吸引眼球的。《阿凡达》热映了1个月,上述道理逐渐清晰。被什么“卡梅隆12年磨一剑”,“彻底颠覆传统观影体验”,堪称“第四次技术革命”等宣传语狂轰滥炸之后,不少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除了少数人被《阿凡达》“震撼”得身体不适之外,更有不少评论者勇敢地反驳:3D(立体)电影真是电影的未来吗?

卖弄3D会破坏影片节奏

《阿凡达》近1.5亿美元的宣传费让多数媒体对该片报喜不报忧,但从能直接反映观众观影感受的IMDB和“烂番茄”影迷网站上看到,很多网友认为他们并没有从3D版《阿凡达》中获得比2D版更好的感受。虽然3D技术增加了观众的临场感,但令不少观众反感的是看电影还要戴3D眼镜,“这真是个累赘,而且看上去一点都不酷”。也有不少观众反映,“戴上眼镜之后,视野非常有限,而且只能直视前方,对于这样一部充满各种视觉特效的片子,太可惜了。保守派的评论家埃德·莫利塞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本片的3D效果确实很棒,但那只是从一个电子游戏的角度来讲。”

著名的评论网站Salon.com将矛头指向了《阿凡达》的人物表情捕捉系统,认为无论是男女主演,蓝色皮肤下角色的鲜活指数都与他们本人的实际表演水准相差甚远。虽然《阿凡达》比起同样使用“表情捕捉”的《贝奥武夫》或《圣诞颂歌》来讲,可能水准稍高一些,但完全称不上“革命性”一说。美国最著名的独立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是旗帜鲜明的反对3D者。他首先反对在一般3D电影中卖弄技术的3D画面,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影片节奏,实际上影响了观影体验。另外,罗杰认为3D技术并没有让电影有更加真实的感觉,因为虽然我们拥有3维视觉,但是电影中的3D镜头显然跟实际的3维视觉相差太远。罗杰还强调:“请问在你的印象中,哪部伟大的电影是最好从2D变成3D的?”

3D是条生财之道

如今被看作“电影未来”的3D技术,就其原理来说并不新鲜,利用两眼视觉差来制造影像上的层次效果,在摄影术发明后不久就有人提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代利用红绿眼镜呈现的3D电影问世,曾引起轰动。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抢夺被电视夺走的观众,好莱坞曾再度流行过3D电影。然而并不成熟的放映技术,毫无艺术感的炫技画面很快让观众厌倦。“头晕,无聊”的3D电影逐渐只被看作拍恐怖片时的视觉把戏。

3D技术虽然在不断完善,但质疑声从未消失。去年威尼斯电影节虽然设立“3D”电影奖,获奖片却是一部剧情愚蠢的恐怖片《洞》。不少影评人指责3D电影因为过于注重视觉特效,而忽视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阿凡达》能够热卖,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热点被关注所引发的从众效应。从各影院投入产出比来看,改造一部3D放映机的成本只有二三十万人民币,但3D电影票价却可能较普通电影上涨1倍。《阿凡达》之后,3D电影制作成本必然降低,这将更刺激电影人靠3D发财。

中国电影无需跟风

对于科幻及动画片等强调视觉效果的影片,纯熟的3D技术的确可以提升感染力。但即便是好莱坞,如今也很少见在剧情片、古装片或艺术电影上运用3D技术。因为这些类型的电影,打动观众的是人物、情节和思想性,3D效果无助于加深理解,反而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阿凡达》能成功,并不意味着运用最新的3D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就肯定能赚钱,泽米基斯最新拍摄的《圣诞颂歌》就是个不太成功的案例。目前国内不少电影人也打起了3D的主意,但在本就缺乏科幻题材片,动画产业又刚刚起步的“国情”下,将大量资金放在引进3D技术上很可能事倍功半。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但从电影的本质来讲,中国电影人把创作重心放在扎实的剧本上也许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阿凡达罗杰恐怖片
AChinese Horror Story
山那边
消防员的一天
《阿凡达》续集放弃高帧率拍摄
烤红薯
看恐怖片也有益健康
《阿凡达2》开机日期敲定8月15日
“阿凡达”机器人成真
十大恐怖片
非“橙”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