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爱情篇章培养健全人格

2009-12-03刘丽红

甘肃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言美爱情

刘丽红

〔关键词〕 爱情;语言美;人格美;

深刻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B)—0023—01

爱情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高中语文新教材三、四册中爱情题材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高中生此时生理和心理处于不成熟状态,对爱情既好奇又迷茫,容易误入歧途。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和美好的爱情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呢?

一、创设美好的氛围,品味美的语言,让学生在爱情艺术的领域中感受美、享受美

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欣赏作品,感受美。如教学《雨霖铃》一文时,教师可配乐朗诵全诗,让学生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的恋情,体会婉转动人的离别之情;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的爱情片断,让学生欣赏其经典的爱情对白。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十分突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音韵美、节奏美和形式美,从而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进而领会生活美和艺术美。

二、引导学生分清美丑,追求人格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是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可先将教材中有关爱情的作品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清美丑、辨别善恶。

1.优美的抒情类的作品。如小说《荷花淀》《边城》,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戴望舒的《雨巷》等等。这类作品在阐释爱情时,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将爱情描述得很纯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出发,思考这些经典的爱情作品是怎样显示人格美的。如小说《边城》中湘西优美的景色,给这个爱情故事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天保和傩送他们对翠翠的爱,是那样的纯洁和神圣,他们对自己心爱的人有一种奉献精神,表现了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大胆直白类的作品。如《诗经》中的《静女》,古诗《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爱情诗,诗歌《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等等。《致橡树》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歌,但它不像常见的爱情诗,而是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伟大的爱情是建立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作者舒婷以其敏感和理智,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呼唤与憧憬。

3.贬斥类的作品。如《诗经》中的《氓》、鲁迅的《阿Q正传》、曹禺的《雷雨》等等,这一类作品对爱情的严肃性作了很好的阐释。阿Q“困觉式的爱情”、周萍“始乱终弃的‘乱伦的爱情”,都是遭到贬斥的。这类爱情作品揭露了爱情的虚伪。《卫风·氓》以一个怨妇的自述谴责男子喜新厌旧的行为,这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雷雨》中所描绘的三角恋情,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的腐朽,这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专一、圣洁的。

三、感悟爱情所揭示社会的深刻性

哲学上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爱情作为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又微妙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分析课文中的爱情作品,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人生,认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如《诗经》中的《静女》,表现一般情人约会时,因不见心爱的人出现而会产生彷徨不安的心态,而静女面对男子的约会,显得顽皮而又大胆,因为当时是奴隶社会,苛刻的封建礼教尚未形成。因此,青年男女才会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显得如此率真。步入封建社会后,大多数作品都是以青年男女的无奈和抗争为主旋律的,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批判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但在不同的时期,爱情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也有所不同。如《孔雀东南飞》,东汉时期封建制度已经成熟,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封建家长造成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唐代是封建史上较繁荣的时代,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唐传奇应运而生,《柳毅传》中作者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人们反抗封建束缚的美好愿望;《红楼梦》更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为线索来揭示清末封建制度的衰落。

猜你喜欢

语言美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