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关系进入“碰碰车时代”

2009-12-22

环球时报 2009-12-22
关键词:儒家思想摩擦中美关系

何 辉

在奥巴马访华结束不久,中美双方在气候问题、贸易问题和对台售武器等问题上的摩擦立即凸显,说明中美关系正在进入“坐在碰碰车上看钟摆的时代”。同时也可预见,中美双方的摩擦与碰撞会在既定的底线内发生,双方的碰撞与摩擦也会有一定的弹性。

中美联合声明体现了双方在两国关系的框架性问题上有着一定程度的默契。然而,我们也不能对中美今后的关系过于乐观。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上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1世纪,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必然将会有更多的经济与政治的接触。“碰碰车时代”的中美关系,将挑战中国此后在发展道路上的智慧。

近年来,在美国主流媒体中,中国这个发展中的新巨人所表现出的性格是复杂而多重的。如果以美国人的解读来认识中国,那么在未来世界各国对世界资源的分配与争夺中,中国获取资源的模式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模式。这种认识,将足以使美国对中国长期保持戒心。

21世纪前30年中,在中美两个大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与政治接触中,在美国对中国存在戒心的情况之下,中美关系持续的焦点问题,将集中在资本、市场与资源方面。这些问题将决定中美双方的国家行为;而观念的模式将决定双方对的选择与彼此对对方的判断。

关于国家、资源和国家行为的关系,美国学者斯蒂芬·D·克莱斯勒曾提出两对核心概念:权威分配模式(通过政治权威直接或间接分配资源)与市场分配模式(通过个体的能力与偏好分配资源,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变位权力行为(以改变秩序为目的进行的努力)与联系权力行为(在承认既定秩序的前提下追求价值最大化)。

从美国主流观点来看,在分配模式上,中国采取兼取两种分配模式的复杂模式。在行为选择上,也是一样。中国一方面努力寻求在国际制度中体现更多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既有国际经济秩序前提下,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以求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利用“战略机遇期”做好自己的事。美国政治学者无疑将中国置入了一种多重性格、多面巨人的角色框架,增大了对中国国家行为不确定性的忧惧。

关于中国的国家、资源以及国家行为的关系,远非借用这些概念就可以解释清楚。但如果仅以“和谐世界”的思想加以解释,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又显不足。近期中美之间的摩擦,给中国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提出了挑战。

为了适应在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需要,中国需要进一步提炼与阐释自己的观念。我认为,中国模式是以儒家“和”的思想为基础观念,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融合了两种权力行为和两种分配模式的复杂模式,它既非新现实主义,也非新自由制度主义,包含着世俗的务实主义,可称之为“脱胎于儒家思想的均衡-和谐模式”。

由于缺乏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国家行为非常复杂,甚至多有矛盾,难以理解。各色“中国威胁论”以及要求中国承担过度责任的“中国责任论”不仅不符合中国利益,而且将损害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共同利益。

在中国强大背景之下,美国对中国不得不采取了更加务实的接触态度。同样,中国将不断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在21世纪,中美两国间摩擦与碰撞免不了。美国坐在“碰碰车”上探讨“中国模式”这一问题时,想看清楚另一辆“碰碰车”上的竞争与合作的伙伴,必然要经历一次观念上的漫长历险。脱胎于儒家思想的均衡-和谐模式,有助于美国认识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行为。▲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摩擦中美关系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摩擦是个好帮手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Smart Shirts Generate Electricity
Why Learn Chinese?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