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报道别缺失了人文关怀

2009-11-17田明星

活力 2009年13期
关键词:画面采访人文关怀

田明星

[摘 要]灾难报道因其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而备受关注,报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情绪、事件的解决,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灾难报道时不应该只为报道而报道,要给报道以灵魂,应该将人文关怀贯彻到灾难报道的各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人文关怀;报道角度;画面;采访;减少伤害

“ 人文关怀” 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时髦的词。何为人文关怀?它的外延可能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等若干个层面, 但其核心内涵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通俗些说, 就是良心、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灾难报道往往是现代新闻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对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表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

我们看到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报道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报道,新闻机构给予的充分报道已经基本及时地反映出灾难事件的全貌。如果说把灾难及时放映出来是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共同进步,那么,怎么去反映?度在哪里?的确是我们该高度关心的问题。

一、当前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作为媒体,当然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但有一点是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媒体负责人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和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这也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其表现、危害的严重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1.报道角度选取不当。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选题上要更多地从人出发,考虑这则新闻是否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是否能从中映射出人性美的光华或揭露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还要更多地注重这条新闻播出后对人的影响。有这样一则关于儿童落水遇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本来是在朝着安抚悲情的方向发展,但是有一家电视台却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儿童的同学。该同学当时在场,未及时呼救而是跑回家向大人报告,从而丢掉了宝贵的救人时间。话外音告诉观众,这个小孩在学校就不够聪明,“如果……那么……”不知节目编导是否想过,如果报道使人产生联想,将落水儿童身亡的责任哪怕压一点点在这位同学身上,幼小的心灵能否承受得了一辈子的负疚。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透过记者的报道,观众能够感受到镜头、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以及作者的才华,更能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甚至道德水平。如果受众看到的是作者对他人的悲伤痛苦毫无同情的内心世界;感觉到的是记者对报道对象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2.画面内容毫无限制。记者固然要努力去拍摄到现场的画面,采访到现场的人,描述好现场的情景。但是,在努力做到这一切的时候,要懂得尊重和保护被采访对象,尽量使采访对象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建立信心,而不是不顾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去撕裂他们心灵的伤口。

汶川地震后,某报纸上刊登一幅让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几个学生模样的逝者在残垣下压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模样清晰可辨,而另外几个孩子的身体不同部位被坍塌的水泥块覆盖着,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最让人惊心的那些混在一起的手脚,分不清是谁的手,也辨不出是谁的脚。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看到了照片,心底会是怎样撕心裂肺的哀恸?面对这样充满死亡气息的照片,即使是陌生人心底也会充满对地震灾害的恐惧感。媒体这样不加选择地“直击”灾情,看似是对灾情的真实展示,但并非所有的真实记录都适合在媒体上展现出来。如果不加限制,势必造成视觉上的“灾难”。

3.交流对话无视受害者的感受。在电视上我们看到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时常有这样的镜头——记者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这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他人的感受,揭开灾难相关者的伤疤的行为,完全忽视了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

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痛失父母女儿等10名亲人,却一直坚守在救灾岗位上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曾被多家电视机构采访。在被某门户网站请到嘉宾访谈间接受采访时,她坦言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因为难受而晕倒,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上午,她还晕倒了一次。能够想象,女民警瞬间失去了10位亲人,她承受的压力该有多大?而此时,真的有必要“第一时间”邀请她在悲痛时刻出席相关活动吗?真的有必要“第一时间”对她进行专访吗?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在这次灾难面前,国内媒体迅速反应、充分报道,竭尽全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与此同时,媒体也要思考,灾难报道能否多一些人文关怀?能否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不给受灾者伤口上撒盐?

无论是文字记者的采访,还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与新闻人物、嘉宾等的对话,都应是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如果不顾灾难亲历者的感受刨根问底以获得独家新闻,或通过肆无忌惮地抓拍残酷血腥的场景以达到煽情效果,这样的情绪化报道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终将人文关怀变为一句空谈。

二、解决缺乏人文关怀现象的几点建议

1.在图片、电视画面处理上注重人文关怀。在处理图片时应当十分审慎。不能为了追求感官刺激、寻求图片的轰动效应就将道德上缺乏同情心的图片见诸报端。广东兴宁煤矿“八七”特大透水事故发生后,《广州日报》的记者拍摄到了多张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第一具出井的矿工尸体,因长时间浸泡已经腐烂变形;千里迢迢赴兴宁奔丧的矿工家属,他们绝望的眼神透露出不可名状的悲伤。这些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人过目不忘,但给人更多的是生理上的不适。报社决定不采用这些照片,而将报道力度放在寻找事故原因,全力实施营救,妥善处理后事等方面。这样的处理显示了对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命运的同情,对理念的确认和坚守。这种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意识让人们从悲情中看到希望,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画面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表现符号。画面编辑的人文关怀看起来只是几个镜头的遮蔽,但这其中却暗含了记者、摄像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不滥用自己的采访权,充分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进而在电视画面上表现出来,这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新闻样式的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事实上即使西方媒体的记者在描写灾难现场的时候,也十分注意以人文关怀而不是追求刺激的角度报道新闻。在九一一 事件的报道中,各国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逃生者、焦虑的家人和勇敢的救生人员,而对死难者的惨状基本没有涉及。这就是媒体的保留,这种保留并不是媒体的新闻管理制度使然,而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2.守“减少伤害”原则。新闻中有一个“最小伤害原则”,在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SPJ)颁布的守则中,这个“最小伤害原则”中有以下几条内容,值得我国的新闻从业者参考:

(1)同情可能因为报道而受到伤害的人;

(2)谨慎地处理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新闻;

(3)谨慎地使用陷于悲痛和失去理智的人的照片和采访;

(4)只在公众利益迫切需要时才侵入他人的私生活;

(5)品位高尚,不迎合无休止的好奇心。

3.关注灾难中的人。除了报道灾难本身之外,记者还充当哀悼遇难者、抚慰遇难者亲人的角色。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后展开的全国性救灾活动中,多数记者表现出顽强的职业精神,创造了近年来最好的传播效果。中新社记者放弃采访加入救援行列;在央视直播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中,主持人赵普不但凭借专业的播报态度赢得观众称道,更因为直播时的泪水深得人心;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爱的奉献》等等,尤其是四川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中显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当被采访者感到疲惫时,记者马上收回话筒,向观众解释:他太累了,让他休息吧;对于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采访,通常由记者出面叙述他们有哪些亲人不幸遇难,不强求他们再揭心灵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被采访对象的伤害。

这些报道使我们在看到灾难带给人们悲伤的同时,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危难中人间的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美好情怀,体现了人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从而使人们在灾难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增强了信心。可见,媒体高扬人性真善美的旗帜,对于理顺灾民的情绪和情感,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认同感,以及稳定人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发明,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活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因此,传媒要尊重每一个人,缺失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难以体现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正常心态,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新闻报道的社会职能也无从体现。记者只有具备了人文关怀精神,才可能获得受众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可和信赖,传媒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傅岩.小议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视听界,2008,(5).

[2]赵敏安.论独家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意识[J].理论学习,2006,(6).

[3]江燕.新闻报道需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7).□(编辑/永安)

猜你喜欢

画面采访人文关怀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