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浅论

2009-12-17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广州

张 正

关键词:文化“首善之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广州

摘 要:建设广州文化“首善之区”,重点在于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本文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实现广州文化“首善之区”的建设目标。本文还提出了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完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统筹广州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36-03

Discussion on the Guangzhou culture“Capital” Building

Zhangzheng

(Guangzhou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uangzhou 510006,China)

Key words:culture“Capital”;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cultural soft power;Guangzhou

Abstract: Guangzhou building culture“Capital Area”, with emphasis on enhancing the culture of soft power Guangzhou.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o enhance the urban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proceed to realize Guangzhou culture“Capital” of the development goals. This article also raised the Guangzhou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services to improve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Guangzhou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Guangzhou three ideas.

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它体现了文明社会以人为终极发展目标的人本理念,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文化保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公益、均等的基础性文化服务,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2008年,广州市提出了“首善之区”的建设目标,作为“首善之区”,不仅社会经济要全面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也要有大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入手,谈谈广州市文化“首善之区”建设的思路。

1 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重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2008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广州调研,提出了广州应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夯实经济基础,建设宜居城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成广东“首善之区”的要求。“首善之区”,是对一个城市全面发展的总概括,它既是对广州经济发展的总要求,也是广州文化发展的新目标。广州建设“首善之区”,除了要努力达到经济“首善之区”,亦要努力成为文化“首善之区”。文化“首善之区”,就是要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广州的文化软实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当前建设广州文化“首善之区”的具体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007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谈不上社会文明,文化软实力也会先天不足,从而缺少发展的文化推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广州建设“首善之区”,必须着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城市在发展中的竞争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广州市委朱小丹书记指出,广州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升文化品位、增强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强化“首善”意识,提升引领能力,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服务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体制完备、文化实力雄厚、文化品质先进的区域文化中心[2]。

2 加强文化服务建设,构建广州文化“首善之区”

2.1 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通过其意识形态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文化力的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实现整体的跨越式发展。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市民文化素养高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好展现。因此,广州打造文化“首善之区”要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为方向,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保障了市民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也增强了市民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社会道德水准和城市的文化亲和力、创新力,从而实现文化“首善之区”的重要目标。在积极建设广州“首善之区”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当前,如何对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人才队伍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在数量、布局和种类上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广州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动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需要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以适应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的需要。

2.2 加强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因此,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此为思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协调发展,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2.1 完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市民不断发展的文化服务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广州文化“首善之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必须按照建设广州文化“首善之区”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具体内容是,要对全市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对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和建设提出具体的目标和建设要求,使广州市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档次在全国、全省领先,达到甚至超过新加坡、首尔等先进城市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要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打造广州历史文化品牌;二是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调整公共图书馆布局,满足市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需求;三要积极扶持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加大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内容。

为实现广州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完备的目标,《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努力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按照这一要求,到2009年,实现广州城区居民平均每千户拥有一个标准的文化活动、健身休闲户外活动广场,每千人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每个街道拥有户内文化活动场地每万人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加强文化站、文化室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区(县级市)、街(镇)、居委(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区要在2008年底前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或科技馆,到2009年实现各区(县级市)均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科技馆)的目标,其中图书馆、文化馆要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3]。“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建设设想,正是广州为满足最广大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文化“首善之区”的具体措施。

2.2.2 完善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文献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让市民获得文献信息服务,也是市民求知、求学、休闲的场所。近年来,广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大发展,但作为文化“首善之区”,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一是部分图书馆馆舍除旧,服务难于有效开展;二是图书馆布局不平衡,服务不均等。面对这些问题,广州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几年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投资9.24亿元、总建筑面积达9.8万平方米的广州新图书馆将于2010年建成;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将新增24万平方米以上。例如,原东山、越秀两区合并成新越秀区后不久,区委、区政府就作出了一项不同寻常的重大决策:放弃2亿元固定资产的转让收益,另投入1050万元将位于黄金旺地的原东山区政府大楼1~8层改造装修成为新越秀区图书馆,同时投入4000多万元,将原东山区图书馆改为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除此之外又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文化艺术中心和新图书馆购置设备及购买新书。如今,越秀区图书馆人气尤如大商场,每日的平均人流量达4000人左右[4]。

针对图书馆布局的不合理、不完善,广州图书馆界也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络。例如广州图书馆从1987年开始就首创汽车图书馆服务,一直坚持走进社区,构建公共服务网络。目前,广州全市已建成各级图书馆馆外服务点355个,广泛分布在乡镇、街道、社区、农村、部队、医院、劳教所、住宅小区等地。分馆面积一般都在200平方米以上,藏书3万册以上,服务人口在5万人左右,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保障水平。分馆和流通点的服务各有特色,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5]。不断发展广州社区图书馆建设,实现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无盲点,是广州公共图书馆今后建设的发展目标。

2.2.3 统筹广州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让先进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广州农村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让城市的先进公共文化服务也能到达农村,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广州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础较好的城市,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存着极大的不平衡。以图书馆服务为例,广州城乡公共图书馆建设在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都极不平衡。例如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馆无论办馆条件还是服务绩效指标,大部分都在广州各城区馆平均水平以下;从馆藏量看,多的有60万册,而少的才13万多册;年文献购置费,多的有100万,而少的只有20万;正式职工人数,多的超过20人,最少的才5人;接待读者量,多的将近60万人次,而大部分只有20多万[6]。因此,解决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

针对广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2008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改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条件”;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则强调,必须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至2007年底,广州市已建成143家“农家书屋”示范点,2010年,将建成1500家“农家书屋”,形成覆盖全市行政村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7]。以建设“农家书屋”为标志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城乡的思想文化阵地,为广大农民群众、社区未成年人等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改善其受教育的环境,保证他们共享广州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中国青年报,2007-06-17.

[2] 曾妮等·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N].南方日报,2008-11-28.

[3]广州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N].广州日报,2007-08-31.

[4]羊城百姓普享公共文化福利[N].广州日报,2008-10-19.

[5]谭祥金·广州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新篇章[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2).

[6] 方家忠·试论大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及其实现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8,(2).

[7]广州市大力建设“农家书屋”“绿色网园”[EB/OL].http://gb.cri.cn/189.44/3245@1895604.htm.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广州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