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资在中国不能走旁门左道

2009-11-17

环球时报 2009-11-17
关键词:商业道德潜规则跨国公司

马红漫

近期,饮料行业的两大跨国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在中国同陷“贿赂门”。据报道,作为可口可乐公司亚洲最大瓶装厂,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数名广告负责人近期因涉嫌收受广告公司千万元“回扣”而被警方调查。百事可乐则被曝光贿赂佛山市商场及超市等单位,并向对方支付数十万元进场费、陈列费,由此获得数百万元的销售额。

事实上,两家公司涉嫌贿赂行为已非跨国公司之“先河”。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已成为业务发展的必然。本以为大批跨国公司的入驻有益于净化国内市场交易环境,但事态的演绎却让人大跌眼镜,它们竟然争相扮演起商业贿赂的“急先锋”。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起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究其根源,行政性垄断资源过多,法律监管不到位等现状,在客观上倒逼跨国公司“入乡随俗”地以非公平方式抢占市场。显然,在经济利益与商业道德之间,逐利的跨国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陷入“贿赂门”似乎有些“冤”,因为涉嫌人员的行为只是属于所谓的“潜规则”而已。他们认为,如果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的广告投放负责人不拿回扣,将被视为另类,还有可能因其破坏“行业游戏规则”而被同行指责。而百事可乐向渠道商支付进场费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不如此就难以融入中国的主流销售渠道。

精通于国内贿赂“潜规则”固然能够为短期绩效增色,但是维系外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青生命的精髓恰恰在于“诚信经营”。曾让业界仰视的跨国公司也依附于所谓“游戏规则”,实属商业道德彻底沦丧的标志。在此背后,本应成为市场最终决定力量的需求,也就是消费者的诉求,被任意丢弃不顾,导致市场交易基本规则的失序。

按照经济学理论,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供求双方的博弈决定了最终价格和成交量。如今,如商业贿赂等“潜规则”打破了这一规律,供给方不再重视消费者,而热衷于向强势第三方输送利益,以期博取超额回报。这种游离于产品、服务品质之外的非公平博弈,必将让相关企业逐渐失去长久发展的根基,最终被市场所摒弃。

当然,我们在为跨国公司国内劣迹叹惜的同时,也应当认真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跨国公司的“变脸”与国内市场环境不无关系。一方面,手握重权的一些行政部门掌控了部分行业的“准入权”,向这些“门神”输送利益渐次成为了一种常态,也滋生了商业贿赂的土壤。由此延展开来,当市场中某一方处于强势之时,向关键人物行贿也渐次被业界视为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或许正是申美广告负责人坦然收取“回扣”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国内的监管环境弱化在客观上怂恿了这一商业违规行为的肆意膨胀。目前,我国缺少类似于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专门法律,而且现行的一些惩戒手段也难以达到惩戒目的。在这一方面,日本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曾几何时,商业贿赂同样在日本盛行,并在1976年2月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以重金行贿并获得全日本航空公司巨额交易合同事件中演绎至顶峰。当时的日本首相以此为契机,对该案件进行彻查,并着手推进了一系列法律革新,日本商业交易秩序明显好转。可见,在我国市场秩序的净化过程中,相应的法律体制构建不可或缺。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贿赂门”事件再次向我们警示,国内亟待营造鼓励公平竞争的商业氛围。同时外企尤其是跨国公司当回归本来面目,只有唯消费者利益至上才能够真正无愧于企业荣誉,而走旁门左道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得不偿失。▲(作者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评论员。)

猜你喜欢

商业道德潜规则跨国公司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论微商中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晋商的商业道德及其对现代企业诚信建设的启示
道德村协会公布2016年全球最具商业道德企业奖
商务部鼓励服务外包业
潜规则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
潜规则之脏
2009跨国公司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