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湖进行时

2009-12-21汪名旵

决策 2009年11期
关键词:滨湖合肥新区

汪名旵

2006年11月15日,注定将在合肥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合肥城南、巢湖之滨打下第一根地桩,宣告着滨湖新区的建设正式启动。

从建国初期不足5万人的小县城,到现如今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的现代化大都市,合肥的城市发展变迁幅度之大让人恍若隔世。而正在兴建的滨湖新区则让这种变迁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合肥正式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寄托着历代合肥人的滨湖梦正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从2006年11月15日到今天,滨湖新区启动建设跨度刚好三年。三年间,滨湖新区的建设者们只争朝夕,演绎着属于这块热土的“滨湖速度”。近四万建筑大军热血沸腾,在快速推进着滨湖新区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建设进程。

合肥顺势向“水”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美国建设大师查尔斯·摩尔曾这样描述水与一个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是少数几座没有濒临大江大河的城市之一,这是令人苦恼却无法改变的现实。

但是,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四周的诸多城市中,合肥是唯一的省会城市,还是离湖最近的城市,这,又是合肥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

“读遍合肥的历史,始终离不开水,合肥应认真考虑‘水景观问题。合肥水利用的要点是巢湖的利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曾为合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合肥做过几次层次高、影响大的城市规划,不少设计都提过“滨湖”思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滨湖”始终没有成为城市发展的取向。2002年3月,合肥市新的行政区划版图开始调整,向南濒临巢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不过,“滨湖”整体规划建设,依然没有提上日程。近年来,合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扩张。2006年,合肥建成区的人口已达224万,老城区人口的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3.34,万人,是一般城区最高限的3倍,中心城区的环境容量明显偏大。市区道路2809万平方米,标准不高,布局不合理,框架没有拉开,缺乏快速通道。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膨胀,社会事业布局不合理,人居环境、道路环境已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合肥的城市发展急需拓展新空间。

于是,2006年金秋,在合肥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郑重宣布:“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是合肥城市建设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性趋势。”而在此之前,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市决策互相呼应。

随之,合肥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环城一滨湖~临江”的城市发展方向,确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而建设滨湖新区更是成为合肥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既是立足当前和寻求合肥未来10到15年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需要,更是合肥实现滨湖梦想的开始。

滨湖新区建设迅速上马。从“环城时代”驶向“滨湖时代”,合肥这艘“滨湖之舟”坚定起航。

“滨湖速度”

从市府广场坐上快速公交1号线,历时20分钟,即抵达滨湖新区。沿着徽州大道向南,扑面而来的,是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一边,高大的塔吊巍然耸立,轰鸣的车辆往来穿梭,成千上万名工人紧张地忙碌着,俨然一个巨大的工地;而另一边,宽敞的道路,高耸的楼房,一派新兴的城区景象:两幅图景互为映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是滨湖新区启动区,北承合肥主城区,西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距巢湖岸线仅3.8公里。

打开滨湖新区概念规划,建成后的滨湖新区196平方公里,35平方公里启动区仅是新区西南角之一撇,却宛然一个新城市。“不过,这里还只是整个滨湖新区的‘样板房,滨湖新区会越建越好!”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滨湖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介绍说。

“滨湖速度”就从这里诞生。据宁波介绍,2006年刚开始建设时,烟墩镇新年、三十庙、霍岗等村的群众舍小家,顾大局,1502户、36.7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仅用了5天,2069座坟茔迁移仅用了3天;5个小时之内,现场建设指挥部顺利进驻办公;3个小时不到,3400平方米用地就能交付使用,百姓以无言的行动全力支持滨湖新区的建设,期冀自家门口开始的滨湖梦想。这是当地群众支持出来的“滨湖速度”。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特辟滨湖绿色通道,滨湖新区涉及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手续,将全部搭上滨湖绿色通道;市建设局将“服务滨湖”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因湖作为”意识,跟进新区建设,主动做好服务;包河区政府提出,“要为滨湖新区各项工程顺利开工建设提供最快捷、最完善的服务”……这是政府倾心服务出来的“滨湖速度”。滨湖新区20000多名建设工人24小时轮流抢工,夜里工地上处处灯火通明,一条条道路不断为滨湖新区版图“着色”,一座座高楼应时而起,这是建筑工人演绎的“滨湖速度”。

正是在这种“滨湖速度”的催生下,滨湖新区的建设一直在平衡快速地向前推进。截止目前,滨湖新区8.23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水、电、气、通信等管网铺设到位,路灯、绿化等设施配套齐全,30平方公里高标准的路网结构已经形成;住房、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快速跟进,滨湖家园、滨湖明珠、滨湖惠园等小区相继建成并入住,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三所优质学校整建制搬迁到滨湖新区,并于2007年9月正式招生;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华东和中部地区的三级特等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也已建成。

从2006年11月15日开始,历时两年九个月,滨湖新区拟建并落实签约房建面积达1300万平方米,相当于合肥老城区(环城路以内)房建面积的2倍,房建工程实际开工面积756万平方米,竣工并投入使用163万平方米,区域主要道路网围合面积30平方公里,区域建成面积已达82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总额237亿元,一个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社会事业初具规模、拆迁群众安定和谐、人气逐步汇集的新城区正悄然兴起在巢湖之滨。

滨湖创新

滨湖新区的建设,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起步,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可以说,它建设中的每一步都是改变,都是创新。而从三年来的实践来看,创新更是贯穿于滨湖新区规划和建设的始终。

首先,在发展规划方面,滨湖新区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国际化”原则,于2006年春节前后面向全球招标。在充分

I吸收领导、专家、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由深圳市规划院对8家入选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终的规划方案。方案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滨湖新区总体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保证了规划思想的前瞻性;规划方案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广泛征求广大市民群众的意见,社会反响很大,既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又达到了宣传告知的功效。这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开发区建设史上都是一个创举。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滨湖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施工速度、施工质量、建筑的理念、选用建材的思维、统筹安排的管理上部有所创新和突破,令人瞩目的滨湖速度和建筑质最受到新区居民和参观者的赞赏和惊叹。对建设工程实行全程监督是城市建没创新的保证。滨湖新区严格执行招投标、有效最低价中标、工程预算等制度,保证了新区建设的有序、规范推进

招商引资是滨湖新区建设的生命线。自开工建设以来,滨湖新区一直在探索创新的做法:一是坚持“大招商”和“招大商”相结合,注重实施品牌战略,走大盘路线,把实力强的火企业、大项目引进滨湖;二是土地利用更加精细化,产业配置更加集聚化,为更多有实力、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参与滨湖新区建设的机会,实现共赢;三是强化项目土地的预公告制度和规划的预方案制度,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吸引投资商参与滨湖的招标和项目的规划;四是强化招商项目管理,把上地价格、建没内容、开发模式、承担责任、建设时序和违约处罚等详细写入土地拍卖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出让条件,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确保项目在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按预定目标实施。

最后,在经营管理方面,滨湖新区也力求创新和突破。滨湖新区成立伊始,合肥市国资委注资5亿元,成立了滨湖新区建没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和融资平台。随着滨湖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急剧增大。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滨湖新区加大了融资力度,以银行信贷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目前已与徽商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十一家金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申报了亚行、世行、外国金融组织贷款。在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滨湖新区努力做好存量资金的运营,降低新区建设的资金成本,确保国有资产保增增值。

一幅巨大的标语悬挂在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的大门前:“立大志、谋大略、吃大苦、成大业”,正是在滨湖新区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满腔激情和梦想的感召下,在不断实践和作如是创新的促动下,滨湖新区的美好画卷正一步步向我们展开,而合肥的“滨湖时代”也正式开启。

猜你喜欢

滨湖合肥新区
合肥的春节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合肥的春节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小小书法家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南方的冬天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