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明溪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环境影响分析

2010-01-07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叶冰玲

海峡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低质低产整地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 叶冰玲



对明溪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环境影响分析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 叶冰玲

通过对明溪县低质低产林改造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指出改造项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途径,提出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低质低产林 改造 环境影响 措施

1 引言

低质低产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低质低产林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增加经济效益,满足市场对林特产品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溪县地处福建省主要林区,近年来,由于中近成熟人工林盗伐严重,林相破碎尤以县域交界为甚。据调查,因人为破坏等因素,相当部分以针叶树种占优势的天然林,正逐渐演变成以阔叶树种占优势的低质低产林分。如果现有低质低产林分得不到改造,将影响林地所有者收益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明溪县恒丰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充分把握全省首批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单位的契机,对100337亩低质低产林进行改造,其中低质林主伐更新改造20034亩,低产林更新改造9437亩,综合改造70866亩;主要造林树种分为桉树杉木、马尾松、南方红豆杉。

2 改造流程及产生环境问题的环节

2.1 低质低产林改造生产工艺流程

明溪县恒丰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低质低产林改造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低质低产林改造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图

2.2 产生环境问题的环节

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低质低产林地改造的各个环节带来的影响,主要影响途径有:①改造林地对重要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物种的影响。②树种的选择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③施工期对植被、土壤、水土流失及大气环境的影响。④运营期的扩坎、松土、除草、追肥等活动对局部植被、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3 低质低产林改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低质低产林改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3.1 对土壤土质的影响

低质低产林地改造对土壤土质的影响主要来自对现有林地的采伐、整地松土及施肥。其中整地、采伐集材主要影响土壤的物理结构,施肥主要影响土壤的化学组成。

低质低产林地的形成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难以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因时因地进行科学合理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林地改造拟选用部分邓恩桉等速生树种,这类树种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易造成地力衰竭,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对化肥的使用,应根据林地土壤的养分、水分、质地和酸碱度等特性、地形条件及所选树种对养分的需求进行酌量施肥,施肥后能被充分吸收,林地施肥基本不会产生盐渍化的问题,但仍存在土壤板结的情况,需要通过松土等营林措施来改良。

3.2 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在人工化的纯林中,无论是桉树、马尾松、杉木或南方红豆杉,由于林木的吸收特性一致,所需营养元素结构相同,土壤环境中的某些营养元素被大量消耗,会造成地力衰退及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因此,应采取科学施肥、混交种植等方式,对土壤肥力进行保存。

3.3 土壤侵蚀影响

在对现有低质低产林地的改造过程中,植被类型的改变和营林活动是改变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强度的重要因素。

林地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林冠郁闭度、林下植被、林下枯枝落叶覆盖度和轮伐期(对地表的扰动频率)。比较针叶人工林与桉树人工林水土流失的变化表明,将针叶林地改变为桉树林地后,林冠郁闭度、林下植被、林下枯枝落叶覆盖度等影响因素受林地的经营管理不同,情况不同,但桉树人工林轮伐期短,对地表的扰动明显高于针叶林。

营林活动中的林地清理与整地、幼林抚育和采伐是造成项目区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林地清理方式主要分为炼山和爬带两种方式,研究表明,造林前的炼山清场(或全面清场)和整地作业,是导致造林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幼林抚育主要是除草、松土、除萌、培土、施肥等人为活动将造成水土流失。在修整树枝和运输的过程中,使原本茂密的林地又变成裸露地表,同时大量的人为活动增加了对地表土层的扰动,地表植被易受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将形成新一周期的水土流失严重阶段。

3.4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低质低产林改造项目的实施将造成改造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有所降低。

在营林建设过程中,林地改造区域的现有地表植被将全部被铲除、清理,将直接造成这些区域的现有植物物种死亡,使得改造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经改造后的林地,又在短时间内形成以桉树、马尾松、杉木或南方红豆杉幼苗为单一优势种的植物群落;且在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下,改造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改造前及周边区域的林地相比,明显下降。

低质低产林地改造过程是一个在短时间内人类活动十分强烈的过程,在现有林地的清理过程中,改造区的地表植被进行彻底清除,使在这些区域活动的野生动物失去现有的觅食和隐蔽场所,从而被迫向远离改造区的林地迁移。经改造后的林地,虽然地表植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植被种类单一,且栽植的幼苗覆盖度较低,无法为野生动物提供觅食和隐蔽的场所,难以满足野生动物生存的需求;且由于这些区域植被类型单一,物种多样性较差,且人类干扰相对较重,使得野生动物对这些区域的利用率较低,从而造成这些区域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

3.5 对水环境的影响

低质低产林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营造过程中化肥、杀虫剂施用对地表水环境影响,林地的形成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采伐作业时对地表水环境影响。

在造林和抚育期间需要追肥,林地地表径流、渗透,水土流失、肥料施用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肥料中的氮、磷物质排入地表水水体,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质。

杉木多代连栽易出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不良等后果,采用轮栽是避免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有效途径,采用马尾松作为杉木林更新树种能使土壤和林分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强保持水土功能。

采伐作业时,集材道上土壤侵蚀的增加会导致河流中沉积物增加,污染地表水水质。

3.6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建设期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有: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林地清理、土方作业中的扬尘,炼山时产生的废气。

运营期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有:洒施农药对空气的污染,造林后期对污染物的吸收,采伐作业的粉尘。

4 建议采取的措施

4.1 避免措施

为避免炼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必须严格制定炼山的审批条件,炼山审批前需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预审,原则上不提倡炼山。②严格禁止以开设防火线来满足防火要求进行炼山。③需要炼山的地块必须是在不新开设防火线的情况下,就能够达到防火的要求。④在距生态敏感区1000m以内严禁炼山。

4.2 减缓措施

为减轻土壤侵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沿等高线进行造林。②凡坡度15度以上的林地,不准全垦整地,实行带状或穴状整地。③山地带状整地,必须沿等高线进行,带间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④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采取修筑反坡梯田、水平阶等整地方式。⑤在与农田相邻的林地,其边缘到农田之间要保留一条10m宽的生草保护带。⑥在长坡面(≥200m)上整地,每隔100m要保留一条4~6m宽的生草保护带。⑦选择适当的林地清理时间,避免在雨季清理林地和幼林除草。⑧整地期间,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设置排水口、挡水墙等措施阻留地表径流,从而减缓水土流失。⑨幼林抚育时应采用局部松土除草,尽量保留地表植被,并将抚育下来的杂草保留原地。⑩保护林下枯枝落叶,以提高林地水源涵养能力和保持土壤肥力。

为减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项目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在划定的用材林林斑范围内,不得侵占生态公益林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林地。②保护项目区及其周边范围内的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以及一切有价值的珍稀植物、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繁衍场所和保护区。③不得砍伐天然阔叶林来发展人工林。④清山、炼山时,注意保护冲沟、山脊部位的天然阔叶树和杂灌木。⑤造林时提倡营造混交林。⑥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加强森林保护,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将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降至最低。⑦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层次人员,开展相关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和素质,禁止进入保护区内,禁止捕杀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

为减缓地力衰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实施测土平衡施肥技术。②肥料应以复合肥为主,尽量使用桐麸、饼肥等有机肥,推广使用菌肥,以维持林地地力和保护环境。③在保障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和保持地被物。④采伐时的伐区剩余物叶、皮和树根应保留在林地。⑤保护枯枝落叶和地被植物,不允许在林地内收集枯枝落叶和草皮灰。为减轻环境污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尽可能不使用化肥、农药,如果必须使用,应做到适时适量。②肥料选择应增大有机肥和绿肥的比例。③严禁在地表撒施肥料,所施肥料必须采用沟内、坑内施肥、施后立即覆土、并覆盖枯枝草叶的方法。④严禁使用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农药使用应优先选择无公害农药。⑤严禁喷洒过量的农药。⑥在育苗时要使用可回收的容器或易降解的纸质容器,不使用难降解的其他质地的容器。⑦对肥料包装袋、农药瓶等可重复利用的包装物要回收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包装袋、农药瓶以及简易工具等也要回收处理,不得遗弃在林地内。⑧森林防火等使用的宣传牌应采用木质材料,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混凝土和塑料。

猜你喜欢

低质低产整地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想离离不了,想过过不好——低质婚姻面面观
走出“低质婚姻”的雾霾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不同类型低质林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评价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江西省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成因与特征分析
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