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妙可的后奥运生活

2009-11-03

中外文摘 2009年19期

陈 辰

一场全球瞩目的盛宴将“红衣女孩”林妙可推向了成人繁杂的世界。在奥运会炫目的光晕下,单纯的孩子经历了一夜成名、众人追捧,以及被误解、披伤害的全过程。父母竭力保护,女孩还是在名利场的裹挟下,走上了一条和同龄人不同的道路。

奥运后平均两三个月接一个拍摄

2009年7月,在采访的前一个周末,林妙可的妈妈刘喆平带林妙可刚刚完成了一个广告的拍摄。据刘喆平估算,目前,林妙可平均两三个月会接一个广告或者影视剧的拍摄。“广告费时少,随便安排在一个周末就行,但拍影视剧,我们要求一定要等到寒暑假,妙可的学习时间必须有所保证。”刘喆平说。

其实从奥运会后到2008年年底,林妙可基本没有接任何的拍摄邀请,在学校安心学习,直到今年才开始接一些“活儿”。

现在,刘喆平夫妇忙于自学一些与演艺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以前接拍的广告中,林妙可只是个配戏的小角色,但奥运会后,更多的是找她做代言。“要操心的事情就多了,要对商家和产品的质量有全面的把握,质量检验证书之类的都得给我发过来,我不想给孩子惹麻烦”。面对纷繁芜杂的邀请,夫妇俩决定从严考察,谨慎处理。

对于络绎不绝的影视剧邀请,刘喆平也慎之又慎,“看角色、看时间,有特别好的才接一些”,刘喆平说自己拒绝的电视剧已不计其数。

从广告小明星之一到诸多广告、演出的首选女主角,林妙可的变化来自奥运“一夜成名”之后。奥运前,她参加拍摄时总要先照顾大牌们的时间,还因此耽误了一些课程;如今,广告商则会首先满足林妙可的时间,“以前我们没有能力提这些要求,现在不同了。”刘喆平说。

这个生于书法世家,在少年宫学过4年舞蹈并接受过声乐方面训练的9岁女孩,可谓能文能武。在奥运会前,林妙可已经是广告界的“资深”小演员了,曾接拍宋河粮酒、银鹭八宝粥等30余部广告,参演了赵薇、李宇春等当红明星的MV,还在陶虹主演的电视剧《春草》中饰演角色。

在北京东城区西中街小学,林妙可是个“不显山露水”的学生。学习中上游,不是班干部,在如今人人有特长的同学里,也称不上文艺骨干。

但所有教过她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总结出一点:富有表现力,表演欲望强,拥有与生俱来的舞台激情。

“一上台就高兴、兴奋,特别具有表现力。”林妙可在少年宫的舞蹈老师贺甘红告诉记者。“参加集体比赛时,无论把她放在哪个位置上,都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那一个。”老师说,只要一上台,林妙可的表情和动作的感觉总是最好的。

回忆自己在开幕式当天万众瞩目下的感受,林妙可的回答也印证了老师的介绍,“我还很兴奋,因为台下都有闪光,蓝乎乎的,一会往这边一会往那边

特别快乐。”

林妙可极好的镜头感也许跟父亲是摄影记者有关。2005年,林妙可5岁多时,经父亲的朋友介绍,参加了一个平面广告的拍摄,甜美可爱的外形立刻引起了专门物色童星的演艺公司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接拍广告的经历。

那时,林妙可的生活规律且充实。除学习外,她每周末会到少年宫学习舞蹈,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准备舞蹈和声乐考级,和同学不同的是,她很多的课余时间被演艺工作占据了。在父母看来,女儿喜欢表演,参加拍摄也是孩子接受锻炼和玩耍的一种途径。

林妙可比同龄的孩子身材略显矮小,语言和思维也稍显稚嫩。但小姑娘活泼外向,爱疯爱闹,每到一个剧组,总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女儿的沟通能力令刘喆平也颇感意外。每次遇到明星,林妙可就会拿着自己专用的本子,等在门口要签名,一副“铁杆小粉丝”的架势,她也有演员的另一个“潜质”:上车就能睡觉,下车就能很快投入。

多年参加各种广告拍摄活动的经历,使得林妙可说话和待人接物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大方与老练:“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小孩,从不怯场,人越多的场合越想表演。你问什么问题,她都能很得体地对答。”林妙可的声乐老师任勇烈对记者说。

确实,面对生人或媒体,林妙可很大方,她会很自然地微笑对人,并与之交流。这在奥运之前,就是如此了。也许因为这些“世面”和“老练”,也让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在杨沛宜和她之间做了选择。

时隔一年,当被问当时是否曾紧张没被导演选上时,10岁的林妙可回答,“候选人只有四个……最后如果不选我的话,我也不会不高兴,因为这个节目只有一个人上,很难去选,所以我很理解这个难题。”“老练”得连一旁的妈妈听了都感到意外。

承受“双簧”的误解

妈妈坦言,奥运之后,他们经过了一段痛苦不堪的日子,随着奥运余温渐渐退去,林妙可一家才逐渐从“假唱”的阴影中走出。

开幕式的当晚,“红衣女孩”林妙可的个人资料就迅速在各大网站、论坛转载,第二天,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关于这个“红衣女孩”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甚至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所有人都在迫问这个可爱天使从何而来。

当年9岁的女孩迅速蹿红,被媒体冠以“谋女郎”“中国第一童星”等称号,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小童星。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一家人疲于应付着。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名的快乐,事情却出现了戏剧化的转折。

2008年8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访中意外地透露,开幕式上那首震撼人心的《歌唱祖国》并非林妙可所唱,稚嫩真挚的声音来自另一个女孩杨沛宜。

媒体和网络也跟着转向,在他们的合力“塑造”之下,林妙可不仅被视为了“假唱事件”的始作俑者,更成了“霸占”杨沛宜“荣誉”的“说谎者”。

当时冲动的媒体和网民完全忽略了陈其钢同时说的另外一段话:“之前录制了两个版本,一个林妙可的,一个杨沛宜的,所以在演唱的时候林妙可并不知道现场放的是杨沛宜的声音。”

作为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导演组放在幕前的一个符号,孩子显然是无辜的。但当时却没人去想成人世界的暴风骤雨施予一个孩子的后果:不明真相跟风的公众们将“被愚弄”的恼怒全盘发泄在这个9岁的女孩身上。

为了保护孩子,林晖夫妇只能尽量屏蔽掉与此相关的所有信息。

但孩子有自己的小圈子,不久,刘喆平还是从种种迹象感觉到林妙可知道这件事情了,“有时正说得高兴,一提到相关的东西,她就低头不说话了”。

遭遇“炒作”风波

奥运之后,刘喆平又多了—项“工作”,就是时时了解网上舆情,“应对”林妙可的粉丝团们。

几乎是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大批林妙可的拥趸,她的粉丝团自称“妙族”“可可粉”或者“可乐”,他们在各大论坛里尽情表达对于妙可的喜爱和支持,并建立了“妙可公主小屋”等网站,搜罗所有与林妙可相关的消息转载到网站上,并

有人24小时全程职守,看到有任何不利的帖子立刻删除。

在2007年,为了方便与其他小演员的家长交流,刘韶平在别人指导下,建立了名为“其妙可居”的博客,记录妙可日常演艺活动。孰料这个博客在奥运会之后成了粉丝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网上出现了许多“冒名”博客,“我每写一篇他们就很快贴过去,还以妙可自居编一些。”刘喆平说。

粉丝们的追捧让妈妈刘喆平又惊又喜,“能跟妙可说一句话,他们都特别高兴。”林妙可参加的有些活动,常常是刘吉吉平忘记带相机,却能事后从他们那里找到详细的资料和照片。粉丝们甚至出了54道关于林妙可经历的测试题,在网上流传……这些常让刘韶平感到不可思议,也由此对网络充满恐惧。因此,刘喆平夫妇更加竭力地保护女儿:“我对她各方面都管得很紧,绝对不会让她上网的,有时看到好的东西,会叫她过来看一下。”

奥运前,支喆平夫妇曾对女儿的演艺道路有明确的规划:“主要是上学前到一二年级这段时间。四年级以后就要收了,安心学习上大学。”

“2005年接拍两个广告之后,‘赶上妙可换牙:,中断了一年。”妈妈说,“2007年‘复出之后就非常火。到奥运会前是妙可广告最多的时候。”但面临升入四年级,刘喆平那时还是决定逐渐减少活动,最终“隐退”。

可奥运后各种采访、活动、拍摄的邀请剧增,使得林家原本让女儿“隐退”的打算成为泡影,更让夫妻俩的压力倍增。刘喆平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忙着帮女儿对各种邀请“把关”。

尽管步步小心、处处留意,但刘喆平发现女儿还是在不知情中被卷入了误解和炒作的漩涡之中。

关于外界疯传的林妙可奥运后大红大紫皆因经纪公司的包装的传言,妈妈刘喆平澄清说,林妙可自始至终没有签约任何的经纪公司。外界盛传的经纪人不过是林晖夫妇的一个比较懂行的圈内朋友,“遇到比较复杂的活时。才会请他出面帮忙谈合同,但最终的一切事宜,都由我来沟通解决。”她对记者说。

奥运后不久,即曝出林妙可身价暴涨的传闻。诸如“片酬每集十万元”,“身价赶超章子怡”等等,前段时间,更传出林妙可代言费高达500万之说。但据了解,林妙可真正的酬劳只有四位数。

最初夫妻俩曾向商家和媒体核实,想找出“谎话”的源头,但无果而终,而大众和媒体更多的是“只肯信其有”。夫妻俩只能从此选择沉默,独力牢牢地把女儿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与大人的担心和慌乱相比,林妙可的“后奥运”生活倒显得波澜不惊。她依然按时上下学,课余时间学习舞蹈、声乐,在不同的剧组里玩闹。只是学校里认识自己的人更多了,遇到索要签名的小粉丝们,她会大方地给他们签上大名。

今年暑假,林妙可进驻了奥运后参与的第—个影视剧组,与杨采妮搭档在电影中演母女。奥运后这一年,经雳了这场盛事的“考验”,林妙可的童年已注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