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泛在智能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2009-12-17陈玉婷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图书馆

陈玉婷

关键词:泛在智能;知识服务;图书馆

摘 要:泛在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变革了知识交流机制,也使得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向个性化、纵深化、多样化、专业化等方面发展。图书馆应利用各种泛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的无缝获取,以及更具个性化、人性化的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64-02

1 泛在智能

1.1 泛在智能的概念

泛在智能又名环境智能、背景智能、无所不在的职能环境等等,它是在1999年由欧共体的信息社会技术咨询小组ISTAG(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y Advisory Gropy)提出的,后被列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ISTAG将泛在智能定义为一种环境,它是由嵌入式系统、网络、计算及界面等部分组成,用户可不受时空的限制,以简单、自然的方式处理各种信息,享受不同的服务。

Paolo Remagnino等人在《泛在智能: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认为AmI是一种集成技术,支持一个普遍的和透明的基础设施,包括智能视觉监控系统、人脸和语音识别、创新教育方法以及智能和认识环境。

泛在智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新兴事物,ISTAG指出不应当对泛在智能的概念做出过于严格的限定,不应将其看作是具体需求的集合体,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理想的概念。

1.2 几种泛在智能技术简介

1.2.1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1.2.2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一种手持式电子设备,具有电子计算机的某些功能,可以用来管理个人信息,也可以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不配备键盘,俗称掌上电脑。PDA可使用户以无线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尽管PDA通常被看作是掌上型计算机,但PDA在这一词语的真正意义上并不是计算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解释是消费者也许在从掌上型或PDA中寻找台式计算能力。同时,PDA还作为可提供双向信息交换的便携式移动个人信息装置。

1.2.3 Tablet PC(Tablet Personal Computer)平板电脑

是一款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操作系统(它是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的超集)的功能强大的PC,提供了当今笔记本电脑的所有性能与功能,另外还增加了提高移动计算能力的功能,其中包括用于使用Tablet笔输入数据的自然界面、超轻的机身尺寸,以及先进的手写与语音识别功能。

2 泛在智能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2.1 知识发布、交流机制

在传统的知识环境下,知识的发布和交流是由知识提供者(作者)到供应商(出版商)到中间商(图书馆)再到知识的消费者(读者)的单向、线性交流模式,图书馆作为中间商单向的面对出版者和读者。新的泛在智能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原有的线性知识发布、交流模式转变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每个角色都不再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专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图书馆作为中间商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面临着更多信息中介(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的冲击和竞争,他们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

2.2 知识资源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加强调用户的参与性。Wiki、Collective Intelligence、Blog、SN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用户通过注释、评论、日志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创造与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基于学科、地域、个人知识的交流模式,为基于集体智慧创造知识提供支持。而电子纸、PDA、3G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使得知识资源不再受到时空限制,知识资源的获取具有“无所不在性”,不再强调人机交互,而是通过一种无缝的、隐蔽的、常常看不见的方式获取资源。

2.3 用户需求

知识资源与服务的无所不在性,使得泛在智能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向个性化、纵深化、多样化、专业化等方面发展。E-learning、E-science、E-research等数字化环境的兴起,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不仅希望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无缝获取各种资源,更希望能够获得对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和筛选。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成为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服务的实质。

3 泛在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3.1 融入用户过程,实现知识资源的无缝获取

随着E-learning/U-learning、E-science、E-reach、E-business、E-government等数字化环境不断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便捷、高效、自由、开放、人性化等特点。而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缺乏有效地组织与管理的矛盾,使得“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现象不断加剧。利用泛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隐蔽的、常常不可见,以及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的知识资源获取,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首要任务。

通过LAN、手机、PDA、Post-PC等无线传输设备传送无线数据的移动资源,使得资源的获取不仅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更无需基于固定的终端设备和一定程度的使用技能,信息资源的获取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设备都可以实现。图书馆可将所藏纸质资源图书、期刊、报纸数字化,并制作成无线终端设备可识别的格式,用户可将所需资源下载到自己的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学习。同时,通过wap、3G等技术亦可让用户通过PDA、Post-PC等无线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网站,使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让用户体会到“服务不为人知”的便捷与高效。

3.2 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知识服务机制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以机器为中心的知识获取方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用户希望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形式、多种语言的资源和服务,更希望能够突出用户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开放性。

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RFID系统实现图书借还、顺架、查找、馆藏盘点等功能简化了图书馆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随时随地借还书系统避免了排队等候,节约了用户的时间,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但由于RFID感应器的距离有限,系统的所有功能只能到馆内实现。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如Blue Tooth、LMDS、Wi-Fi、WiMAX等,将图书馆接入无线网络,上述功能便可通过各种无线终端设备来实现。

3.3 重视用户参与,为知识的创造提供支持

长期以来,图书馆实行的是由图书馆到读者的信息单向流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强调的是“以馆员为中心”,即是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负责资源的选取、整理、保存等一系列工作。用户作为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主动性较差,用户的集体智慧得不到发挥。泛在智能技术及服务的日渐深化,互动的用户服务方式将成为网络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建设中贯彻资源共享、开放获取等理念,强调读者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交流链中的各个角色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知识的创造亦不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而应当是协作式的。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链中的“中间商”,应充分发挥其知识交流中心的作用,以用户兴趣和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有的物理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形成动态、发展的新型虚拟知识社区。根据用户需求、学科分类以及信息资源特征,利用新兴的web2.0、web3.0技术,开发设计相应的服务和软件,支持建立虚拟兴趣小组,实现知识的协作式创造和共享。此外,面对其他知识中介商(如搜索引擎)的冲击,积极寻求与其合作的发展机制,使双方共同服务于知识社区中知识的提供和搜索服务,实现二者共存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莉,孙振领,吴海波.论知识服务环境下的电子阅览室管理[J].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马瑞.RFID智能书车系统-图书馆智能化新元素[J].图书馆学刊,2009,(4).

[3]吴燕,张志强.泛在智能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J].情报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跨境电商供应链中的知识服务供需匹配模型研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