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价飙升 蔗农难尝甜头

2009-12-15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糖价植蔗台糖

王 瑜

今年上半年,国内食糖价格急速飙升:食糖月均价从1月份的2832元/吨上涨至6月份的3773元/吨,每吨上涨幅度近千元。到8月中旬,现货市场的报价已经突破4000元/吨,而郑糖期货主力1005合约也冲上了5000元/吨的价位。然而,快速走高的食糖价格,并没有让广大蔗农尝到甜头——根据广西价格成本队的调查,仅糖料蔗的生产成本提高一项,就将使全区蔗农收入减少37.85亿元。

糖价飙升,反映了供需格局的变化

2800、3000、3300、3700、4000……对不断飘红的食糖价格,多年研究食糖市场行情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徐雪分析说:国家1~2月份的3次收储,对抬升食糖价格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供求格局的变化:随着2008/09榨季(上年10月至次年9月,下同)收尾,今年国内食糖供应缺口渐现。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的初步统计,本榨季总产量为1243万吨,较上榨季减少241万吨,减产幅度达到16.2%,为近十年来最大减幅;与此同时,食糖消费需求稳步增长,预计增幅达到3.7%,为1400万吨。也就是说,产不足需157万吨。但考虑到280万吨的国储糖,满足国内需求不成问题。

尽管如此,她还是提醒记者注意,我国食糖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征,大概五六年为一个增减产周期。2005/06榨季开始,随着糖料蔗种植面积的扩大,食糖产量连续3年大幅增加,到2007/08榨季达到顶点1482万吨,本榨季下降至1243万吨,减产幅度接近1/6,这可能意味着“国内食糖开始进入新一轮减产周期”。

对此,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专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徐欣博士佐证道:“随着2009年中国糖料播种面积的逐步明朗,估计种植面积要减少10%左右,这意味着2009/10榨季很可能继续减产。”

不仅是中国出现食糖减产。据国际糖业组织(ISO)发布的报告,预计本年度全球食糖缺口将达到780万吨,其中全球第二大产糖国印度的减产幅度更是达到了44%。受此影响,国际糖价已经从去年12月的每磅11.3美分涨到了6月份的15.36美分。

植蔗成本大幅升高,“保底价”难保底

糖价飙升,然而在国内主产区之一的广西,蔗农却在为即将到来的2009/10榨季糖料蔗收购价下降而发愁。

根据5月11日广西物价局公布的《2009/10年榨季糖料蔗价格方案》,2009/10年榨季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维持上榨季水平,即260元/吨;每吨普通糖料蔗收购价格260元与每吨一级白砂糖平均含税销售价格3500元/吨挂钩联动,挂钩联动价系数值维持6%不变;对已经成为广西糖料蔗主要种植品种的新台糖系列品种(含台优),全区统一加价下调至5元/吨。

刚从广西蔗区调研回京的徐欣介绍说,由于二次配款多年没拿,且无法预测二次分配时糖价能否上到3500元/吨,蔗农一般只关心“保底价”和良种加价,他们所说的收购价就是二者之和。2008/09榨季,广西大部分地区落实的良种加价是15元/吨,即每吨蔗价为275元;2009/10榨季,对占广西植蔗面积近九成的新台糖系列品种加价减为5元/吨,相当于每吨甘蔗只能卖265元。“每吨减少10元,按每亩产5吨甘蔗计算,仅此一项蔗农收入就减少了50元/亩左右。”

其实,随着化肥价格和人工价格的上涨,275元/吨的价格对蔗农也是没有吸引力的。根据国际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8/09榨季广西典型农户实地调查,2008年每亩糖料蔗种植成本(含自家劳动力投工折价)为1405.6元,比2007年增加343.4元,增长32.3%,其中化肥每亩投入810元,比2007年增加300元,增长58.8%;人工成本每亩373元,比2007年增加40元,增长12%。加上单产下降,2008年每吨糖料蔗平均成本高达319元,同比上涨107元,增幅高达50.5%。按每吨275元计算,则每亩糖料蔗种植利润(成本含自家劳动力投工折价)已经从2007/08榨季的312.8元减少至-195.9元,植蔗处于亏损状态。

蔗农减收并不是个案。根据广西自治区价格成本队的调查统计,预计2008年糖料蔗每亩总成本为1290.67元,比上年实际成本1057.33元增加233.24元。按广西2008年预计糖料蔗种植面积1622万亩计算,仅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一项,就使全区蔗农收入减少37.85亿元。

呼吁产业扶持政策,让植蔗收益可期

由于比较收益下降,不少蔗农对糖料蔗的管理也是越来越粗放——这是2008年霜冻灾害影响宿根蔗之外,今年糖料减产的另一个原因。收益不稳导致生产不稳,生产不稳又会加剧价格波动进而影响到蔗农的收益,该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为此,专家们呼吁国家建立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在稳定生产的同时也让蔗农有一个稳定可期的植蔗收益。

事实上,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品种更新这一从根本上增加蔗农收益的措施反而与蔗农的收益形成了矛盾。为支持推广新的优良品种,今年广西改变良种加价方式,对已经成为主要种植品种的新台糖系列品种统一加价5元/吨,对种植面积较小、但具有较高推广(试种)价值的糖料蔗品种,全区统一加价20元/吨。然而“新政”的导向效应尚未显现,却先伤了蔗农的积极性。因此徐欣认为,虽然品种更新是提高我国糖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但目前不宜用大幅降低新台糖系列品种的良种加价作为杠杆来促进品种更新。他建议,一方面应加大甘蔗育种科研投入和良繁基地建设,尽快研制出能全面超越新台糖系列的糖料蔗新品种;另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实施对甘蔗脱毒健康良种种苗的补贴政策,使良种补贴惠及蔗农。

化肥和人工,是植蔗成本中比重最大的两部分,在植蔗成本的变化中,这两部分的变化也最大。徐雪介绍说,机械化收获成本仅为人工收割成本的1/3,效率相当于30~40个工人,然而多年来,由于甘蔗产区多丘陵地的自然条件限制以及农户分散种植,买不起也用不起每台一二百万的收割机械,我国机械化收获水平始终难以提高。因此,通过农资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来稳定植蔗收益,对稳定蔗农的收益非常重要。

对于蔗农十分关心的收购价,专家认为目前实施的政府监管下的保底价收购、二次结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分散的小农户利益,现在的问题是定价机制还不完善,糖价主要由糖厂及代表糖厂的部分机构来决定,农民的话语权还太小。因此,徐欣建议,各级政府要在大力扶持蔗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吸纳蔗农和蔗农合作经济组织进入收购价决策程序,通过制定合理的保底价和挂钩价来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糖价确实反映了食糖供需格局的变化,但2008/09榨季启动之初和当前市场对供求判断的巨大反差也让人反思,为什么市场预测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这反映出我国对糖料苗情长势、旱涝冻灾、病虫草害信息等方面的跟踪监测预警工作有待加强,科学的糖料生产信息数据采集系统有待建立完善。”徐欣认为,数据和信息是研究分析市场走势的基础,因此应从面积和单产等最基本的数据入手,通过采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测产预估的科学性等方法来提高糖料生产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政府调控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依据,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为可靠的监测信息。

猜你喜欢

糖价植蔗台糖
脱毒新台糖22号甘蔗引种试验
冬植蔗的栽培管理
推行秋植甘蔗的探讨
海南糖价触底糖企连连抱怨 1 t糖降了近千元
不同甘蔗品种工艺性状测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