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9-11-17翟伟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静默

翟伟琴

[摘 要]:静默,并非指传统课堂中因教师的教学指令脱离实际,而使学生无从应对,课堂氛围处于尴尬的“冷场”;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

[关键词]:多语症 静默 核心对话 个性思考

给学生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总担心有些情节学生会看不懂:犹太人将金子包在面包里吞下去,不是为了藏匿而是为了自杀;体检时,妇女将手指刺破将鲜血涂在脸上唇上,是为了让自己脸色好看些,不被挑选出来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所以,学生看影片时,我简单讲解。学生抱怨起来,直言不讳地说:老师你太破坏气氛了,保持安静吧,让我们好好看影片,我们能看懂。

我的心猛然一惊,斯皮尔伯格真是一位伟大的导演——绝对不低估观众的智慧,他相信观众能够领会他影片中的空白,并从中得到一种探究的“满足感”。相比之下,我的滔滔不绝正是不信任我的学生的表现,也许,有时候还夹杂着自我炫耀的成分,是课堂教学“多语症”的表现。

也许,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更高境界,应该是“治愈”自己的课堂教学“多语症”之后的静默。

静默,并非指传统课堂中因教师的教学指令脱离实际,而使学生无从应对,课堂氛围处于尴尬的“冷场”;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

一、“静默”有利于“核心对话”的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最核心的对话关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显然,这种核心对话产生的感悟效能比通过教师的讲解、媒体的演绎听懂或看懂的感悟要真实、有效得多。

一次阅读课上,我让一位很内向的男生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他读得很慢很慢,声音很轻很轻,几乎听不见:“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不长的文章,他读了很久很久,到后来,教室里静得似乎要崩裂开来,很多女生的眼眶都红了,我也喉咙干涩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我没有想到,他会读得这样感人至深。后来才知道,该男生几年前失去了父亲,现在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于文本,他有着个人的体验。没有讲解,没有音乐,没有画面,在静默中,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获得了情感的成长。

慷慨设置“静默”,让课堂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这样的“静默”,可以为其它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铺垫,为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土壤。

二、“静默”有利于个性思维的深刻

曾经听过的一节课,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结果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大大小小共提问了50多次。由于问题多,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自然是疾风骤雨式的快速提问法。因为提问速度很快,思考时间很短,很多问题只有极小部分反应较快的学生能回答。这节课,一个比较活跃的学生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达7次之多。

课堂上表面是活跃了,教师也陶醉其中。但教学效果如何呢?显而易见,这堂课是失败的。被提问的学生没有一个缓冲、思考的“静默”,学生没有时间激发思维和整理自己的思路,造成心理紧张与心理失控,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换言之,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设置“静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深入思考,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准备。这样的“静默”,不但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

“静能生慧”,在“静默”中方能追求“个性化”的思考。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引导他们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中放飞智慧,激活思维,彰显特长,构建个体成功成长模块。“静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张中行先生回忆他的老师俞平伯先生讲解李清照词时,朗读完“人比黄花瘦”一句,没有再说话,十分钟后,就下课了,这个教学情节,学生永远也忘不了。

在提问学生时,你会静默等待多久?根据罗卫(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一般只有一秒钟。罗卫的研究还揭示出,当教师学会把等待从3秒延长到5秒时,就会发生下面的事情:(1)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也延长了;(2)回答失败减少了;(3)来自学生的问题增加了;(4)学生主动回答的人数增加了;(5)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6)推测性的思考增多了。

一位老教师在提问时,一位被提到的学生沉默了近半分钟。老教师没有随便请他坐下,而是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着。此时,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种“别有爱意信任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境界。

三、“静默”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

“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着眼点、着力点都应在语言文字上。无论教学怎么改革,学习方式如何变革,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过分追求热闹的语文课堂,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超越文本”“整合课程资源”等新课程理念,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多媒体课件大行其道。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形式多多,却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咏涵,听、说、读、写诸项活动未能扎实进行,尤其是写,更是难有一席之地。语文学科在这样的课堂再次迷失自身,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进行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时,笔者没有采取常规的教学手段——介绍作者、听配乐朗读、理解赏析。而是给学生半节课时间,让他们阅读资料——《乱世中的美神》(梁衡)《致南唐后主李煜》等,品读诗歌,发挥想象,用文字描述词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景。教室里静默无声,但是学生都兴奋而忙碌,教师也充满期待,不时浏览学生的创作成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或给予评价。这是一种无声的美好境界!

教学是创造性劳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就需要课堂给缤纷的个性搭建多彩的舞台,要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保留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

教师要彻底“治愈”自己的课堂教学“多语症”,达到惜言如金的高度,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种极高的教育艺术境界,是集多种素养于一身的结果。让我们不断地自我感悟和反复实践,记住:“静默”——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猜你喜欢

静默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世界不静默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预备,出发!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一羽轻装
爱在发生时
鹿柴
茶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