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校本之桥 畅科研之路

2009-10-28宋秀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课题组校本

宋秀伟

“以校为本,课题助催,科研兴校”是永吉县实验小学校本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几年来,搭乘吉林市校本科研工程的列车,我校积极探索,架设了自己的校本化研究之桥,畅通了本土化的科研之路。

一、厘清理念,学习提升,科研与培训,在校本中同行

“科研”作为校本化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自2002年永吉县校本研修工作启动以来就随着“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一起列入了我校的研修规划,但起色一直不大。2006年几位校领导相继到名校代培学习后达成一种共识:学校成功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群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学校不能把眼光单纯的盯在外出学习上,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学术和信息中心、实践与展示的舞台、教室即研究室的理念,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本地资源上实施嫁接和移植,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形成团队精神,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于是我们开始关注这个研究群体的形成与拓展,最后把途径定位在校本科研上,让科研与培训在课改中相伴同行。

二、立足校本现状,引进创新,问题即课题,在研究中提升

立足学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为了揭开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纱,引领具体可感的科研工作方法,引导教师在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中感受科研的魅力,收获科研带来的成果与喜悦。按照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同课教研”方式的启发下,我们进行了教研与科研的移植嫁接,把我们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和困惑确立为研究的课题,开展周期短、见效快的校本小课题研究,并在课题管理中采取了“三课两反思”的活动方式,来促动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成果的交流。我们把这种“校本科研”方式的目标,定位在借助校内名师带动教师队伍理念的整体升位,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即引导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群体。

三、把握教学本位,科学谋划,教研即科研,在整合中实施

2006年8月在学期开始之际,在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引领下,我们制定了以校本的小课题研究为主的校本科研工作计划,把全校13个学年学科组确立为13个校本小课题研究小组,经过全体组员和业务领导的共同研究与思考,立足教育教学中困惑较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选择地确定了《一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等13个校本小课题。

我们把课题的研究周期确立为一年,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课题启动阶段由课题组长与校长签定课题立项书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接着进入课题学习阶段,由课题组长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查找资料进行课题的深入学习,寻找理论依据,确立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继而进入课题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阶段,我们把课题研究落实在每一周的集体备课和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与实践。并采取“三课两反思”的方式,展示各个课题组的研究措施与成果,促动课题组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在展示中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在组际对比中的自我提高。课题的总结阶段我们既要求教师撰写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论文,又组织课题组全员参加的课题结题汇报。

四、 感受研究成果,反思与创新,在探索改进中科学发展

2009年7月我们成功的结束了两轮计26个校本小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引领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行为,使教师感到科研就在课堂教学中,就在我们身边,科研不是教学的负累而是教学的有力帮手。在小课题的研究中既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个人的教育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题研究,形成了科研能力。

总之,校本科研作为校本研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有效促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利于学校定位自我主体,立足本校发展实际,实现自我建构,挖掘潜能,形成特色。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课题组校本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做专业发展型班主任,不做“保姆”和“通讯员”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