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语文课堂的潜力,将情感教育进行到底

2009-10-28罗惠端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心灵文本情感

摘要:文章从挖掘语文课堂潜力,展示语文课堂魅力方面做了探索和研究,论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如何走进作者自己、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很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所认同。教师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学生产生正确、深远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思想和情感的力量是达不到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于漪老师说:“读写能力与人的终生结伴而行,这种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精神层次、文化底蕴、情操品位、素质修养,语文教学万不可把它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教育。”这段话道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感情的教学是不道德的,光凭机智、机巧的教学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情感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挖掘和尝试,或采用朗读引发,或研读体味,或情景再现,或摸拟情境体验,或设置背景穿插,构建烘托渲染等,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导学生情感。我的做法是“以感情作媒,让心灵作主,促进共鸣”。一方面体现为在授课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一方面体现为善于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注重心灵的感觉和情感的交流。

一、走进作者的心灵

语文的灵魂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情感,情感的源头是心灵。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离开情感,不能造就人的精神世界。”母语本身就伴有内在的情感因素。“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文章并非无情物,“言为心声,为情而造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无不是作者情感和心血的结晶,天然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课堂中,教师要为教材所打动,师生共同走进作者的心灵,激活文本的情感,披情入文,由情及理,提炼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会感动,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学会领悟,学会心的共鸣,领会爱的伟大。

文本解读要能够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创作与人生经历的关系,作者的心路历程等,才能够融情入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每读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就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情感交流。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李清照晚年的痛苦经历:国破、家亡、夫死、无子嗣、文物丢失、世人不理解等。让学生体会词人的愁情,设身处地体验诗人那种哀苦无苦,孤独无依的人生深层痛苦,学生走进了词人的心灵,情感体验丰富而深刻,情感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走进自己的心灵

(一)注重体验和感悟

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生百象,都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结晶,学生的解读是对教材内容的再体验,绕过这一层,就谈不上对人生真谛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作者的体验做再体验,使作者的体验与教师的经历沟通,融合。“使其言皆出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通过感悟,把文意、观点消化成自己的思想与精神的一部分,并用自己体验到的感情去诱发学生感情,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们激昂,委婉处还他们委婉”,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创作真谛的热情,使学生在对文本的领悟中,受到情感的感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二)真情投入

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坦诚地暴露在学生面前,最能打动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把自己放进去,不当局外人,教师的心同作者、学生贴在一起。当教师真情投入时,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就特别富有人格魅力,就格外容易进入学生的记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以自己的感情为中介,将作者的情与学生相沟通、相交融,用饱满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激活文本的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形成一条情感之流,从而产生共鸣。例如在《拣麦穗》教学中,我自己被作品所流露的淡淡的感伤和惆怅所感染,更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朴、无任何企求的爱所感动,因而在教学时全情投入,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在里边。我想,生活中的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像拣麦穂一样地时时捡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些东西弥足珍贵,譬如至真、至善、至美及无任何乞求的爱等,谁不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谁不希求得到师友的关爱,这需要捡拾的难道不是希望爱的回归吗?大雁听到卖灶糖老汉逝世的消息时放声大哭,诸如这样的哭,你有过吗?我把自己对已经逝世了二十多年的奶奶的怀念之情讲给学生听,生小孩时撕心裂肺地疼痛时呼唤奶奶的经历讲给学生听,在这节课里,我分明看到在座的学生眼里闪着泪花。

三、走进学生心灵

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一定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不断改造自己的情感品质,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丰富自己情感世界。要对学生情感领域施加影响,走进学生心灵,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心理复苏法

心理复苏法,就是帮助学生唤醒或找回自己内心体验的方法。在《我的母亲》(老舍)的教学中,我以“感悟亲恩,述说母爱”为话题,让学生说出对母爱的体验和感悟,唤醒学生沉睡在记忆深处或原不曾觉察到的平凡的母爱的记忆,在对母爱的体验和对作品情感再体验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和再现情境法

信息技术为情感教育搭建了平台,含有情感因素的各种视听材料如录像、录音、幻灯、电视、电影、图片等应有尽有,为创设和再现情境创造了充分条件。这需要教师用心去选择与整合。特别是诗歌教学和散文鉴赏,教师可充分利用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我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片尾的视频,重现三国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诱发学生联想、想象,唤醒他们的各种知觉表象,让学生体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与“滚滚千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雄浑而豪迈,从而丰富课堂情感内容,提高感悟情感的水平。

(三)朗读渲染法

教师带着感情的朗读能够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中去。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也同样能使他们走进艺术境界中去,特别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范读时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愉快。通过朗读注入情感因素,将朗读作为心灵的访客,在琅琅的书声中美化彼此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是带着哽咽的声音朗读的,当读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时,哽塞地几乎读不下去,不用讲解,文本的情感已经出来了。这种有感情的朗读产生的影响是无穷的,这比精确的讲解,周密的分析效果更佳。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在众多的声频朗读中,我选用了吕中老师带哭腔的音频朗读,整个课堂因声入境,吟诵者动情,听诵者入境,课堂在浓浓的情感中奏出美妙的旋律。

在朗读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最直接,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

情感,如同涓涓泉水流入学生心灵,滋润学生心田;情感,如同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有了神韵,有了灵魂,有了风彩。理想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情感中追求,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灵魂去塑造灵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除了对语文永远学习、永远坚守外,更要努力挖掘语文课堂的魅力,将情感教育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罗惠端(1972-),女,任教于广东普宁市第二中学,中等师范语文讲师。

猜你喜欢

心灵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