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与教育层次的耦合

2009-11-04李阳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公平农村教育

李阳春

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成长。影响社会层次的因素可归结为先赋性因素(籍贯、家庭、教育、种族、体质、容貌、制度等)和自致性因素(技能、知识、学历、经验等)。现代社会成员的地位提升主要依靠自致性因素,高等教育已成为个人获取优质自致性因素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如何扩大教育机会,减少教育层次,使教育公平与教育层次耦合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育公平对教育层次的影响

对于教育层次的社会功能,很多学者都有研究。索罗金提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从而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人们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年限越长,在成人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分层主要依据于职业,而职业的获得与收入高低、财富多少、声望如何密切相关。美国学者布劳与邓肯认为对个人的职业地位影响最大的是本人所受的教育,日本学者麻先减认为:“英才地位(社会上层)与高学历之间的关系密切”。文凭和学历既然成为获得不同职业的依据。成为影响收入及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那么,高等教育就必然会成为社会筛选的主要工具和向上层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1教育公平有助于中间层次的形成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主要取向是培养社会“精英”,培养的群体始终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中间阶层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精英教育”的政策取向已从本科生教育转移到研究生教育层面上,“身份本位”已被“能力本位”所取代。高等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社会精英,而把培养的范围扩大到依赖于管理、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社会中间阶层,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革命。

2教育的不公平强化了层次鸿沟

教育公平的目的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目前的实际状态是: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均。这里面有历史因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因索;有国家“精英教育”、“重点学校”价值取向的政策因素,也有招生、收费规则性等因素造成的。进而影响了我国教育的整体公平,强化了层次鸿沟。

(1)从高校招考的公平层面来看

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它没有考虑基础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距。首先,高考试卷内容的城市化、区域化取向较重,显然使农村和落后区域的学生处于劣势。其次,我国高考录取的“志愿次第”原则,更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农村和落后区域考生信息资源的匮乏,往往使得他们“一报定终身”。再次,“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则产生了“地区性分数壁垒”的不公平现象。最后,高额的学费使来自社会低层的考生及家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表示,维系中国高教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是4000亿,而国家实际投入是800亿,高校向银行贷款超过1000亿,差额部分则靠高校收学费填充。这样,学生承担了55%,而国家投入只有20%。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猛涨约20倍,而同期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大学本科四年学费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2005年5月,日本被评为学费开支最昂贵的国家,但从人均GDP、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的大学学费支出是世界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而这还没有考虑进大学后的生活费用。这些因素都使得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被拒于大学校门之外,因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及社会层次。

(2)从高校内部的公平层面来看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国家采取了向重点高校倾斜的政策。重点高校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它们所得到的经费要大大高于一般院校。尤其是高校在扩招之后,随着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伤害最深的必然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再次扩大了由入学时即有的不公平状况。

(3)从就业待遇的公平层面来看

不同高校(重点与非重点、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公办与民办)和不同学历教育(统招、自考、成教)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待遇不同,这与我国实行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别政策不无关系。我们不应该指责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质量差异,因为它满足了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当教育只能改变一定阶层以上的人的命运时,对处于社会弱势的那个群体而言,出生就成了一种先定的命运,而一旦一切都逃不脱与生俱来的命运,那么努力就变得毫无意义。”¨当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在强化社会不公平时,必将毁灭社会底层家庭通过教育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必将使中国农民这个人口中的主体向新“读书无用论”回归,必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教育环境公平对教育层次的影响

由于教育环境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密切相关.因而教育环境的优劣会影响育的公平。

1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区域和城乡差距拉大

(1)区域环境差异使教育差距拉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88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的比例是2.2:1,1997年这一比例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东、中、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东、中、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说明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2005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东、中、西部的比例为99.87%:98.7%:90%,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2)城乡环境差别致使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2002年,全国城镇人口占39.1%,农村人口占60.9%,农村的普通中学生只占49.6%,城市中学生数量首次超过农村。2001年,全国初中进入高中的升学率仅为52.9%,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

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1.1%和0.323%;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8%和13.2%;大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2%和11.1%;本科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02%和5.63%;城市的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3)高中教育差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瓶颈研究表明,1998年至2002年,我国高中到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增加了37.4个百分

点;而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从50.7%上升到58.3%,仅仅增加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和县镇的普通中学数量分别增长了0.6和6.4个百分点,而农村普通中学的数量却在逐年减少,降低了7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

(4)贫富差距悬殊导致教育差距拉大

据李强的研究,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全部收入的51.4%,次高的1/5人口占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占有4.06%,商收入阶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阶层的12.7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9年的0.31提高到2005年的0.483,已经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

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辍学的第一原因。即便上大学,贫寒家庭的学生多选择军校、师范、农林及一些冷门专业。就城市的重点中学来看,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干部家庭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其他阶层。

2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的,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以解决。

(1)制度性原因

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如果要相对缩小历史形成的差距和教育不公平,只有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实现,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增进社会公平。①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公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计划经济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平衡。市场经济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希望迅速改变工业、科技落后局面。因此,教育的实际重心偏向城市,偏向高等教育,至使西部许多省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重点大学。②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况且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中心城市或城镇,而忽略了广大农村和城镇贫困生。③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加剧了教育不公。“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只优先满足“城市人”的利益,无视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对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

(2)规则性原因

教育规则的不公加剧了教育层次、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只有教育环境的公平,教育制度的公平,教育规则的公平,才有可能导致教育机会的公平,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层次的耦合。①“统考统招”变为分省区划线或分省区统考与筛选“拔尖人才”计划等潜规则,导致教育重心的偏差。②“大三统”(即教材、大纲、标准)现象和教育产业化趋势的潜规则,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③“城市化”和“重点学校制”的潜规则,人为地强化了教育的不公现象。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层次耦合关系的探讨,我们知道要想使社会分层体系趋于公平。就要在城乡二元结构渐变、教育资源短缺、阶层经济和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子女教育影响还不能彻底根除的前提下,对教育内部规则(招生考试、收费、资源配置、助学贷款)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毕竟是一项长期且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要有相当的物质和精神储备,要有扎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关性基础。教育的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和谐的社会制度作支撑,据此,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猜你喜欢

公平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怎样才公平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笨柴兄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公平比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