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体会

2009-12-03杜凡峰

甘肃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兴趣

杜凡峰

〔关键词〕 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B)—0045—01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意识

孔子曰:“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家长的支持等。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向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籍的目录。从高一到高三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可先把目录印发给学生。教师可介绍这些书的内容、作者及其重大影响。

2.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在报告会上,学生可以叙述故事情节,可以赏析优美片段,可以介绍作者传奇的人生经历等等。通过报告会,教师可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

3.向学生介绍新人新作和文坛新动向。这些作品关注当代生活,以新的视角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之媒体的宣传,学生一般都会好奇地阅读。

4.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一是培养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意识,与作者一起投入到作品中,体验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悲,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二是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意识,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当作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学生树立了终生阅读的意识,就会把阅读变成自觉的个体行为,成为生命的一个部分。学生树立了终生阅读的意识,不仅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益,还对其今后的人生大有帮助。

二、指导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有人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好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关键。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文体,学生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诗词要朗诵、背诵,小说则要快速浏览,散文要找联想点,议论文要找论据对论点的论证。有些书可随便翻翻,有些书要咀嚼品味。读书之前,学生要读序言,读后要想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最少掌握一种好的阅读方法。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让其阅读文学批评、美学、哲学等方面的书;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让其泛读金庸、琼瑶、三毛、张爱玲等人的作品。

2.读思结合。如果学生只阅读不思考,就无法汲取阅读文本的精华。读思结合是历代大学问家必用之法。思考作品的内容、琢磨表达形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思考能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将阅读和思考结合,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祝福》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祥林嫂联想到刘兰芝、水生嫂和巴威尔的母亲等,让学生感受中外妇女美好善良的心灵,同情她们苦难曲折的命运。二是要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内容相近而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将体裁相同而内容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将同一时代风格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如让学生将唐代田园派与边塞派的作品进行比较,将宋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作品进行比较。这些比较能促使学生研究作品的价值,思考作品的意义,从而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3.读写结合。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等不失为好的阅读方法。学生一般是只读不写。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清读写结合的好处,然后督促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教师要肯定、鼓励学生,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坚持并养成习惯;二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做的好处,从读写结合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深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4.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摘抄等是中学生阅读常用之法。学生要勤动笔,该圈则圈,该点则点,准备各种摘抄本,长期积累,必有收益。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名人读书的方法,如徐特立、毛泽东关于阅读的论述和读书心得,使学生明白圈点、批注有利于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汲取阅读文本中的精华,制卡片、建资料是必备之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除眼到、心到、口到外,还必须手到。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