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饶艽子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2009-12-01陈涵平

文学评论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程华文区域

陈涵平

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行与深入,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日益繁盛的景象。近三十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领域,现在已有数以百计的著作和难以计算的论文问世,新的研究成果正不断涌现,而且已正式进入70多所高等学校的课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饶芄子先生领衔,在“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作为重点课题立项,历时两年,编撰、出版了《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饶艽子、杨匡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基础建设和持续发展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此前,虽然有若干以“教程”、“概要”命名的海外华文文学著作问世,但有的侧重于作家作品的概述与赏析,有的侧重于发展史的梳理与勾勒,并不属于全面性教材。《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则全方位地透视这一领域主要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生存状态、发展历程和文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这一领域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进行概括和论述。《教程》以诗学的理论透视为核心,以作家作品的评述为中心,以区域特质的考量为重心,视域开阔,资料翔实,做到史论勾连、述考融通。具体来说,它有三大亮点。

一学科理论的系统建构

人文科学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学科的形成与稳定,除有该学科的学术成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和研究队伍外,还应有学科奠基的理论依据。因此,作为一本大学里一门独立学科所使用的教材,《教程》首先在理论阐发方面系统地展现了学科理论建构的最新成果。概而言之,《教程》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科内涵的科学论述,二是对学科价值的深度挖掘。

1.学科内涵的科学论述。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有其特殊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回答,既是一本教程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又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尺。对此,《教程》专设第一章《海外华文文学概论》来阐述相关理论问题。这一章,不啻为一篇较为完整的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纲领。从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命名”到概念、范畴的建立,从特色和方法论的确认,到各区域华文文学的演进,可以说,当前学界关心的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理论问题和难题,该章基本上都给予解答。饶先生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数十年来一直着重关注和思考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问题,这一章的撰写,也可以说是她多年探索的成果。这一章,首先从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学性的多重角度,阐明了“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命名的学术意义,然后通过典型的文本分析阐述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认同和“中国意识”,梳理出文化认同的三种类型(情感性认同、理智型认同、审美型认同),概括出“中国意识”的三重表现(“乡土中国”、“现实中国”、“文化中国”),学理清晰,表述精当。

值得一提的是,饶先生还对海外华文女性写作进行文化透视,显示出一种独到的理论眼光。在她看来,海外华文女作家数量特别多,成就相当高,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独特标本,对这种具有特殊地位和全息意义的女性创作进行文化观照,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特性。

2.学科价值的深度挖掘。作为一本教程,首要的一点就是向学习者阐明本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一门学科存在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对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这方面,《教程》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饶先生为《教程》撰写的《导言》中,她就海外华文文学兴起的学科意义作了精要的阐述。她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个世界性和民族性兼具的汉语文学领域,它的兴起,首先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具有边际性和跨越性的特殊文学空间,从而具有区别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独特张力和强大活力;其次,它的兴起还直接、间接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已有各二级学科的发展,因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在场”不仅扩大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对中外汉语文学史及域外汉学的研究,引发了英美文学学者对华裔/亚裔英语文学的学术关注,也为文艺学提供了若干新的学术命题和理论参照;第三,海外华文文学还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探讨对象、新的对话模式和新的学术空间,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学术内涵。这些概括,可以说准确把住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根性和特性,充分展示了海外华文文学不可替代的学科意义,为人们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价值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学科史的梳理与方法论的导引

一本教程,除了要告诉学习者本学科的内涵和意义之外,还应该描摹出一幅知识地图,以引领读者进入这门学科,并准确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在这方面,《教程》确实起到了编撰者们所设想的“引桥”作用。

1.学科发展史的清晰描述。学科史的叙述实际上是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它应当提供给学习者这些信息:该学科产生的历史因由是什么?历史线索是什么?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等等。《教程》在“导言”中,首先向读者阐明,海外华文文学的相关历史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二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史。对于前者,由于世界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发展进程并非同步,很难给出一个总体的概貌,因而《教程》将其放在各区域华文文学的论述中分别展现,这样做,头绪清楚,线索分明,令人一目了然;对于后者,《教程》则放在“导言”中加以说明,而且着重论述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发展及其意义。这样处理,既使历史的纵向线索非常清晰,又令历史的重要节点非常突出,行文走笔意蕴丰富,立体感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科方法论的提出与引导。作为一本教程,方法的引荐,实际上是引领学习者如何进人海外华文文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法门。为此,《教程》在阐明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身知识体系相适应的独特的方法论。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方法论系统也当然是开放、立体、多层次的。就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基本的方法主要是哲学的和逻辑的方法,但涉及到具体的研究对象,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就有所不同。对此《教程》指出,跨文化比较研究、“形象学研究”、“身份”批评和文学的审美研究等方法,值得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特别倡导。这种方法论的选择具有较为充分的科学根据,因为从整体上看,海外华文文学具有多种跨文化现象,其文学的文化空间极具张力,蕴含的文化研究命题也十分丰富,因此作为文化研究方法的身份批评、形象学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其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海外华文文学毕竟是一种“文学”,对其“文学性”的关注是文学研究不可忽略的内容,因此,对文学审美研究方法的重视,是从学科视角对其审美价值的确认,同样体现了《教程》在方法论指导方面的学术导向。

三区域文学的科学论述

《教程》共设五章,第一章《概论》是总体论述,其后四章分别对各区域华文文学进行论述。这种总分式结构,很好地体现了“论”与“史”结合、“述”与“考”交融的编撰思路。

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近百年,可以说已遍布世界五大洲,有华人群体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的存在,但真正形成了创作规模和区域特色,并被学界广泛关注的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北美、欧洲和澳洲几大板块。尽管各大板块的华文文学创作存在若干共性,但由于各区域华人移民的历史、规模、文化背景、生存方式等均不相同,以及迁居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移民政策、族群关系等也各相迥异,导致各区域华人移民的生存状况和文学创作也产生很大差异。而且,大的区域内还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的国情,这些都会对华文文学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在论述各区域华文文学时,既要展示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发展风貌,又要突出区域特色,还要呈现华文文学的某些总体特征,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教程》的编撰者们在研究了众多作家个案、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的基础上,爬梳整理,条分缕析,对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以第二章“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例。东南亚地区有十一个国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华文文学的存在,同时每个国家华文文学的发展状况又有很大不同。为达到“既抓准区域共性,又呈现国别差异”的目标,该章著者首先从华族移民东南亚的历史溯源人手,概述中华文化对南洋各国的影响及其具体方式,以此展示该区域华文文学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兴起的关键作用,随后梳理出华文文学在该区域不同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有了这样的全景式描述之后,面对这些国家近百年中出现的众多作家作品,撰写者充分考虑了不同代际、不同性别、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多方面代表性,对区域内各个国家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根据该区域华文文学的生存和进展历程,概括出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三大支柱(华文学校、华文文艺社团、华文报纸文艺副刊),提炼出该文学类型共有的诗学内涵: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追求和文化母题中的“望乡”情结等。这种“总一分一总”式的叙述结构,不仅做到了点面结合,史论相融,而且蕴含内在的逻辑理路和学术勾连,确实体现了知识传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又如第三章“北美华文文学”,撰写者在梳理美华文学近百年创作历程的基础上,在对不同时期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作出评述之后,既把握其内在的共通性和延续性,概括出“故国回望”、“生存困境”、“异族交往”、“同胞互看”等共同意旨,展现出美华文学独特而丰富的主题意蕴,同时又关注其因时代变迁、作家身份变化而呈现的时代性和变异性,阐明了美华文学的发展后劲和创新活力。第四章“欧洲华文文学”,同样存在一个地域有多个国家的复杂性,华文文学的生存环境各不一样,但作者根据各个国家具体的发展情况,突出那些华文文学蓬勃发展的国家,重点评介一批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作品,并旁及、带动其他成果,使读者对整个欧洲华文文学有全景式的认识。再又如第五章“澳大利亚华文文学”,阐述的诸多论题一如澳华移民的文化构成、澳华创作的象征资源、澳华文学的独特内涵、澳华文学的标志事件,都是关于澳华文文学研究有创见、有深度的最新成果。这一章的撰写者既是这一区域文学活动的参与者、见证者,又是长时期的研究者,他对澳华文学历史发展的论述以及对创作特色的概括和分析,就充满亲历者的真实和深刻。

总之,《海外华文学教程》作为一本涉及新兴学科的基础性教材,既展现了海外华文文学存在、发展的过程,也阐明这一文学领域作为一个学科而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还论述了该学科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和重要理论问题。应该说,很好地实现了饶艽子、杨匡汉两位主编所设定的“中度阅读”的目标,为海外华文文学的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教程》之所以达到较高水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程》拥有一个高水平的作者群体。他们均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是该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参与,不仅带来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也提供了许多前瞻性思考,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程》的学术质量,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程华文区域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挽碧制作教程
区域发展篇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杭州特产
How to Improve the English Learner’s Listening Dr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