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2010-01-08

北大荒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感冲突意识

刘 梅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这一误区,往往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其感知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甚至把没有问题等同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为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让学生带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问题的新奇、兴奋与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语文学习动力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学习语文都有内在的动力。多年的教学观察,大多数教师对这一点往往认识不够,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即激发与参与意识——培养感知能力——引起认知冲突。

一、激发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可以理解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学习规律的不断认识而取得的。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必须尊重学生,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那怕是小小的可取之处。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的不好,作为老师应首先肯定成绩,然后指出不足或提出要求,假如学生回答不出,也不能简单的换另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应继续诱导这位学生说出一点什么来,再予以肯定。这样做,既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是肯定学生的长处,如书写习惯、提问或质疑内容、答问思路、作文等。

另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不要因学生回答问题或分析问题不在点子上就沉不住气地干脆自己讲析,教师应该认识到如何去发现矛盾,激发矛盾,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须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教师首先要沉得住气,逐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二、培养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坡度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感的境界。我们须知,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主要条件,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是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青少年教育阶段很重要。因为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语言思维能力,但毕竟是不严密、不系统的,有时还可能包含一些错误的定势。有的教师脱离语文本身的特点,空泛的概括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有的虽然重视语言,但往往过多地从语法、修辞逻辑的角度讲,使传授的知识过繁,学生难以掌握;还有的则着眼于“应试”,根本没有想到要培养语感而轻易地把语感放弃了,这些现象是很常见的。

重视语感的培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须知语感是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同时,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作品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呢?语感首先是读出来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表现。在读的基础上探究一些语言规律,如词意、句意的理解,关键语句的把握,语序、停顿作用的理解,段意的分析和把握等,揣摩比较,引导学生去感受具体生动的情境,使之清晰而又形象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而不只是追求抽象的原理。通过对语言的反复琢磨,不断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语言中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

当然,敏锐的语感跟对生活的敏感是密切相连的。培养语感还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是深切。”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不只依靠于书本的、课堂的语言教学,而且应联系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引起认知冲突

引起认知冲突,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这种兴趣和愉悦就是高尔基所说的读书如饿汉扑到面包上的那种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内驱力的核心,是一种如同饥、渴的内驱力。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角度、思维方式、深度、广度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实现学生的思维碰撞极为有利。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往往就能在积极的思维碰撞中浮现出来。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如果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深入思考,获得共识,要比讲现成的答案有意义的多。引起认知冲突是知识、能力、情感、思想等诸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教学中,老师应为实现学生的思维碰撞创造机遇,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把自己的思考方法、策略、对问题的见解与别人交流,让学生从思维的交流中发现各自的不同(产生碰撞),并自主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把其中的深层次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发现出来。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不仅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思想素质,较高的语文技能,为学生创造重视语文的环境,还要求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致力于语文的教学改革,让语文这门课变成一方魔板,具有无限的魔力,吸引学生去学习。

猜你喜欢

语感冲突意识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冲突管理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