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贸易格局迎来均衡发展新契机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009-11-26张茉楠

中国经贸 2009年19期
关键词:贸易区域经济

张茉楠

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刚刚落下帷幕,中国和东盟《投资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框架全面建立。随着《货物贸易协议》(2004)、《服务贸易协议》(2007)、《投资协议》(2009)三个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至此,一个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贸区框架已初露雏形。

经济区域化逆势而上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另一个则是区域双边经贸合作的突飞猛进。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WTO为中心,维持自由贸易体制,全球性自由贸易高速运转: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化的发展,出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化,在维系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着多边,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也就成为驱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

然而,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去全球化、全球贸易及资本流动的萎缩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国家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达到维持本国贸易平衡和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不仅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剧全球贸易摩擦,也使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而上,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进程。事实上,不仅是在外贸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为摆脱外需持续低迷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更大的外需弹性,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始终如一地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向、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的决心。

世界将迎来第三大经济体

按照国际贸易规律而言,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如今,欧盟经济合作已经达到第五个阶段,为最高层次。中国-东盟自贸区正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步骤向前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何成为极富活力的贸易合作方式?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转移与溢出效应、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福利效应等将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使集团内部区位更具竞争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至今的18年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6年建立全面对话框架、1997~2002年走向睦邻互信,2003~今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2008年间,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东盟和中国双边贸易以26.7%的年增长率增长,其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预计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全球三大贸易支柱。

中国-东盟合作潜力巨大,无论是在产业,投资还是货币金融合作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各方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协作层面。按照人均GDP、科技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和贸易模式,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新加坡,文莱,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次是中国和东盟的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中下等收入层次,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次是东盟北部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逐渐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织的分工体系,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间的有力制衡。

投资合作自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速大大加快,同比增长125%,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其海外拓展战略的目的地,与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5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3亿美元: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今明两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自由贸易区规定的降税模式,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降到5.8%;今年1月1日,又进一步降到2.4%。到2010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中,将有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而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一体化的实现和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的障碍将大大减少,必然能吸引大量资本向区内转移。自贸区大规模的FDI和迅速增长的地区内贸易促使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系统性改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合作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货币金融合作具体而言,自贸区内的货币和金融战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推动扩大与东盟十国进行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目前,中国在该地区只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而且规模也不大。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与更多东盟国家签署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努力在近几年内将双边机制扩大为区域多边机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区内货币互换框架。其次,推动人民币在自贸区内部结算规模的扩大。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境外区域之一。2008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311.2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以人民币结算,超过1万亿的规模,对于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富矿”,同时也可以改善该地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再次,推动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汇率协商及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鼓励一些国家实行与人民币挂钩的汇率机制;最后,在《清迈协议》基础上积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建立机构化的区域危机救助机制,培育包括亚洲货币市场基金外汇储备基金在内的区域金融市场,为推动由“10+3”成员国13种货币组成货币联盟和亚洲汇率联动机制做好制度性准备。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然而,中国-东盟合作的战略意图绝不仅仅于此,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自贸区-东亚经济一体化-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依稀可见。目前,以“东南亚共同体”为核心,以东盟10+1合作机制(东盟加中国)为第一外围,以东盟10+3(东盟加中日韩)合作机制为第二外围,以东亚峰会为代表的10+6(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合作机制为第三外围的“同心圆”战略正在构筑。

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全球经济力量的对比。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全球带来痛苦的调整,然而这也恰恰是打破当前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脆弱平衡”的一大契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将使其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大幅提升对区内需求的依存度,这将会深刻改变全球的经济和贸易结构。可以预期的是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长的国家和经济体转移,下一轮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将来自于中国等在内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国家,一个更加均衡,更加富有活力的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

猜你喜欢

贸易区域经济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擦桌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区域发展篇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