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治黔的两套管理制度

2009-10-28范同寿

当代贵州 2009年17期
关键词:乌江唐太宗贵州

范同寿

如果说汉武帝的“通夜郎”和“募豪民填南夷”,率先打破了贵州高原的封闭状态,那么,唐太宗的羁縻州制则开始了贵州地区政治生活的一个新时代。

《沁园春·雪》词近乎家喻户晓,毛泽东在这首词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秦、汉、唐、宋的确都是封建时代兴盛一时的王朝,它们在夸贵州这片地区的统治,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尤其唐太宗推行的经制州与羁縻州并存的一套管理制度,几乎可以说开创了贵州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不仅继秦皇汉武之后,将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高峰,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羁縻州制。《新唐书》中赞扬这位“帝王楷模”时说:“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评价之高,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羁縻州制就字面而言,羁字的原义是指马络头;縻字原义为牛靷。羁縻,喻牵制联系之意,藉以形容天子与边疆四裔的关系,羁縻不绝。

唐朝立国之初;周边少数族内附以后,中央政府在其原住地设置一些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建置,有都护府、都督府、州、縣等4级。4种建置中,羁縻州是主体,只有极小的部落地区才设置为县。在管理上,州属于都督府,都督府属于都护府,都护府属于边疆的道。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县令都是原来的地方首领,辖境也是其原来控制的领域。羁縻州首领由朝廷颁发印信,保持原有的称号与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职位可以世袭,而“都督”、“刺史”则只是唐朝所授予的一个称号。到唐太宗时,正式把它明确为一种有别于内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羁縻州制。

羁縻州制形成的原因,除了唐初统治者胸襟豁达,夷夏观念淡薄外,更重要的是唐王朝虽然空前强大,但疆域的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极大差异,不能不对边远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因为有了羁縻州,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州便称为“经制州”,又叫“正州”。在唐代,有名可考的羁縻府州近千个,远比正州的数量为多。

贵州是唐代最早设置羁縻州的地区。《新唐书·卷四十三》载:“牂州,武德三年(620年)以牂牁首领谢龙羽地置。四年,更名柯州,后复故名。”设置于唐高祖时的牂州,是唐代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羁縻州,在这之前,西北地区虽也有类似的设置,但只是县一级机构。不过,牂州设置时,政府并未将它与内地其他州郡加以区别。唐太宗将羁縻州确立为制度后,陆续在今贵州境内设置了许多羁縻州,总数超过了今乌江以南的县级设置。

汉晋以后的贵州,一直保持着郡县与郡国并存的局面。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成为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文明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自然不能再让那些以国君自居的地方政权继续保留下去。羁縻州制的创立,便是一种让昔日民族地区的统治者既能享有权力,又受制于唐王朝的一统天下之策。

羁縻州制对贵州社会发展进程的最大影响,在于它结束了战国秦汉以来,贵州地区郡县制与郡国并存的历史,开始了统属于中央王朝之下的经制州与羁縻州并存的时代。

羁縻州制确立后的贵州,形成了以乌江为界的两片不同管理区。唐朝在乌江以北设置的,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官吏,进行有效管理的正州。其中管辖地涉及到贵州的有黔中、宁夷、卢阳、龙溪、潭阳、涪川、义泉、播川、溱溪、南川等10郡。乌江以南设置的羁縻州多达50个,其中势力较强,管辖面较宽的有充、群、琰、蛮、矩、庄、应等7个州。乌江以南的所有羁縻州,统归黔中都督府管辖。

如同贵州的气候多变一样,唐朝在贵州的州郡设置也时常发生变化。一些性质为正州的建置,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维持不下去了,只好将其降为羁縻州。这种情况在当时的贵州还不少,充州、牂州、琰州、矩州、应州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这也说明,唐朝统治者对贵州地区情况的了解,是逐渐一步步加深的。

先秦时期,黔北地区因与巴蜀相邻,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超过南部地区。汉武帝的官方移民政策,又给这一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唐太宗的羁縻州制,从政策上对乌江以南地区给予必要的支持。按照当时的政策,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版籍并不向唐朝呈报,也不承担额定贡赋。虽然少数羁縻州的版籍要上报户部,或因“愿纳赋税”而有少量负担,这类临时性的负担与正州向户部交纳的赋税不同,远比正州要轻,也不一定有定额。这种政策,为实行羁縻州制的地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对贵州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乌江唐太宗贵州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行吟乌江
吊乌江
唐太宗 善听劝谏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乌江,乌江
别有洞天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