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昆曲与中国传统文化

2009-12-10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昆曲传统艺术

王 骏

摘要:经历了从繁盛到衰落的昆曲到了21世纪已经成为了“夕阳艺术”,在被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何去何从?笔者从昆曲新概念《1428》出发,浅谈昆曲传承创新与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昆曲传统文化创新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38-01

一、昆曲新概念《1428》

洙浴着素质教育的东风,东南大学文化艺术素质中心于上学期开设了高雅艺术走进高校之“昆曲走进高校”活动,包括“良辰美景奈何天——昆曲的艺术魅力”、“昆曲的音乐美”、“至美的昆丑”、“21世纪昆曲艺术的回顾与前瞻”、《桃花扇1699》和昆曲新概念《1428》等,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结合当代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当下大事件,以传统昆曲进行演绎的昆曲新概念《1428》。《1428》是一个时间数字,它正是2008年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所发生的时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反响是巨大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新世纪昆曲创新的生命之源

古希腊的戏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昆曲被认为世界三大戏剧,但现在仅剩中国的昆曲还活跃在舞台上。尽管如此,昆曲已经成为了古老的“夕阳艺术”,正如“黑格尔美学”中“时代精神”昭示的一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值得骄傲的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国粹被世界承认,中国人的文化自省意识越来越强烈;值得悲哀的是中国文化生态的一再被破坏,使得原本柔弱的昆曲艺术气若游丝,所以只能依靠这种被授予称号的方式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当然,现在昆曲工作者把握住契机,正在努力重新构建当下适合其发展的文化生态,使昆曲艺术由内而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比如在“昆曲的何去何从”这一讲中,一些著名的学者专家提出将昆曲与文化、民俗、旅游相结合的思路。

总的说来,昆曲的发展路线是遵循了近代思潮发展的“两种路线”,是在没有理清未来如何发展之前,采取了“复古”和“创新”两条路线。现在,复古的昆曲,即传统昆曲,如没有舞台包装过的《长生殿·小宴》、《牡丹亭·寻梦》等,缺乏时代气息的舞美效果、烂熟的情节游离于都市快节奏之外,在完成继承任务的同时限制了昆曲的发展;创新的昆曲,如《1428》等,借助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高科技的支持来表现最新的大事件,表现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近30年来的一种折衷主义。

虽然尚有诸多局限,但出现这样多样化的局面是令人振奋的。首先昆曲自身完成了传统与创新的互补,再者昆曲必将在这一矛盾系统中曲折地探究自己的未来。

创新,范增先生认为:衡量艺术品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新”,而应该是“好”;很多创新的艺术理念先行,但是没有情感。没有灵魂的艺术自然就不是好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艺术创新之源。而昆曲新概念《1428》、多媒体版的《牡丹亭》等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前者是创新中尊重传统,后者是传统中注重创新。这些新创作昆曲和利用现代表现手法、现代技术重新演绎的昆曲遵循了华裔作家白先勇先生提出过的“尊重古典,但是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绝不滥用现代”。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现代艺术由于“文革”的原因,在后来的1984至20世纪末的十几年完成了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难免会有文化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加上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艺术逐渐被商业化,艺术原本的批判性被削弱。在中国文艺复兴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但无论如何,既然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就不能割断5000年华夏文明,必须发挥自身文化体系中的特色。

书画大师范曾先生说过“知其白而守其黑,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宇宙在没有爆炸以前,到底是什么样子,据霍金猜测,那个时候是无法言说的,一片完全无色彩的光亮,这个光亮随着宇宙能量的渐渐丧失,它渐渐会坍塌,会缩小,最后到宇宙的黑洞,那么这个知白守黑,从最大的宇宙来讲,它也逃脱不了这个黑白,中国人智慧就在于知白守黑,我的画面上空白是多么多,因为我知道这个白和黑同样重要。”这是对“留白”本质的理解,是华夏文明中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心理。此外,不同于西方“形式美”的东方“意境美”、艺术家自身理想人格的塑造等等都有了华夏文明的烙印。

作为中华艺术这棵参天大树的一个分枝,昆曲必须源源不断地从这棵大树深厚的根基中汲取营养,这根基就是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昆曲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