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奖凭啥给了奥巴马?

2009-11-04邵乐韵

新民周刊 2009年40期
关键词: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奥巴马

邵乐韵

和平奖委员会交给奥巴马的将是一块奖牌,奥巴马接过的却会是一副重担。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之后,就连获奖者本人也感到“吃惊”和“惶恐”,甚至还“有点惭愧”。

上任不足9个月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有宏大的抱负和计划,但目前为止仍在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伊朗核武、朝核等历史遗留问题中纠结,不见实质收获,承诺尚大过成绩——和平奖凭啥就给他?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解释说:“我知道有些人说还不成熟,但奥巴马目前所做的事情我们有目共睹,我想说,也许等到三年之后再来对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做出我们应有的反应,可能就太晚了。我们现在正好有机会做出我们的反应。”

原来诺奖不光是表彰具体成就,还有提前鼓励的作用。却也有人不买账:这就好比给声称要拍好电影的导演颁奥斯卡,给想写好书的作者颁普利策嘛!又或者,这是欧洲给奥巴马下的套,先把他架上去再说,等到“三年后”,奥巴马能不能下得来台?

出人意料的表彰

1895年,诺贝尔奖创办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和平奖应该颁发给“为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和消除或减少军备,以及组成和传播和平的会议而做出最多或最佳工作的人”。诺贝尔希望,其他奖项都由瑞典的机构来做决定,而和平奖评选则交给挪威国会的一个五人委员会(诺贝尔逝世时,挪威从属于瑞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对“和平”的定义作了扩展,将消除贫困、疾病和缓解气候变化等努力也纳入考虑范畴。最近几年,委员会偶尔会把和平奖颁给在环境保护和对抗全球变暖等非传统领域的突出贡献者,而不是直接推动世界和平的人,反对之声由此而起。所以,今年委员会面临着“要求回归传统和平定义的相当大的压力”。

今年,一共有205个团体和个人在截止日期前被提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和往年一样,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对名单一直守口如瓶。每年的提名,都会被密封保存半个世纪。外界提前知道的一些候选人的名字,部分也是提名的人自己公布的。于是,答案揭晓前,旁观者的热情积压成潮,有奖竞猜成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娱乐。

爱尔兰最大博彩公司Paddy Power根据已知提名者名单,列出了一份赔率单,认为其中最有希望的是阿富汗独立人权委员会主席西玛·萨玛尔(Sima Samar),设赔率为4.5:1;其次是哥伦比亚议员兼哥伦比亚和平组织领导人彼达·科尔多瓦(Piedad Córdoba),赔率为5:1。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赔率是一样的,14:1,处于中下游位置。

之前,诺贝尔的观察家曾说,奥巴马可以是个有力的候选人,他在9月份主持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安理会大会,史上首次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大会,并通过了美国提出的“无核武世界”决议案,但是——这些都是发生在2009年提名截止日期之后的。

奥斯陆挪威国际事务所所长詹·艾基兰(Jan Egeland)说,“从许多方面考虑,明年我们已经有了有力的候选人,即奥巴马和其他支持联合国决议的世界领导人,但今年为时已晚。”事实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截止日期是每年2月1日,而奥巴马是在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的。

谁又能想到,偏偏就是奥巴马成了本届评选的黑马。从哥本哈根申奥会上空手而归的奥巴马,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收获显然没有准备,在消息公布后7个小时,才在白宫发表了获奖感言:“我非常意外也很谦逊地荣获这一殊荣。这样一个奖项不仅仅是对于我个人所做的一些工作的成就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其他各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他们的意志。这样一个奖项不仅激励了我进一步的努力,也给全世界带来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信号。”

委员会在想什么?

和平奖一公布,无数观察家迷惑了:委员会在想什么?颁奖词列举了几大理由,却始终难以服众。外界舆论让这个奖项变得更像是个烫手山芋,有网民说,即便作为一名奥巴马的支持者,也怀疑这个决定的合理性,“诺贝尔要用头撞棺材了”。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罕见地处于争议漩涡中。挪威主要反对党、进步党主席西芙·延森称,鉴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同时还担任欧洲委员会秘书长职务,有损诺贝尔委员会的独立性,他应当辞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职务。

公众最想知道的还是,这个结果到底怎么得出的?

每年的诺贝尔评选都很引人关注,但其中的评选过程一直很神秘。网站是诺奖评选机构对外公布信息的唯一渠道,大致上就是解释提名和评选路程,其他细节一律缄口。

和平奖五人委员会中,除了主席亚格兰,其他四名成员都是女性,年龄在58-68岁之间。虽然网站上提到在决定过程中,委员会也会参考常年顾问们的意见(常年顾问由“挪威大学特定领域的资深教授”和“挪威或外国专家”担任),但具体评选标准是什么,外人还是难以得知。

其他领域的诺奖评选标准也各不相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瓦洛德为六位不同领域的法国诺奖得主撰写过一本书,他发现,“科学领域的评判标准是客观明晰的,经济学奖评选主要还是硬性标准,有时考虑到社会因素,也会掺有一点主观性。文学奖属于艺术创作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和平奖,那评选的创造潜力就更大了。比如这次奥巴马的获奖。”

瓦洛德说,差不多所有的诺贝尔奖项评定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异议,只不过这次对奥巴马得奖的争议性达到了新高度,因为委员会似乎忽略了诺贝尔创立此奖的初衷:要么此人已经投身和平事业并取得成就,要么他已决意终身为推动和平而努力。“奥巴马还没有足够时间在和平事业上做很多事情,更别说取得成就了。”

法国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员夏洛特·雷普利认为,颁奖给奥巴马完全就是政治行为。不久之前,一项调查表明,美国的国际形象在这半年里有了显著提升,国内顽症却依然没有解决。雷普利觉得,委员会颁这个奖给奥巴马,是想对他领导美国的政策表示支持,正如亚格兰所说的,“希望此奖能坚定奥巴马的信念。”

瓦洛德则被两种猜想搞得头晕。一种可能是委员会想借助奥巴马这个大众明星来进一步增强诺贝尔奖的效应;另一种可能是,委员会希望通过挑选最有能力的人出来,促进未来和平事业的发展。“以往,和平奖都颁给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现在,也许委员会觉得鼓励拥有强大权力的政治家,是推进和平的最实际方法。”

奥巴马会带来“和平”吗?

有一点要承认,奥巴马在推动和平上确实是做了努力的。

他愿意同之前被定义为所谓“邪恶轴心”的国家进行对话,“只要你松开拳头,美国就会伸出双手”。他兑现在竞选时的承诺,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做出让步,在伊朗不放弃铀浓缩的情况下与其进行“严肃和有实质意义的对话”。10月1日伊朗核问题国际会议期间,美伊举行了两国近40年来最高级别的直接对话,奥巴马称之为“建设性的开端”。

今年8月,美军开始实际行动,逐步从伊拉克撤军,被美国媒体称为现代军事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力与设备转移。按照奥巴马的计划,明年8月31日后,美军将只在伊拉克保留3.5万至5万人,守到2011年。

美国和朝鲜的关系在几经微妙变化后,也出现了转机。奥巴马在9月份对朝核问题做了乐观表态,美国一改不肯与朝鲜直接对话的强硬态度,愿意同朝鲜面对面接触,以劝说平壤重返六方会场。

比起小布什临走前留下的僵局,奥巴马开展的外交策略使美俄之间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两国有望在年底之前签署新条约以进一步削减各自战略核武器。此外,奥巴马宣布取消布什政府时期制定的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推出在欧洲分阶段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新计划,获得了部分华盛顿智库专家的肯定(当然也受到了反对派的批评)。

奥巴马于今年6月在开罗向全世界穆斯林释放了友好信号。此举不只希望全球16亿穆斯林重新认识美国,结束“怀疑和争议”,还旨在向国内同胞传达理念:宗教理念不同,但友好关系还是可能存在的。

此外,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奥巴马力促国会尽快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奥巴马同志仍需努力。英国《经济学人》评论说,委员会即便是要鼓励,至少也得等有了更多实质性成果了再说吧?如此着急颁奖,是否太草率了?好意归好意,摊在奥巴马面前的国际问题铺得太开,又被医改等国内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民众抗议连连,看来奥巴马必须快马加鞭,才能配上这早来的荣誉了。

最麻烦的海外问题还是阿富汗问题。奥巴马必须在短期内决定是否增派4万名士兵赴阿。由于目前没有有效方法来结束这场持续了8年的战争,奥巴马任期内,阿富汗可能还是见不到和平。

至于他致力想重启的巴以和平谈判,上半年有过回暖迹象,目前似乎又止步不前了。

美国《时代》周刊撰文说,奥巴马和美国政治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承诺奖”。这位能言善辩的总统上台后许下了一连串美好的承诺,把民众的胃口吊得很高,但幻想不能填饱肚子。和平奖或许会给予奥巴马更多动力,铸造和平却需要更多实在的东西而非想象。“有时候需要把话说在前头。有时候最好让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时代》周刊认为,无核世界固然令人向往,但委员会如果真的想要和平,考虑就应该更切实际一些。在原子弹发明之前,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约7800万——9500万士兵和平民死亡。充满核武器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没有核武器的工业化世界则是不现实的。科学技术传播如此之广,核武器不可能完全解除。与其幻想一个完全无核的地球,不如考虑怎样减少现存的核武数量(奥巴马现在的做法还是正确的),并保证剩下核武的妥善安置。

和平奖委员会交给奥巴马的将是一块奖牌,奥巴马接过的却会是一副重担。美国《新闻周刊》说:“不是我们不希望总统赢得诺贝尔和平奖。而是我们希望这个奖能拿得实至名归。”

猜你喜欢

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奥巴马
阿克苏诺贝尔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因努力抗击饥饿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9年诺贝尔颁奖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从态度系统考量奥巴马获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引发的争议
奥巴马来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