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01-11余春兰

决策 2010年5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四川全省

余春兰

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余春兰

通过分析近年来四川省的科技发展现状,纵横比较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同时也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对以后四川省科技创新的建设提供一个参考。

四川;创新;科技发展;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技创新体系,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四川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四川科技发展现状

2009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继续提高,达到 42.47%,较上年提高 0.7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在第三类地区 (即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6.99%,但高于 40%的地区)的地位;但由于指数增长偏缓,排位下降 1位至第十六位。在西部 12个省 (市、自治区)中,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仍居第三位。

图1 近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及排位情况

(一)科技活动机构

目前,四川已拥有一大批覆盖国民经济行业,科技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技术开发机构。2009年拥有各类科研机构 1640个,高等院校 114所,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24家,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9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64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 9家,已建成科普场馆 180余个。科研机构数量虽不能完全反映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在科研与开发方面的确有了较快发展,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机构的发展壮大为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密切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资源投入

创新资源,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由于企业 R&D人力和财力投入水平下降,以及灾后重建财政和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增长导致的科技投入相对份额降低,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下降 3.3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四,分别下降 3位和 1位,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财力投入排位也都下降了 3位。

(1)人力资源投入:2009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员 234.3万人,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拥有两院院士 61人。

表2 科技活动人员部门分布

(2)经费投入: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190亿元,较上年增长 18%。全省财政科技经费预算 25亿元,较上年增长 10.34%。其中,省级预算 9.3亿元,增长 9.19%。2009-2010两年内引导各类资金直接、间接投入约 200亿元,用于各项科技支撑措施的实施。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R&D)总支出预计达到 190亿元,占全省 GDP的 1.36%(低于全国 1.5%的平均水平),各级财政科技拨款共计 28.1亿元,比上年增长 15%。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达到 11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 45%。

(3)科技经费筹集与使用: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达到 21亿元,总额及增速均居全国第四位。各类科技计划受理评审项目 3664项,下达经费 29024万元。

(三)科技成果及产业化

(1)科技成果:2009年,全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项、一等奖 2项,省科技进步奖 2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项。全省专利申请量突破 3万件,占全国的 3.9%。获得授权专利首次突破 2万件,占全国的 3.2%,在全国排名第七位。全省新增专利实施项目 2993项、新增产值 507.63亿元、新增利税68.66亿元、创汇 8.16亿美元,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1项。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的“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省农科院通过审定新品种 38个,为全省新增 100亿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2)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仍是我省排位最好的一级指标,较上年下降 0.70个百分点;排位与上年持平,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目前,我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1416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步入跃升发展的新阶段,产值增速居全国第二位,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提高。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 1241.4亿元,增长 18.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19.4%,比2008年增加 2.5个百分点,贡献份额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实现出口交货值 35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7%,增长 11.3%,大大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58%的增速,强力支撑了我省工业产品出口。

(3)技术市场交易:技术交易活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2008年,全省技术交易合同9143份,交易总额 85.9亿元,技术转让税收优惠近2亿元。2009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 56.3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内技术成交额居全国第三位。

(四)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发展新环境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政策环境。这几年来,围绕灾后重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在:(1)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3)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4)科技投融资机制建设有新突破。

(五)管理及运行机制

四川省针对全省领军科技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坚持科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加强了科技人才的管理。通过提供平台、项目资助和孵化培育等方式,铺设了海外留学人员来川创业“绿色通道”。同时政府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果,撬动各种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科技投入的主体多元化。鉴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宏观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管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四川省和中科院双方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地区。几年来,中科院成都分院先后与省内 15个市州县、政府部门和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计划。在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共同搭建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推进了创新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了创新主体的互动,知识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共享。

二、四川区域创新体系评价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即不断地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在各创新组织之间流动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即创新的产出能力。

(一)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

2009年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的得分和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2009年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得分排序一览表

表3可以看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分布。创新能力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按指标给上述城市分类得出以下结果:

(1)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可以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

表4 区域创新能力聚类级别

(2)根据知识创造能力得分,可以将全国 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

表5 知识创造能力聚类

(3)根据知识流动能力得分,可以将全国 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

表6 知识获取能力聚类

(4)根据企业创新能力得分,可以将全国 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

表7 企业创新能力聚类

(5)根据创新环境得分,可以将全国 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

表8 创新环境聚类

(6)根据创新绩效得分,可以将全国 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

表9 创新绩效聚类

(二)四川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四川区域创新能力排序变化如表11所示。

由表10可知,四川2001年度在全国排 12位,2002年度排 17位,2003年度排 13位,2004年度排 11位,2005年度排 18位,2006年度排16位,2007年度排 9位,2008年度排 10位,2009年度排 10位,相对而言,四川属于创新能力中等片上的地区,且最近几年内稳步上升。尽管灾后重建财政和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增长导致的科技投入相对份额降低,但是四川省创新能力却稳定上升。

在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五项一级指标中,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而言,企业创新能力指标和创新环境指标较强,知识创造指标为中等偏上,创新经济效益和知识获取指标比较弱。知识创造指标比较稳定,在中等偏上水平上波动,创新环境、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指标有所上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在 2006-2008上升幅度大。

从表11可以看出,创新经济效益指标上升幅度较大,从 2005年第 30位上升到 2009年第 11位,达到中等偏上水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指标从 2005年以来处于上升趋势,到 2009年第 7位,排位逐年稳步上升,这表明四川省技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在这五年内的变化幅度不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居国内上游水平。知识获取综合指标排名较上年上升 12位,近年起伏较大。知识获取指标在 2005年排名是第20位,2009年排名第 8位,达到较强的水平,知识获取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较上年下降 1位,较 2005年上升4位。

综上所述,从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来看,四川的知识创造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发展较为均衡,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知识创造能力处于下游,四川的知识获取能力变化幅度较大,处于中等水平。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相对不及其它地区,因而导致知识创造能力指标下降。因此提高知识创造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建立和完善四川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问题。

表10 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值及排序

表11 四川区域创新能力排序变化

[1] 各级指标监测取值 0~100%,反映达到监测标准的程度。指数值越大,离标准越接近,水平就越高;达到设置标准时指数为 100%.

[2] 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将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的地区;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60%;第三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 40%的地区;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 40%以下;第五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 30%的地区。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tt].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余春兰 (1987-),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四川全省
A gift I treasure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下城区:建设科技进步先进区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