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做“记录”的能力

2009-10-28高万华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记录蜗牛科学

高万华

在科学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做中学”理论特别强调设置情境——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环节。记录信息这一环节,是幼儿得出结论、分享和交流的基础,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做记录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一、引导幼儿了解记录种类

首先要了解记录的种类,记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设疑记录

设疑记录也就是问题记录。每次开展科学活动,都要启发幼儿大胆记录相关问题。

2. 猜想记录

每次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讨论,引导幼儿猜想会怎么样,可以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

3. 观察记录

幼儿已经设疑、猜想,开始动手操作,探究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细心观察并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结果记录

在设疑、提问、猜想、操作验证后,会得到一个科学真实的结果,将这个宝贵的验证结果记录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记录方法

记录方法主要包括:

1. 粘贴记录

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关小图片,在幼儿需要记录时,只要选择合适的图片贴到相应位置就可以了。如《做蛋糕》活动,幼儿在尝试制做蛋糕过程中需要记录放几勺面粉,就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小勺子图片记录自己所放面粉的勺数。这种方法直观、形象,较适用中小班年龄较小的幼儿。

2. 色彩记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幼儿喜欢的颜色进行各种记录,如《幼儿园里的树都开花吗》,在做猜想记录时,可以利用颜色,把自己认为能开花的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记录一目了然。

3. 线条、图形记录

这种记录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如“——”、“……”,图形“Δ”、“О”等做记录。如在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做猜想记录时,可以在孩子自己认为是蜗牛爱吃的食物下面画“——”或“……”。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做结果记录时,便可在蜗牛爱吃的食物下画“Δ”或“О”,这种记录直观清晰,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幼儿。

4. 实物记录

这种记录方法便是直接将实物放入记录表格中。如《蜗牛的家》中记录蜗牛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便可把实验材料,像沙子、树叶、棉花,用小袋将这几种实物材料封好,别在表格中。

5. 绘画记录

这种方法就是用绘画的方法记录。探索活动中的发现,如《怎样让热水凉得慢》,便可把自己想的方法画下来,然后去一一验证,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大班的幼儿。

6. 数(文)字记录

大(学前)班幼儿已具备了学前书写能力,简单的汉字、数字已经难不住他们,有一些记录可允许幼儿用这种方法记录。如《天气预报》中,最高温度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出现,通过测量和亲身感受,幼儿可用文字记录,填写上午、中午或下午便可以了。再如《天气预报统计表》可以用数字记录法来记录。

三、培养幼儿做记录时要注意的问题

记录时一定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自身能力及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教师要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记录。老师帮助把关,这样既可发展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又可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让每个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为了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索活动的能力,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我们就要重视记录信息的过程,培养幼儿做记录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猜你喜欢

记录蜗牛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蜗牛说
小蜗牛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
蜗牛(共3则)
科学拔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