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一宗文化史疑案的哲学思考

2009-12-01

理论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疑案文化史莎士比亚

秦 莉 耿 霞

摘 要:长期以来,怀疑论者给莎士比亚的身世人为地罩上了一层迷雾,把怀疑本身作为认识和研究的结果。他们将客观事实消融于自我意识之中,无根据的怀疑,其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穿凿附会更是违背哲学的基本常识。

关键词:文化史;莎士比亚;疑案;怀疑论者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108-04

1564年4月23日他出生时默默无闻,而当他1616年4月23日去世后却举世闻名。马克思、恩格斯将他视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世人推崇他是“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这位获得高度评价的文坛巨擘就是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耐人寻味的是,从1772年开始,就有人开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不断提出质疑,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等人,但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由于怀疑论者不是把怀疑作为达到真知的一种手段,而是把怀疑本身作为认识和研究的结果,因而使这个问题愈加扑朔迷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对一个问题要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首先应当占有大量的资料,进而深入分析、比较不同的看法,然后加以综合,形成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观点。所以,对这一文化史疑案,应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的背景下去考量,从哲学角度予以理性地分析,才有助于澄清问题。

(一)

英国文坛巨星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得到最充分的表现,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准,对英国从封建主义衰落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作了广泛而深刻描绘和批判,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情绪与愿望。在他的早期创作中,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就逐渐形成,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英国社会形形色色的各个层面,其创作思想达到了欧洲现实主义的高峰。《罗密欧与朱丽叶》揭示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恶习之间的激烈冲突,体现了莎士比亚个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则尖锐地讽刺了高利贷商人极端自私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首长诗和154 首十四行诗(Sonnets),他的作品在欧洲戏剧发展史和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不可替代的地位。[2] 怀疑论者发难的依据是,上述作品中除去两首长诗是莎士比亚生前发表的以外,其余的所有作品均为他去世后经过别人收集整理方陆续发表的。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其身世却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诚然,对自己的身世,他本人未留片言只字,后人介绍莎士比亚生平的材料也寥若晨星,语焉不详,乃至于当时竟无一人能说明那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当莎士比亚去世时,居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没有一个人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他的逝世写一句悼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剧作家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以至于连有限的资料也几乎丧失殆尽,这就为研究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作品等问题带来了极大难度。于是,不少人提出了“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这样的问题,甚至像拜伦、狄更斯等名人大家也持怀疑态度。几个世纪以来,这成了一宗文化史中的难解之谜。

在文化史界,有人甚至断言莎剧的真正作者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只是女王用于写作的笔名。其根据是莎士比亚剧作中许多主角所处的环境与女王的境况颇具相似之处。此外,女王知识渊博,语汇丰富,机智善辩,莎剧作品中的词汇量多达21000多个,一般人显然难以企及。他们认为,只有女王才具有那些杰出的作家所特有的渊博学识、凝练的语言以及对人们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但在笔者看来,此论只是盲目的王权崇拜下的一种臆断,要成为一位彪炳千秋的文坛巨擘,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伊丽莎白女王显然都不具备。作为实体的人,不管其身份地位如何,均为生存于自然界、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中的具体人,是人的经验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这样一种心灵的外化,就是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伊丽莎白女王当政时期,尽管也曾经历过辉煌,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绝不可能把文学创作作为毕生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甚至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尚不为世人所知。英王伊丽莎白即位伊始,就由于政治、宗教和嗣位等种种原因,再加上国际矛盾,使英国王室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宫廷斗争之中。作为英王亨利八世与王后安娜·波琳的女儿,伊丽莎白本来应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由于亨利八世是在未经教皇同意与王后离婚的情况下和安娜·波琳结合的,于是亨利的这次婚姻便被视为非法 。加上伊丽莎白一上台就宣布取消天主教而把基督教定为国教,罗马教皇更是怀恨在心,遂以教廷惩治国君的“破门令”而把伊丽莎白逐出教门,并支持欧洲所有天主教国家反对信奉新教的英国,甚至与苏格兰、法国、西班牙等国联手组成反英同盟,多次组织暗杀伊丽莎白女王的行动。正是在这种险恶的国际背景下,伊丽莎白开始了举步维艰的女王生涯。存在决定意识,她不可能象人文主义者那样,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淡化其社会属性,甚至认为自己统治的社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女王更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反对封建束缚与宗教禁欲主义,并且肯定人的尊严与智慧的人文主义者,她不可能超越现实去干预不切实际的事物,更不可能去否定自我。何况,女王对国内外残酷的政治斗争尚穷于应付,她根本没有余力去进行文学创作。

莎士比亚的戏剧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作者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出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就是作者塑造的人文主义女性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不仅简洁优美,而且富含哲理。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者借亲王之口说出:“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等,这些语言具有鲜明的哲学内涵。像这种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的作品,伊丽莎白女王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到了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矛盾激化,专制王朝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已成水火,伊丽莎白更没有闲情逸致去舞文弄墨,即使她具有过人的才华也罢。更重要的是,女王于1603年去世以后,“莎士比亚”仍在不断地写出作品,从1604年到1613年间,他共写出戏剧12部和诗集A Lovers Complaint(情人怨)及十四行诗等,著名的悲剧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奥赛罗)、King lear(李尔王)等均为这个时期的力作。[3]在《奥赛罗》一剧中,莎士比亚通过反面人物形象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又在正面人物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而作为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是不愿意也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本来是怀疑论者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他们“设想”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收集整理出版的,其根据仅仅是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的出版者帕波露克伯爵夫人,恰是女王的挚友和遗嘱执行人。其实,他们如此设想,所列举的理由如此苍白无力,恐怕连自己也知道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莎剧的真正作者应当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据说把培根的《笔记》内容和莎士比亚的初版作品比较分析,二者有难以想象的相似之处。莎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及异邦他国,内涉王朝宫闱,通达古今,博大精深,出身卑微且从未踏进大学门槛的普通演员是不可能写出来的。而莎剧作者艺术功底深厚,剧本情节生动感人,全景式的描绘了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作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他们认为,如此传世之作理应出于造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才更合情理。

莎士比亚当时处于宗教的动荡变化时期,上流人士耻于与优伶为伍,认为他们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伤风化。但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知识分子阶层仍有一些学者暗中写戏演戏。有些想象力异常丰富的批评家于是推测,剑桥大学的学者由于迫于社会的压力,才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而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凡作品必须得有相当地位的人才能与之匹配。于是,人们就物色上培根这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将此项殊荣送给了他。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并非出身名门而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成为杰出的作家,狄更斯本人便是一个明证。查里·狄更斯(1812——1870),出身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2岁时,其父因债务所累被关进监狱。狄更斯在一家鞋油公司当学徒,童年时代这一段艰苦的生活成为他终身辛酸的记忆。他在30多年中创作了14部长篇和许多中短篇,作品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狄更斯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4]由此可以说明,不能仅仅因为莎士比亚出身贫寒,就断然否定他是这些名贵之作的作者。

(二)

除大量戏剧作品外,为数不少的十四行诗也是莎士比亚留给后人的重要文学遗产。然而,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仍有不少质疑。诸如卷首献词中的Mr.、W、H等究系何人?诗中“年轻的朋友”、“黑肤夫人”又是指谁?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

在所有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中,“黑肤夫人”可谓最引人注目。她年纪轻轻,精通音乐,黑头发黑眼睛,还有健康的褐色皮肤,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魅力。然而她却轻浮放荡,背叛丈夫而红杏出墙。诗人对她寄托了很深的感情,全力塑造了她的形象,对她的热情终生未泯。在诗人的笔下,她成了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

对这样一位充满诱惑力的美人,自然引起后世研究家的极大兴趣,并力求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个人物原型。在长达几百年的考证过程中,人们提出的黑肤夫人的艺术原型不下10 位,但至今没有准确结论,似乎哪个都不完全像是这位风韵独具的女人。

19世纪著名学者W. 约丹依据莎氏十四行诗第130首中“我的情人当她走路时,是脚踏实地”这句话,竟然得出 “她一定是扁平足” 的结论;根据她的音乐才能和善于卖弄风情,约丹又推断出:黑肤夫人来自西印度殖民地,是欧洲人后裔,可能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儿。从哲学角度分析,约丹的思想方法显然出现了问题,产生了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失调,处于一种认识上的消极状态。他试图以改变一种矛盾的观念或引进一种新因素的办法而标新立异,他的“新观点”看似独出心裁,实际上却陷入了认知失调论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这种穿凿附会的大胆想象,竟影响了半个多世纪。此后,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一直到了20 世纪七十年代,又出现了不少新的说法。

18世纪莎氏全集的编纂者梅隆对“黑肤夫人”的考证与上述观点相左,他独出心裁地撰文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非常自信地认为,这个黑肤夫人就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并提出了不少论据。他指出,莎氏在不少作品中无保留的讴歌了自己的时代,并在伊丽莎白女王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贤明君主的理想。梅隆的同时代人卡尔迈也认为,莎士比亚所有十四行诗都是写给伊丽莎白女王的。诗人和女王的私交很好,因此,女王很可能就是黑肤夫人的原型。

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我们可以再进行一些分析。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经过激烈的斗争,女王挫败了国内外的反对派,使英国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由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推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因而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形成与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对外掠夺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英国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此时,作者天真地相信人文主义理想能够实现,故他的早期创作充满乐观的浪漫色彩。而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莎士比亚深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作品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强了,情调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更趋成熟,此时他创作的悲剧不仅加深了对宫廷黑暗的揭露,而且对金钱万能和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所以,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是不可能把满腔热情倾注到日趋固执的女王身上的。梅隆的上述考证,在历史和哲学的检视下显得是那样的牵强和窘迫。

还有少数评论家根据莎士比亚特别钟情于黑肤夫人的事实,竟断言这位令人销魂的女子不是别人,而是莎士比亚自己的妻子安娜·哈莎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常识问题。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已经与生活原型拉开了距离,她完全可以是作家“取众人之长”而集中概括起来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即典型化了的“这一个”。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作家在创作中莫不如此。例如中国古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笔下的洛神,其世所罕见的绝色美貌被建安才子极尽渲染刻画得无以复加,完全是作者高度理想化了的艺术典型。古往今来,论者皆以为洛神即为袁家少妇甄氏,殊不知洛神这一艺术形象中又何尝没有深深地叠印着无数中国古代美女的影像?

上述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将主观上想当然的东西经过发挥和渲染,就一厢情愿地当作了客观存在,把作品中所写的都当作了生活中的真实,然后又费神耗力地进行考证,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

(三)

怀疑终归是怀疑,人为的疑云无法遮掩客观存在。尽管众多的怀疑论者中有不少是社会名流,但至今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还往往有穿凿附会之嫌,甚至经常互相抵牾,不能自圆其说。

汇集各方面的有关资料,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莎士比亚这位杰出的戏剧大师的人生轨迹: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市民家庭,祖辈务农,其父还兼营手工业。他幼年时,伦敦一些名剧团常到镇里巡回演出,引起幼年莎士比亚对戏剧的爱好。大约1585年,莎士比亚去伦敦,起初在剧院打杂,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给了他接触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机会,大大丰富了生活经验。后参加编剧工作,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视野。由此他又接触到英国古代文化,并了解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基础。1608年前后,他回故乡定居,于1616年4月23日逝世。极为巧合的是,莎士比亚的生日和卒日均为4月23日,实为世所罕见。在这个日子,英国人民不但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每隔一年举行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来寄托人们对这位文坛巨擘的深切思念。[5]

莎士比亚的创作从改编旧剧开始,从1590年到1612年的20多年中,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比辉煌的业绩,树立了前无古人的文学丰碑。莎士比亚以自己的勤奋工作和不懈地追求,完成了跨时代的超越,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对莎士比亚本人的怀疑抑或对其作品中人物的繁琐考证乃至曲解,都无法更改历史的真实,莎士比亚确实是一位名实相符的伟大的戏剧大师,任何无根据的怀疑和猜测都否定不了他的辉煌成就,历史的真实历经岁月沧桑会更加凸显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And Litera 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Press[EB/OL]. http://blog.sina.com.cn/s/ articlelist.

[2]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杨岂深,孙铢.Selected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1.

[5]车名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 社,1988.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疑案文化史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家暴疑案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棋盘疑案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常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