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热评奥巴马访华

2009-12-29本刊编辑部

决策与信息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奥巴马

本刊编辑部

2009年11月15日~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对中美关系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中美最高领导人会晤,勾画中美合作前景,备受世人瞩目。世界一些媒体对奥巴马访华从各个视角进行了评析,可供研考。

●美联社:奥巴马开创美国新总统就职后第一年访华先河

奥巴马就任后,中美关系实现顺利过渡,没有出现以往美国新总统接任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波折与冲击。这是个好兆头,预示着中美关系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发展时期。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主要源于两点:第一,两国的经贸与金融领域的紧密联系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像是一对连体婴儿,无论哪一方想做出切割,都无法不伤害到其自身。这是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互补太强了。比如,陷入险境的通用汽车,只有在中国这片热土才有赢利;再如波音公司,它能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吗?美国的失业人群与贫困阶层如果没有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又将如何度过这个“寒冬”?

●美国《华尔街日报》:世界期望中国承担新角色

向外国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决定使中国走上经济强劲增长之路。中国的成就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灯塔。现在,当全球经济颤抖着从衰退中复苏之际,中国正获得来自各个角落的羡慕。

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在西方世界坠入金融深渊之时,中国正小心谨慎地前行。也有人希望中国利用其新的战略影响力和显而易见的娴熟技巧,来帮助解决当前时代最急迫的安全议题。

●美国《纽约时报》:奥巴马感受中国分量

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崛起为一个大国对华盛顿曾经在该地区所享有的优势影响力构成的挑战极大。

中国是美国最大债主这个严酷的事实已经改变了中美关系的核心。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出现新动向,似乎要用“战略再保证”这个说法取代“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说法。奥巴马的访华可以确认一些具备全局性意义、“可以实现的事情”,一旦这些付诸实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美关系,并解决两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美国广播公司:中美两国命运共同体捆绑发展

华盛顿对中国的主要兴趣是经济,诞生6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前与美国还没有官方联系,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债主,购买了美国1/4的债券,现在,美国的生活方式都是“中国制造”,因为从家具到电视到计算机都来自中国。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这部分是因为中国人帮助的结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今年2月访问中国时说,这两个国家已经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锁住,“我们一起上升,或者一起坠落”。

●美国CNN:只有美中合作才能双双成为赢家

中美所面临的挑战是确保两国之间充满活力的关系能基于互利得到妥善处理,这样他们才能打破历史的魔咒,双双成为赢家,而不是一得一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美将中国定义为全球事务合作伙伴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盘考量全球事务时,他其实在寻求一个可以帮自己一把的合作伙伴。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在国际事务方面还不算老道的“新手”身上:中国。

奥巴马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其他领导人的会谈不仅仅局限在双边议题上,而是放眼全球事务,比如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以及防止核扩散等。他将中美合作提升到这样高度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奥巴马总统早在7月份就曾公开表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左右整个21世纪的命运。”

●美国《时代》周刊:美国总统首次公开声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奥巴马说,美国认为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尽管这是美国长期以来的政策,但学者们记得,以往没有美国总统公开声明过这一点。奥巴马提到这个问题,对北京而言意味着一个重要胜利。

●法新社:奥巴马对华新概念“战略再保证”

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将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称为“战略再保证”,这是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抛出的又一个新概念。

奥巴马访华之旅重在阐述“战略再保证”政策概念,使中国相信华盛顿希望成为北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美国决策者们指出,这是美国对中国的现实首肯。

●法国《世界报》:奥巴马访华再度提升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以“G-2”取代“G-8”的想法,并提出“中-美国”概念。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总统奥巴马都曾表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从金融方面看,如果中国大量抛售美国债资产,美国经济可能即刻崩盘,而中国自身也将得不偿失。

●法国《费加罗报》:奥巴马选择中国是明智的

由于亚洲国家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回升能够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车轮,日本民主党上台之后推行的注重亚洲地区的外交政策,正在使以中国、日本、韩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日益靠近,“美国总统奥巴马似乎除了采取明智的战略对策之外,别无选择”。

●法国《论坛报》:北京和华盛顿想要打造未来世界

中美关系将打造21世纪。奥巴马强调,“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相反, 一个强大且繁荣的中国的实力上升能够成为国际社会的一支力量”。

●英国《泰晤士报》:奥巴马访华堪称“求同之旅”

奥巴马政策所面临的内外难题,要求他必须尽快且稳妥地定位中美关系,以便在经济刺激和解决国际难题方面赢得中国更多理解和支持。

奥巴马的访华目的,是重在求同,重在互谅。奥巴马很坦然地指出,中国的崛起将会“有助全球发展”,“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并欢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至少在奥巴马任内,中美关系仍会坚持高开高走的格局。

对奥巴马来说,第一次中国之旅,也许仅仅是漫长的寻宝之路的开始,不仅中国的文化中富含宝藏,而且中国的现实发展也存在着宝贵且丰富的经济机遇,不仅有助于美国的经济复苏,也有助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在稳定与和谐中发展。此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一百年前的预言也许更能诠释奥巴马的心情——“美国的未来更多是由我们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的立场而非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的立场所决定”。

●英国《卫报》:中美双边关系越来越好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不会引发警报,经济危机凸显中国和美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奥巴马的中国政策仍然继承了前任,双边关系越来越友好。

●德国《莱茵邮报》:美国正更得体地对待中国

奥巴马访华,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围着“中美国”转——这是伙伴和对抗的混合体,是对中国铸造的新关系。奥巴马比他的前任更注重与这个国家捆在一起。

奥巴马喜欢引用来自中国的格言,这很符合他的和解风格。这些话来自篮球巨人姚明:“不管你的团队是新的或旧的,你需要时间去适应对方……”奥巴马很有讲究地引用姚明的话来描绘中美关系。即使前面布满曲折和危机,重要的是不让其失败。一方面,要满足对方利益;另一方面,美国也担心来自前进的中国的竞争。可以感觉到,这个潜在超级大国正打乱旧有的秩序。

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进口这么多“中国制造”,也没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那么多美元外汇储备。金融危机后,美国大部分债款不是来自日本,而是中国。奥巴马的信条:“当国家力求强大时,不允许进行长时间的零和游戏。”中国帮了美国什么,反过来,美国就该帮中国什么。

●德国《明镜》周刊:奥巴马东方之旅寻求伙伴

在两个大国建立外交关系3 0年之后,双边平衡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

中国把大约三分之二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元。只要中国改变外汇储备结构,就会威胁美元的稳定。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帮助美国人提高了生活标准,同时也减少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中国人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实施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尤其让华盛顿欢欣鼓舞。没有中国人的果断行动,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成功让奥巴马的经济学家团队感到钦佩。

对于美国人来说,目前欧洲显然已经从副驾驶座位退到了后排座位上。

●德国《亚细亚报》: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寻求同舟共济

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发表的报告称,“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奥巴马曾引述中国先哲孟子的话来描述美中目前的任务:“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意思是山间的小路,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双方要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避免猜疑和分歧的茅草堵塞道路。人们也希望,奥巴马对中国的访问在中美关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新的富有成效的足迹,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30年前,邓小平访美时曾指出: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美国对中国,从隔绝、遏制,到接触,直至今天双方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同舟共济,展示的是世界图景中中美关系深刻、重要而积极的变化。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中美关系就能持续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德新社:中美合作升至全球层面

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中国总理温家宝时说:“在过去的几天,我们双方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胡锦涛主席和我都同意要加深美中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之前,美中双边关系重点仅放在经济和贸易问题上。今后,双边关系还应扩大至其他一系列全球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美中的合作很重要。”

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中美承诺在贸易、军事关系、反恐、朝鲜、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其他一系列问题上保持更紧密的合作。

●俄罗斯《时事评论》:寻找与中国最有利的关系模式

美国秉持最大限度的务实政策,不应忽视布热津斯基有关“中美国”的建议。因为美国外交认识到单极政治已经成为过去,谋求寻找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国之间最有利的关系模式。

●俄罗斯独立记者网:相比之下中国成了赢家

奥巴马对中国的访问是今年的一个主要政治事件。两国关系是21世纪的主要双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

类未来。

●日本《经济新闻》:“联合声明”很有意义

美中首脑时隔12年再次发表联合声明本身就很有意义,因为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布什前政府就没有发表过联合声明。这次声明的关键词是“战略互信”和“积极全面的中美关系”。中国希望美国经济早日恢复,而美国也希望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早日强大起来。两国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日本《产经新闻》:中美协调决定世纪走向

北京举行奥巴马与胡锦涛的会谈让人预感到G2时代的到来。可以说这是美中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体制,在中国这被称为“中美共治”。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可以把这场会谈看作是美国一超独霸时代的终结。

奥巴马之所以要强化和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并不仅仅因为中国是增长最快的亚洲市场的核心。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美国要想卸下布什前政权从9·11开始就背上的包袱,就少不了中国的合作。

最直接的就是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间接的则是伊核、朝核问题。也是出于这样的预期,奥巴马把建立和增进与中国的互信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上,由此进一步要求中国承担起与其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

●日本《朝日新闻》: G2时代的深化与局限

奥巴马总统这次访问亚洲,日程最长的一站是在中国。中国方面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几乎所有高层领导都参加了迎接。这似乎象征了被称为“美中G2”时代的到来。

美中经济关系已经深入到难以割舍的程度。正如两国首脑强调的那样,如果没有两国的协调,将无法解决21世纪的全球问题。

对于奥巴马强调的“无核世界”,双方希望明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重新审议会议成功举行,并承诺早日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西班牙《国家报》:中国世界大国地位首次获得承认

奥巴马首次公开为其外交政策确定了主要原则之一,宣布“不谋求遏制中国”,奥巴马与中国开创一种新秩序,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威胁,而是对各国都有益的一股推动力量。奥巴马表示,他的意图是以务实态度与成为新的世界大国的中国合作,不允许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给两国造成有可能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

这意味着在亚洲诞生的国际新秩序正式亮相,为面对已经到来的未来确立了游戏规则。美国将力争引领这一刚刚诞生的国际秩序,但它必须在与中国的谅解中才能实现这一想法。奥巴马懂得,今天任何全球问题都必须与中国谈判,从阿富汗问题、气候变暖到核扩散。

虽然多年来中国都在世界舞台上努力证明自己,但此番似乎才是第一次被正式承认为一个世界大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奥巴马访华使美中关系更为巩固

中国是奥巴马亚洲之行的重中之重。当前全球形势使美国不得不跨越某些竞争摩擦领域而“尽量扩大”美中合作,不然就对美国不利。

报道援引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事务资深主任贝德的话说,在全球经济复苏、气候改变、朝鲜、伊朗、反核扩散以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问题上,“我们的成功都得有中国的合作”。奥巴马这次访华的关键是使美中关系更为巩固,而不是美中关系紧张加剧。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奥巴马寻找与中国领袖舒适沟通

奥巴马访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与中国打交道之道,方便两国未来在国际事务及两国经贸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崛起”已成了一门显学,人人都在修。而作为世界超级强国的美国,也无可避免地常被拿来与中国相提并论。早前,还有人宣告,G2格局已形局,中美将共管世界。

曾经,世界事务的一些重要决策是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白兰地酒杯轻碰间,有了雏形。今天,物换星移,说着不同语言的奥巴马与中国领导人需要找到一套舒适且自在的沟通模式;比起西方人轻轻碰杯浅啜一口美酒,中

国人较喜欢一口饮尽的干杯。

●埃菲社:平等对话具有全球意义

白宫在奥巴马访华结束时发表一份公报指出,此次访间证明了所面临挑战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方面,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是“关键”。公报说,奥巴马同胡锦涛主席之间的对话“加强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在与温家宝的会谈中,奥巴马表示,美国同中国的关系已经不仅仅集中在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全球问题的各个方面。

白宫认为,奥巴马此行的目标已经实现,美国已经开始同中国交流看法。

在白宫看来,双边关系的巩固是此次访问的主要成果之一。正如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所说,当前的美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奥巴马
中美关系已不是说翻就翻的“小船”(观察家)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暗杀奥巴马民调”惊现美网站
奥巴马“舞剑”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
奥巴马来了等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