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与文化品位的有效提高

2009-10-28刘永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网民优化环境

摘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探究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问题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则、方法、路径入手来探讨如何提高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

摘要:网络文化 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 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61-02

一、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是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首要原则,它决定着网络文化优化的内容和性质。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以更好的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网络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球化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渗透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思想,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暴力色情思想、赌博思想、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在网络中迅速蔓延,使网络既成为一个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面对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战略、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形势,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第二,科学性原则。网络文化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环境,使我们可以扩展到虚拟的空间环境中,因此我们的网络文化的优化必须遵循文化的特点和网络环境的特点,这样才能增强网络文化的渗透力,由于网络文化优化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客体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自主性的不断增强,使得诸客体的界限趋于淡化,从而使大学生也成为网络文化优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加强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上网、与教师一道抵制不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共同建设、维护、优化网络文化,另外网络文化的价值优化要与社会大文化相联系、相协调。

第三,整体性原则。由于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涉及的要素相当复杂,因此,其优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整体优化性原则,使网络优化的各要素的合力最大化。由于网络文化存在的环境包括信息网络环境、娱乐网络环境、人际交互网络环境和商业网络环境,良性网络环境和恶性网络环境,这些环境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对教育活动产生综合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协调这些环境要素,使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我们的优化作用就会消解,因此,优化网络文化就必须坚持整体性优化原则,使各要素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对大学生产生统一的力量,以增强优化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方法

第一,目标设定法。根据网络文化价值取向优化的目标和需要而创设相应的网络文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其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设立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网络会议室,网络论坛是在网络中开辟一种可以供很多人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而我们可以建立一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它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对论坛的参与者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尝试,网络会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的全新通讯方式,它不仅有传统视频和电话会议的交流功能。设立网络会议室,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快捷性等功能,为人们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交融、平等沟通的环境,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由平面向立体转化,从灌输到互动,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环境净化法。它是对网络文化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摈弃不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的环境优化方法。网络时代的信息复杂多变,良莠不齐,有积极信息,又有消极信息,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需要包括政府、教师、大学生在内的相关各方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净化网络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紧制定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和惩罚影响网络发展的违法行为和消极现象,净化网络环境。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运用技术力量对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事物进行过滤,把网络中的丑恶、虚假、消极的东西限制在很小范围,积极营造进取拼搏、健康向上的环境,此外,大学生也是网络环境净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道德自律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负面信息失去市场,从而使网络文化环境得到优化。

第四,隐性优化法。它指的是我们根据网络的特性、教育的目标,按照预定的优化内容和方案,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注入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方法,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正面的优化方式,而是一种间接的容易减少甚或消除大学生对传统政治说教的反感和抵触,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增强优化的实效性,要优化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就要正确的运用隐性优化法,创造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

三、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路径

第一,健全网络文化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信息的监控。网络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存在大量的包括色情、欺诈等信息在内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影响文化的可信度、网络传播的声誉,也给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要强化网络“把关人”对于信息选择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以优化网络价值取向,强化网络把关人可以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运用自动过滤系统等网络技术、对上网人员的信息进行数据备份,最近我们采用的绿坝技术就是很好的尝试,从宏观上可以通过法制、行政手段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格的网络文化环境,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监控。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对各网站的论坛、留言板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体分析,并及时反馈,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网络动态,并通过网络等各渠道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加强权威意见的渗透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虽然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的程度和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的从众心理并没有从网络消失。同时,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个人掌握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人们主动选择信息的行为仍会服从一种权威法则,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不易很快分辨、感到无所适从时,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释疑惑,每个论坛都有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他们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导向。因此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就应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成为“意见领袖”,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意见领袖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评论方式,全方位开展网上评论工作,以有效引导网络文化的方向。许多网络媒体上都开设了“专家论坛”、“网上实时交流”等栏目,聘请一些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对各类社会问题发表系统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整合众多群体意见加以梳理、引导,形成针砭时弊、积极向上、弃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社会主流声音。专家学者们的权威性文章、权威性观点和看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网民,以正确的观点、求实的态度、严谨的说理,对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疑惑,使网民心悦诚服,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在网络传播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局为重,把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网络传播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虚拟空间中,邀请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学者或政府官员引导舆论,往往能够收到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净化网络文化的效果。

第三,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在网络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实现网络产业化、市场化和健康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网络文化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努力实现网络的产业化、市场化与健康人文关怀的统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黑客攻击网络事件达上千起,造成损失达数亿元,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网民的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凸显。面对这种现实,网络优化的目标既不能对个人价值观的思潮推波助澜,只讲满足人的需要,不讲引导人的需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网络文化的社会效益第一,使网络文化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承认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在网络建设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强调社会效益在网络文化的特殊意义,适当加强网络内容的控制,特别加强对越境信息流的监管。

第四,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上行为。网络中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外很早就开始成立一些研究组织并举行各种研讨会,研究规定网络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我国现在网民已经超过2亿多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青年学生居多,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可以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一、不做黑客,由于网络诞生以来,已有多起黑客爆发,给国家、企业造成数亿元损失,为了防止黑客的破坏行为,我国已成立专门的网络警察。二不看、不传有害信息。有害信息包括黄色信息、反动信息、暴力信息、邪教和封建迷信等,消除或减弱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仅靠有关部门屏蔽是不够的,必须教育广大学生、网民洁身自好、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第三不散布信息垃圾,当前一些网民有意制造和传播信息垃圾,甚至被塞入网民的信箱,影响人们对网络的正常使用,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对网民的损害。第四不侵犯别人的权利。网络上侵权事件频频发生,既有跨国侵权,又有国内侵权,侵权行为包括。第五不损毁别人信誉或不负责。网络用户特别是大学生应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散布谎言,不在网上购物中实施欺诈行为。

本论文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为:200802015,项目负责人刘永涛)的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由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海鹰、藤谦.网络传播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杨立英.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网民优化环境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