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画外”到“画内”

2009-11-26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5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参与性观者

蒋 旎

摘要:数字技术的进程如此迅猛,使得影像的承栽方式日新月异。如今,观者“参与”影像作品已经成为数字影像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装置影像和互动影像都不同程度地让观者“参与”其中。观众的“参与性”直接反映了影像作品的类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创作中。观者“参与性”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并影响着影像的传播效果。

关键字:观者“参与性”观影方式影像装置互动影像视听语言

在影像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代,观众早已经不仅仅是看客。人们习惯于审视影像。评论影像,参与影像创作。数字影像本身就建立在新兴科技的基础上。作品从构思到表现再到呈现方式都体现了科技的强大魅力。

笔者在此提出的影像“参与性”。主要体现在数字影像作品的传达方式和接受方式上。如今的观众不单是站在画外观看,还可以通过动作直接影响和改变影像作品,把自己融入作品,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观影方式进行改写

传统影像和数字影像的差异。表现在现实与虚拟的对立、胶片的物理化学消耗与数字摄影前期的零消耗,更体现在因技术革新而带来的美学和观念的更迭。对于传统影像,人们往往采用顶礼膜拜的心态,因为传统影像总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状态下完成。呈现给观众的是结果。然而数字技术最大的特性是可以将图像作为数据进行编辑和改写。这就使影像长期构建的视觉美学和审美趣味发生了转变。如果说传统影像是人们“观看”的艺术,那么数字影像更是能让观众“参与”的艺术。人们对影像不再是触不可及。而是变得近在咫尺。

影像装置令影像更加立体。对比传统艺术,装置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颠覆。“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人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影像装置作为一种重要的装置艺术。其展示内容主要为影像,通过将观众置身于一个三度空间的“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艺术家根据自己作品的表达主题并结合展览地点的空间特色进行设计,观众介入和参与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呈现的影像已经不单单是影像本身,而是人们的感官感受和生活经验的延伸。

2004年艺术家乌尔善创作了数字影像装置作品《新大陆》,将多媒体、影像记录、装置合为一体的感性风暴。世界7个大陆被硬性拼在一处,作为幻觉中的“新大陆”。乌尔善将展厅转化为摄影棚,他推动摄影机在轨道上记录着正在发生的一切,向在场观众打开影像生产的黑匣子。生产与展示同在,拍摄现场、展览现场叠加。共同构成一个日常戏剧的围观现场。把表演臆想现实化。

互动影像实现了观众和作品的互融。正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影像技术使艺术表现更加自如和丰富。更使得观众的“参与性”也越来越强。

互动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产物。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逼真模仿某种人际交流的特性,或者通过手控的互动模拟装置实现对影像的操纵和互动,作品将随之产生相应的声音和反应。互动影像在表达形式上离不开影像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而观者更成为促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关键,观者的动作、行为、声音甚至影像都可能是影像作品的一部分。

2004年艺术家胡介鸣创作了互动影像装置《向上向上》。在上海美术馆大楼东侧,从墙角到楼顶搭着一排用电视机摞成的天梯,25台电视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由下向上的狭长画面。观众可以通过声音影响电视柱中人物的影像活动。同时美术馆钟楼的大钟将以超常的速度飞转。这部作品不但隐喻着上海城市日益向上、向前的雄心。也象征着中国当代艺术向上、向前的趋势。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影像作品把捕捉器对准了观者。观者由“画外”走进了“画内”,分不清是观众还是主角,直接参与了影像作品的实现。

2004年荷兰Blendid团队设计创作了名为“Touch me”(接触我)的互动装置,在互动中。参与者将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其他物体与磨砂玻璃表面接触。互动的结果好像是人像被“复印”了下来。图像会作为玻璃板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在没有其他互动的情况下展出一段时间。供大家参观。参与者从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而他们所创造的影像将被永久保留下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作品将是无限和不可重复的。

利用互动技术实现观众的“参与性”,它不仅体现在影像创作上,更被用于展现方式的创新上。观者通过动作来触及感应器。在电脑控制下液晶显示器上就会播放下一个画面,整个过程好像观者在翻阅一本普通图书。而它从介质到内容都是电子影像的。形成一个虚拟的互动阅读过程。

影像“参与性”带来了全新的视听语言

影像走进展览馆。相较于电影和电视,影像不再局限于影院、电视机等放映条件,数字影像作品走进了展览馆和户外,因为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而是重在对全栖感官的冲击。如今影像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数字技术正引领着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了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对于展现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观众在观看影像时的心态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从对影像情节的关注转面对影像叙述方式的关注。

作者和观者的交流更直接。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架上绘画和电影等。从艺术家的创作到观者接受信息,都是单一的、无可逆的,而数字技术令观者真正参与影像。在心智体验的过程中更产生出相互碰撞的火花。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家们都将自己对人类的终极思考反映在作品中。如何才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让观众走进作品中。融入和体味作品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观众通过人机交互拥有了选择影像呈现状态的权利,更在参与影像中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流程。有助于正确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意图。而创作者也在观众“参与”过程所产生的反应中接收到观众对作品的看法和美学思考。

许多数字影像作品都是带有不确定性和不可复制性的,因为每个观者都有各自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作者在创作时可能并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轨迹是否完荧,因此这类作品本身就带有了随机和无限性,更增添了作品的趣味和意义。

其实对于参与其中的观者来说。当自己由观众变成作品的一部分,实现了从画外走到画内的过程,更是数字技术不断前进的过程。观者不再是旁观者。作者也不再是作品的“缔造者”。作者和观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但是两者却同样在享受着作品带来的乐趣和思考。

可以说,观者“参与性”的增强是数字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不仅体现了影像对于艺术形式的影响正不断深入。更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的到来。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参与性观者
岩画保护,数字影像数据库来帮忙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端午节观龙舟赛
论可参与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性
光影行者
论报纸新闻的参与性报道方式
心中的景致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