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对策

2009-11-24杨桂孙

师道·教研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全班文言文活动

杨桂孙

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成效不太理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教师那儿。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不作区分,将每篇课文都作古汉语的细致分析,不分轻重、无论巨细都逐字逐句死抠,视串讲为文言文教学的唯一法宝,把文章按句子肢解成了无数的碎块,这就不免教得支离破碎,很难给学生整体的感受。这种方法,讲多于练,教师独霸了课堂,把学生的头脑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不能动手、动口、动脑,堵塞了他们的智慧之窗。结果,常常是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要么听得昏昏欲睡,要么赶抄赶写,忙而无功,“开卷了解,掩卷茫然”,效果差矣。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这种低效的现状呢?

一、转变观念,精心设计

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同时,教学中要不断变换课堂教学形式,着力于有趣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文言文多以故事性为主,人物角色分明,应寄学于活动,寓教于娱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下列四种活动可循序渐进地展开。

1. 读的活动。形式上有个体自读、小组竞读、全班齐读。①个体自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读出虚词的顿挫和文言舒缓的语气,能营造出古朴的氛围。②小组竞读,要求读得齐,读得响,读出滋味。③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氛围,读出语文的况味,在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译的活动。形式上有个体自译,同桌对译。①自译要求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将有疑难的词句在文中划出或标识。②互译要求将自己的译文付诸交流,并把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或全班交流,以便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

3. 演的活动。①分组创设。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组,群策群力,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再造的地方,增补情节,以培养学生们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充分放手,全面开放,及时纠正以翻译替代复述的错误做法即可。②全班创意演示。从自荐中选出一两个组的相关学生,上台分角色、创造性地复述,通过对照转换,加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情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形成创造光荣、人人创造的良好学习氛围。

4. 评的活动。自由评说活动,可围绕故事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谈读后感,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当然,不是绝对地每课必动,千篇一律,而是因课而动,因生而动,动中学是学生最喜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二、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三、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以《童趣》为例,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想象中的化蚊为鹤,现实中的两虫相斗,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极易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他们与之类似的童年生活都会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作为情感投入、个性理解的切入点,才能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全班文言文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原因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全班都“疯”了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