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

2009-11-17滕晓梅

活力 2009年13期
关键词:乐坛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滕晓梅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可谓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它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地域文化,同时也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个性。在不断的交流、交融、发展中,中国民族音乐既得到了地域性的张扬,也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形成虽风格迥异却又涵盖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音乐形态。

但是不可否认,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变化,中国民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阶段,民族音乐随同传统文化一道遭到否定和批判,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因此戛然而止。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民族音乐也恢复了它应有的历史。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的流行音乐相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实在是很短暂的,目前有共识的结论是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黎锦晖被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不久开始探索流行音乐。《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由此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可以说,流行音乐在中国“十月怀胎”时,即有着先天的不足。它没有历史传承的根基,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当然也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中国民族音乐仍然是主流音乐的社会现实中,流行音乐则显得非常的单薄。它没有群体性的共鸣,更谈不上市场化效应。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中国乐坛百家齐喑,唯有语录歌几乎成了当时音乐的全部。长期的思想桎梏使得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原动力,音乐与政治的联姻更使得许多好的音乐成为一种奢侈品。

80年代,首先在内地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邓丽君、张帝、刘文正、侯德健等一批港台歌星。他们的演唱风格与传统音乐反差极大,其在听众中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不言而喻。在国人长期干涸的心田中,邓丽君柔婉迷离的“靡靡之音”则无异于一股汩汩流淌的清泉;而被誉为“机智歌王”张帝的搞笑歌也别具风格,它诙谐幽默,一扫长期以来内地音乐政治化所形成的僵化之风。

当时的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完全处于一种历史性的“真空”状态,而当本世纪的世界音乐文化与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国人完全处于一种既一无所知,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探索,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摆脱了纯粹的模仿,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定位和风格。于是便有了朱逢博、李谷一、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苏小明等第一代内地流行歌星的出现。继之又有韦唯、刘欢、毛阿敏、田震、那英等,他们各具风格,特色鲜明,给中国乐坛带来了一股流行风。

流行风很快便形成呼啸之势,随之也开始有了另类的声音,如:摇滚乐、说唱等。自摇滚乐元老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摇滚之风后,唐朝乐队、轮回乐队、黑豹乐队、零点乐队等摇滚乐队争先恐后,竞相登台。林林总总的各种形态的流行音乐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以实现个性特征为目的的,虽然他们的创造力也或多或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但音乐的本质精神却已失去。这种音乐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悲观情绪、浮躁心理、求异心理的体现。最近“超女”的极大人气和“粉丝”们的狂热,恰恰背离了音乐本身。它所体现的仅仅是一种“造星”手段和成功的电视营销,而绝非音乐。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流行音乐在强调娱乐功能的同时,对表现当代生活和社会心态、反映人民的心声方面有所忽视,在强调专业化的“包装”、“制作”的同时,对于流行音乐的民间根基的重视和开掘上更是普遍滞后。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运行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完善,急功近利的心态依然表现得较为突出。

三、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依存现象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认定。但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则是很清楚的,即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包括新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它们各自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呈现出风格完全迥异的演唱形式。而随着音乐市场的拓展和完善,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情感需求的理性化,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又不可避免的走到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其实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如《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民间小调风格依稀可闻,却又不失流行元素。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迅速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高天上流云》、《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如果这些还都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同时又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的尝试已越来越多元化和特色化,代表性的例子有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冯小泉、曾格格夫妇对流行民乐的演奏、演唱;“彝人制造”、“阿里郎”演唱组合迅速串红等,还有近日乐坛普遍引起人们关注的众多明星翻唱老民歌,并且以此成为一种时髦。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一点,即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的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随着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依存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显现。

正是这种互为依存,让民族音乐彰显出活力。适当改变原创风格,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使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传统民歌,同时也使得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有了一种新的延续。□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乐坛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香港“乐坛小野猫”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