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方的客人自愿留下来(外二篇)

2009-12-10

昭通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孩子

周 翔

清晨的薄雾缭绕在初春的山岚,恰似透明的轻纱披上花花草草的腰肢,一股清爽极了的空气随着晨曦渐渐弥漫开来。在山寨腹心的一片小操场上,响起一阵孩子们的喧嚷,一段欢快的乐曲,一通拍打竹节和蹦蹦跳跳的热烈躁动,顿时打破了山野的宁静。这是一个动人的黎明,是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号称世外桃源的坝美村寨又一道风景线。

坝美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个总人口仅有六百多人的村寨,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小坝子里。坝内沟渠纵横,良田沃野,水草丰茂。当地的土著壮族人生性勤劳,衣冠俭朴,居住地古树瓦屋,鸡鸣牛耕,雀飞蝶舞…… 坝美的重要价值在于它风景和风物的原始意义:这个村寨对外界的通道是一东一西穿越崖洞的两条水路。据说,村民们祖祖辈辈与外面的世界若即若离,其衣食住行、繁衍生息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生态平衡,形成了自成一体、平安和睦、道不拾遗的良性生存循环。大约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们偶然在崖洞出口处见到随坝内流水游泳出来的光腚小孩,这才揭开了山寨谜一般的面纱。因为入村必须经过幽洞深水,必须舟楫涉水,而且坝内也的确有一些野桃花树,这个村寨的自闭状态酷似晋朝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一些描写,所以近年来被各地寻幽的人们大加渲染,誉为正宗的世外桃源。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其中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先生流连忘返,志愿改变行程长期逗留了下来,为坝美胜景再添一景。

这位来自台湾的中年男游客,是宝岛上的一名高山族普通教师,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独自一人潇潇洒洒来到了坝美。原来的打算不过是寻幽观光,领略一番桃源胜境而已,没想到被坝上美丽纯朴的自然风景吸引住了,特别是被坝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感动了。那些孩子们,个个纯洁而精明可爱,看不出丝毫的愚钝和呆笨。然而他们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坝子里古老的龙骨水车成天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响,早出晚归的耕牛们脖子上挂那个铜铃铛叮当叮当的声响,田野里飞鸟们叽叽喳喳的声响,再加上课堂里的琅琅书声,家庭里锅瓢碗盏的碰撞,偶尔不知从何处飘出的一曲山歌……这一切,差不多就是他们的全部音乐了。

台湾游客有心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丰富而现代的音乐和舞蹈世界。显然这是由衷之情,也是天然的华夏儿女之情。于是他留了下来。

他和一个开设“农家乐”茶馆的老板约定:由他个人出资出力开办一个免费的民族歌舞培训班,专门教坝上所有的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集体舞蹈,在训练过程中同时为老板的生意拉拉场子。老板不过是提供一片较为施展得开的场地让大家载歌载舞,台湾游客的住宿费照出不误。

在坝美居住的那个夜晚和清晨,我正在感叹好个风景胜地而万籁俱寂之时,悠然传来这片歌舞声声,是很使我感动的。我亲眼看到和听到了一幕动人的排练场景:

一个简陋的小棚子里,一台陈旧的播放机,一些显然是用mp3方式录制的音乐,一下子在夜空响了起来。来自村落里各个角落的孩子们循着音乐声开始向那里聚集。不一会儿便自自然然地排列组合了起来。音乐是很适合舞蹈的,也是很有民族特点的: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代表了台湾教练的海峡情思;一曲《刘三姐》显然是为壮族孩子们灌输本民族能歌善舞的自豪感…… 曲子无疑是台湾教练精心挑选的,代表了他的品位和深情。

“一二一,一二一”,台湾教练带着浓重南方特点的口令声在孩子们中间传达开来,只见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孩子们乖乖地随着他蹦蹦跳跳。他教孩子们使用的道具很别致,就是一手持一条竹片,应着音乐节奏不断敲击,使人联想起周杰伦的三节棍。但是教练手里的道具使我刹那间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天高山远的旷野里,暂时还没有出现满天的星斗,没有一轮明月挂上高空,棚子里的灯火也略显得有些黯淡。此时,咱们的台湾教练双手紧握着的,竟然是两只明晃晃的电筒!

电筒的光柱在舞蹈队伍里晃来晃去,随着音乐的起伏,它不仅起着照明的作用,还有着稳定军心、调整队列、传达意志的功能。渐渐地,队列更加整齐,孩子们的动作更加有力更加和谐,跳到高潮的阶段,大家都会齐刷刷地跟着mp3放声高歌起来,你听那发音的韵律全是一个味:台湾高山族普通话。

与我同行的著名作家、昭通市文联主席夏天敏先生,以及文联秘书长沈洋、文山供电局热情洋溢的林芳女士、吴镇泰先生等几位全都被迷住了。大家饶有兴致地一直观赏着电筒光里的动人身影。与其说是欣赏舞姿,不如说是体味一种情调和情感。夏天敏先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特别钟爱山川风物的观察者。他见过的世面可不少,曾经远涉扶桑,也曾登上过阿里山,此时他却和我一样被这个来自阿里山的游客感动了:“不简单不简单!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个台湾人,有爱心,有中国心,板扎!”

我们无暇与那个跳出一身汗的台湾游客搭话。我只是深情地观察了一下他的舞姿:一张普通的面庞,一副中等偏矮的个头、微微有点发胖的身躯,一套并不怎么专业的动作。但是他的神情是异常专注、异常认真的。似乎正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声一响,毫不含糊。不知他是否感到:我对他的凝望犹如在行一个同胞的注目礼。

当我的目光从台湾游客那里移到坝美的田野山川时,我的心里充满另一种愉悦,充满了对美丽山水的悦目赏心。我忘不了进入这个胜景的幽深山洞和山洞里清澈的流水、神秘的蝙蝠,以及洞中那些诸如“观音望月”、“猴子捞月”之类逼真的天然造型;我忘不了村子里那棵古老遒劲、荫庇苍生的巨型榕树,忘不了奔波的小小马车、划动的舟楫竹篙;我也忘不了那一架架巍然挺立的竹木水车、一声声犹如晨钟暮鼓信号般的牛铃。这是一方绝少现代文明冲击、同时也绝少现代垃圾污染的净土。在许多现代人群已经厌倦了充满尘嚣的都市生活之际,此地无疑可以给人一些大自然静美和纯朴的陶冶。

我在此地写下了一首小诗:

轻舟幽洞入胜景,隔绝红尘六百人。

水车悠悠转物华,牛铃声声唤星辰。

芭蕉叶阔方盛夏,野桃花红忽立春。

熙熙攘攘大都市,何如此地小山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前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作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些描写,有如那位写《消失的地平线》的英国佬希尔顿一样,不管他本意写的究竟是不是这里,坝美与桃花源的神似,就像中甸与香格里拉的相似,非常默契,无可解释,毋庸置疑。

孩子们在台湾游客老师指导下的歌舞还在继续,接下来是一首非常深情的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路边的花儿在盛开,树上果儿等人摘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请你留下来…… 我不能像那位可爱的台湾游客一般留下来,为当地的乡亲们做点什么,但那位台湾游客的举动深深地启发了我:神秘的自然界多么令人景仰;壮丽的河山可以任凭我们欣赏,但是我们切不可忘了自己应该担当的一份责任:让祖国的山河更加壮美,让生活在壮美山河的同胞们同时也沐浴爱的阳光雨露。世外桃源未必就是理想的境界,其实,有爱的地方才是人间天堂。我只是一个山水间的过客,江山不朽,而过客如浮云。要想不朽,必须爱江山更爱同胞。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