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故都的秋》怒放生命的活力

2009-12-25陈小美

教师·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活力故都的秋课堂教学改革

陈小美

摘要:体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或许我们能够品尝到改革的快乐与甜头。体验式课堂教学带给师生的不仅是惊喜,还有情感的亲历与共鸣,是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学习的新动力,它使课堂的生命之花绽放出具有个体特征的斑斓色彩。体验式教学改革让课堂中的资源怒放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生命活力

2008年底株洲中等职业学校迎来了第二次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原有的课堂秩序被打乱、重组。课堂教学要求加入新的元素,要让课堂中的瞌睡、讲小话现象尽量消失。那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呢?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是彷徨犹豫、观望等待,还是积极响应、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实践?而课堂要求应改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能否和普通高中教学同一而语,似乎谁也不知道。

但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改不行,关键看怎么改有效益。叶澜教授曾提出过关于生命课堂教学的观点,让学生经历语文,在课堂中与多方面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等。语文源于作者的倾情创作,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接轨,与文字亲密接触,让情感激发情感,让生命延续生命,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笔者认为,也许,当我们全力以赴经营生命的课堂时我们会找到那条通往“桃花源”的秘密途径。

一、关于《故都的秋》的教学困惑

《故都的秋》是一篇相对难教的课文,散文原本在中职学生的脑海中属于难以把握的文体,“形散而神不散”中的“形”与“神”的概念需要学生有相对清晰的文学常识基础才可能在阅读散文文体时有比较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态度。而在散文文体中《故都的秋》属于难中之难的作。《荷塘月色》《空中楼阁》《故乡的榕树》等都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美的文字,而且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直白。可是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写北国的秋采用的是一种冷色调的文字:“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那扫帚留下来的条条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灰沉沉天底下,忽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等,作者极尽所能表达出来的是秋天的萧索、冷落,象征着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蒙着作者孤独、抑郁的主观色彩和时代阴影。这些对经历了感情波折、痛感国事不稳的人来说也许可以引起共鸣,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80后的教师恐怕难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感时伤世的悲痛与无奈,就更别说90后出生的孩子们了。那么,这篇课文该怎么教呢?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也可谓弱势群体,他们之中有的因为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变得偏执、叛逆;有的因为得不到学校的认可而成绩偏差,在不得以的情况下选择中职;有的因为家庭条件有限而无奈地选择职校等。因此,多数学生的感情世界色调偏冷:孤独、无助、苦闷、无奈等,而这点正可以与作者郁达夫契合。

二、对《故都的秋》的一种教学尝试

基于《故都的秋》中作者那孤独、无助、苦闷的感情色调可以与中职学生产生共鸣,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在一个有障碍物的封闭教室里,请学生认真观察好朋友的特征,之后给学生戴上眼罩,并播放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的音乐。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你得想办法找到你的好朋友,当你碰到人的时候,对方会狠狠地推开你,当你伸出手触到对方时他也会把你的手甩开,你所碰到的任何障碍物都是你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挫折或打击,当你在寻找好朋友的过程中,也请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办?好朋友可能是你人生的信念,可能是你追求的梦想,也可能是你一生所依赖的人!

在寻找自己好朋友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呈现出让人非常惊讶的局面:有的学生被轻轻地推开后站在原地不动或不敢往前迈步;有的人从头到尾碰到不少障碍物却一直没有吭声,直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才号啕大哭;有的人一直在原地打转并总是碰到墙壁或者桌子;有的人从一开始碰到障碍物或被甩开起一直在哭,泪水几乎打湿衣服;还有的人木然地面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多数人在这种声音中无声地流泪,默默地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当眼罩被摘下来之后,大部分人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还有焦急地寻找却没有找到好朋友的人,极个别的站在原地不动,面无表情地等待着。

之后学生用笔记录下了自己在寻找好朋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有的学生写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坚强历程,有的学生写到了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以及自己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谈到了积极主动争取却总以失败告终的孤苦无助……总之,面对困难、挫折、打击时,大部分学生会哭泣、埋怨、自暴自弃,但他们相信他们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他们找到了“好朋友”。

学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后,笔者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①看看郁达夫怎样寻找自己的“好朋友”?②从他寻找的这位“好朋友”身上我们可以知道郁达夫的心境、情感如何?③郁达夫的“好朋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特点?象征着作者怎样的人生?④对照郁达夫的人生,想想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也如作者一样晦涩、阴暗让他人难以进入?

自学阶段学生大胆地探讨、展示,课堂触动了学生,惊动了学生那颗敏锐的心灵,那节课激发了学生怒放生命的激情,也让学生在生命中永远地记住了这堂课,学生日记中的感触让笔者震惊,孩子的世界比老师想象中丰富得多!

三、关于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

以上的课堂模式是笔者正在摸索着尝试的体验式课堂教学。关于体验式教学,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发和体悟,是人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某种体悟和深切感受。心理学家认为体验是在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美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在审美体验中,人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的激越和飞扬,一种生命的领悟和升腾,是难以忘怀的生命张扬。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是为主动尝试,是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行为。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在于将认知学习与情意结合发展。存在主义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与体验。

将以上各观点融合,笔者设置课堂的初衷体现在如下: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文中的“神”——借秋投寄哀思、悲情,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通过与南国秋的对照赫然显现在眼前。“秋神”既体现在青天训鸽、秋蝉等动物身上,也体现在秋花、秋草、秋槐、秋果等植物身上,还体现在秋土、秋雨等秋景身上等。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找到沟通情感的桥梁——哀痛、凄凉与萧瑟等。第三个问题则将孤独的秋凝练为“清、静、悲凉”,以情渗景,景中披情,并最终以议论的写作手法将秋思、秋情普遍化,唤醒读者对秋的依恋之情。在此处教师融入《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雪夜》等作品的介绍,进一步详细了解作者的人生、身世,触动学生的神经,震撼他们尚且稚嫩的心灵。让学生在与郁达夫人生的对照中找到生命的阳光,找到乐观、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远离晦涩、阴暗、孤苦无奈,“好朋友”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一只温暖的手可以十次百次被拒绝,但永远拒绝不了关爱、真诚和阳光。最后,课堂教学在《怒放的生命》的歌声中结束。

四、体验语文怒放出的生命活力

意外的尝试让笔者明白,要怒放的不仅是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要首先将自己的生命活力怒放出来,要敢于尝试课堂改革,善于体验各种课堂教学带来的激情。于漪老师说过:“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其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如泉水汩汩流淌。”让学生体验语文不妨从打开学生的情感心扉开始。如学文言文《赤壁之战》时,笔者采用了另一种体验式教学法,结果学生的发言让人喜出望外:

学生1:小乔曾对曹操说:“其实你很多时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对别人的行为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其实,我自己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样,我们组的同学、妈妈和老师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当时听进去了,但转身后就没当一回事……

学生2:在诸葛亮的身上我看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影子,很多时候她都是智高一筹,而且做事都是亲力亲为,其实这样既好也不好,有些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做。从曹操身上让我明白了人不应该自作聪明,其实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自作聪明的人,我在很多小事情上面都会凭自己兴趣做一些违纪的事情,以为老师不会发现,结果还是挨老师批评了,我相信自己以后不会了。

学生3:我认为刘备是“仁者无敌”的形象,文中并没有体现出刘备个人才能有多出色,却可以从鲁肃劝说孙权的口中知道他的人格魅力,从诸葛亮对他的衷心耿耿中可看出他对人才的赏识。老师总是帮我们分析这个社会的残酷竞争,其实,东汉末年的混战环境跟现在的社会环境相似,如果我是园长(幼儿园),我会非常重视人才的挖掘,重用有才能的人、有实力的人,而不会像刘表一样忌才……

师:如果我是你的部下,我的能力比你强,脾气比你大,偶尔会给你添些小麻烦,你会怎么办?

学生开始炸开了锅,有建议赏罚分明的,有建议从宽处理的,有建议从严处理,也有建议看事办事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措施、待人措施、用人方案都出来了,而老师刚好从这些发言中肯定管理型人才、专业性人才、个性化人才,既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又在有意无意中强化了学生优势潜能的指向发展。

这是非常难得的两个教学案例,它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学生,教学中多了一份激情,课堂因为激情而充满意外的惊喜,师生都饱尝着丰富的“精神大餐”。体验语文,体验改革的课堂让中职的语文也能让人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生命活力故都的秋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活力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