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构建阅读文化研究

2009-12-17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

王 真

关键词:阅读学;阅读文化;图书馆

摘 要:该文通过对阅读和阅读文化的认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令人忧虑的阅读现状及造成这一状况的四种原因。即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就业压力的增大;重科技轻人文的一贯风气;追求物欲和享乐的社会价值取向。从而提出高校图书馆构建阅读文化的五种策略与方法,即指导阅读古代经典;开设阅读学课程或讲座;建立必读书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成立阅读者协会,开办阅读者沙龙。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18-02

1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9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人图书阅读率为49.3%,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远远低于美国人均50本。作为重要阅读群体的大学生,其阅读状况更令人堪忧。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存在着不会选择读物、缺少计划性、读书不得法、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追踪新知识的敏锐性、阅读速度低下、阅读内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每天用于课外阅读时间超过2小时的仅占18.66%,其中76.3%的女生关注娱乐类,70%的男生关注体育类。

1.1 视觉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浅阅读”盛行

电视、电影、网络、游戏、歌舞厅、繁华的街道等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对单纯的文字读物掀起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传统的阅读和读物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边缘化”。大学生的阅读形象从原来的质疑、创新和研究的学者型,发展为沉溺于网络和娱乐休闲的孩童型,他们钟情于武侠、言情、戏说历史类小说、明星传记、漫画等浮浅的感官愉悦,以感官来代替理想,使得其思维和修养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贫乏。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阅读的调剂、消遣功能被放大,读“深”的读物乏味、吃力,读“浅”的轻松、有趣,还能作谈资。但“浅阅读”的人多起来,与大学精神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大学精神的核心,是提升思考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学子们热衷“浅阅读”,最终会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最终会泯灭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1.2 就业压力增大,使大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趋强

修身宏道,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读书为学的首要意义,这也是一个人能够坚持读书治学的重要支点。他们关心非功利的学术,兴趣广博,视野宽阔,在阅读这个智力游戏中乐此不疲,大有为学术而学术的贡献精神和情怀。同时“读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对芸芸众生来说,读书是跨越阶层障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理想的动力,是实现尊严的有效途径。中国封建制度之所以历时悠久,传统的阅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功不可没,正是它们,给处于社会下层的“寒士们”以希望和目标。

当今的“扩招”加剧了竞争的上移,竞争层面转向研究生和出国。就业的导向决定了大学生读书的方向,比如英语类、计算机类、财会类等证书类书籍一直是抢手货,考研类、考公务员类、面试技巧类等书也炙手可热。可见,社会就业力不足是功利性读书肆虐的根本原因。

1.3 重科技轻人文的风气,使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

阅读能力是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比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携带着更多的文化信息,具有着更多的文化特征,如更关心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更具人文情怀等。同时也拥有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更多更迫切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愿望。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增强了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以资源过度耗费、环境日益恶劣为代价,人类发展了科技,最终也将为科技所毁灭,这决不是耸人听闻的。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单向发展趋势,使得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能力日益退化,带来了阅读能力的退化。这必然导致人文素质的下降,使得他们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的特质日益明显。

1.4 追求享乐的价值观,使阅读行为变为娱乐性阅读

随着商品经济的泛滥,激起了人们“病态的欲望”,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似乎人生的价值也只体现在物质的日益丰富和人生的充分享乐上。人的灵性、尊严和价值都蜕变为物的东西,人们不屑于思考,灵魂浮躁不安,回避刻苦努力却又希望有创造奇迹的回报。有些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娱乐阅读,沦为大众消费文化的主力,因此,缺少哲学的思辨能力和艺术愿望,缺少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入研究,更缺少修身养性和经国治世的情怀和抱负。

2 高校图书馆构建阅读文化的策略与方法

2.1 指导阅读古代经典,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它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舍生取义”,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精神的歌颂史。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都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富乐的巨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历代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爱国主义诗章,以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来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他们勇于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培养贵公忘私、勇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同时也特别注重人的社会价值,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义务,强调集体、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公私观、价值观,这种以人格为重、以公利为先的道德人格观,对于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大有裨益。

2.3 光大“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中国古代经典特别是《论语》、《老子》、《庄子》和《周易》,蕴含着非常深刻、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思想,是生活的艺术和向导,是精神的守护神,是心灵的“源头活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学说,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抑或墨家的“天下尚同”理论,均强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3 提高大学生阅读修养

开设阅读学课程,指导大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培养、挖掘、提高和发展其阅读能力,不断提高阅读者的阅读修养,包括阅读观念、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质量及阅读效率等,从而提高阅读者的数量和质量。

3.1 建立必读书制度,拓展阅读范围

图书馆可选择优秀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科普、传记、社会学等建立必读书目,大学生可根据其专业情况和兴趣选择阅读、参加考试、写书评或研究性论文等以修得学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弥补知识缺陷。

3.2 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营造阅读文化氛围

图书馆应在橱窗、板报、墙壁、大厅等处张贴名人介绍和警句名言。同时结合馆员们文明的语言、优雅的服务、知识的传递等营造无处不在的阅读文化氛围,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们的阅读行为。

总之,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应正视中国阅读国情,努力构建阅读文化氛围,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淑芳.大学生阅读文化批判[J].南昌高专学报,2008,(6).

[2] 周瑞华.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探讨[J].陕西教育,2008.(14).

[3][5]陈业奎.功利性读书的文化报复[J].图书与情报,2003,(3).

[4] 王龙,邬卫华.阅读的文化研究论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

[6] 蒋九愚,闵慧,王才章.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8,(11).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