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国清:爱心伴我行

2009-10-27何成保杜懿玲

杰出人物 2009年12期
关键词:海啸王国救灾

何成保 杜懿玲

救世军,一个神圣而特殊的国际性组织,对于内地多数人来讲尚感陌生。她是基督教普世教会之一,其信仰基于圣经,服务源于神的爱,使命是传扬耶酥基督的福音,并行奉他的名在不分彼此的原则下去满足有需要的人。作为救世军港澳军区委员,香港救援项目高级官员的王国清先生,投身于该服务组织已数十载,身体力行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及生命的赞歌。

丰盛的生命源于充实的信仰

个人经历特别,社会服务经验丰富的王国清先生,早年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个人的信仰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浸大是香港历史相对悠久的一所高等学校,秉承基督教高等教育的使命,以“笃信力行”为校训,一直恪守“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力培育优秀的社会栋梁,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修养、理性思维、文化认知、社会意识及体能发展等层面达至均衡发展。王国清先生在浸大完成了大学课程,1979年从浸大传理系毕业,并于翌年加入救世军。

救世军是一个以军队形式作为其架构和行政方针,并以基督教作为基本信仰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着称。她有一个称呼,“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由英国牧师卜维廉于1865年创办,本着“心向神、手助人”的服务宗旨,透过从事教育、社会服务及举办慈善活动,提供全人服务,照顾人身、心灵的需要。王国清先生介绍,救世军于1916年,正当民国之初多难时节进入中国,1930年,救世军应当时政府邀请在香港正式开展服务。救世军提出“为和平与仁爱而战”的口号,投入拯救穷人的行列中,在慈善、救济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畢业后的王国清先生并没有就所读的传理专业,走上新闻传媒道路,而是走上了致力于社会服务的颠簸跋涉之路,这一走,将近三十年。他笑道:“我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救世军工作,也曾在香港电台做过一段时间的兼职。由于喜欢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曾到美国学习福利机构的管理,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读书的两年,主要研究福利机构的筹资工作。”

王国清先生获得“非政府组织管理”硕士学位及曾被派驻于南亚斯里兰卡工作两年,管理该国救世军的2004年海啸灾后重建工作,他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透过王国清先生的学习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教会大学读书,虽然学的是新闻传理专业,但教会思想对他影响深远。他将个人心思集中在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上,或许缘于这一点,促使他一毕业就加入救世军,并为其事业奋斗终身。

王国清先生解释说:“救世军之所以称为‘救世,是和贫穷、罪恶相斗争的。救世军和西方教会的历史相连,因此,它有极深的救世思想。”当年的创办人卜维廉夫妇在伦敦看到酗酒者、饥饿的孩子,感到非常痛心,于是成立了基督教布道团,希望能够把基督教传给穷困的人,并透过了解穷人物质及心灵之需要来给予帮助。布道团迅速发展扩展至世界各地,现在救世军在全世界有几千个分部,分布在一百一十七个国家,如今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救世军正为着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救世军!”这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救世军的褒奖,也是救世军工作的实际写照。王国清先生正是用他不懈地努力践行他笃信的“心向神、手助人”的服务宗旨。

风雨三十载的奉献之旅

毕业后加入救世军组织,王国清先生便走上了奉献社群,服务大众之路。爱心无国界,无极限,奉献也无止境无疆域。他数十载的奉献之旅,谱写的是一曲爱与奉献的颂歌。付出的更不是与常人一般的代价:与亲人聚少离多,居无定所、风险无穷……需具有豁达的胸襟,坚韧的意志,更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兼爱非攻”的博爱精神。而王国清先生达到了也做到了。

救世军的服务范围很广,在大陆做得比较多的是扶贫工作。救世军认为,对于贫穷的人,良好的教育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石。但也必须配以自身的能力和决心,社区支持以及跃进的机会。王国清先生介绍;救世军在内地很多地方建了不少学校,包括在广西、青海、贵州、湖南、安徽、河南等地。

每当灾情发生,救世军会根据需要,调动机构中的人员到不同灾区工作。到灾区救援是救世军派遣的,而救灾经费多来自香港人民的捐助,也有政府补助的。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的各种大型救灾活动,王国清先生都参与其中。

“九•一二”台湾地震时,王国清先生就曾经在台湾待过二个月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海外救灾是在2004年海啸后的斯里兰卡,他在当地工作了二年时间。他说:“当时海啸过后的局面极悲惨,救灾更为重要的是灾后的重建工作。”原来是计划在斯里兰卡三年,但工作只用一年就完成了。他自愿继续呆在斯里兰卡帮助灾后重建工作,筹集资金。王国清先生对在斯里兰卡的救灾记忆犹新:“当时我一个人在斯里兰卡,虽然离开家人,但想到这是服务难民的事业,是值得的。”

灾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水洗澡,没有厕所可上,更不用说有电视、空调、汽车。”王国清先生笑着说,“我在台湾、在斯里兰卡,都是和灾民一起,灾区的生活就是这样,已习以为常了。”华东水灾、南方雪灾、四川地震,他都参加了救灾工作。而救灾之后就是扶贫,王国清先生对这些工作了如指掌。

王国清先生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如果发生灾害时,协助相关人员组成工作委员会进行统筹救灾工作。在这方面,每个救灾人员都会进行严格的培训,合格者才能被派遣。另一方面就是和香港社区人士进行联系,并协助筹款工作。三十年的风雨岁月,王国清先生就是用爱心筑起的堡垒与无数灾难作斗争,与灾民同命运共呼吸。

漫漫无止境的爱心之路

有人说,选择了怎样的职业就是选择了怎样的人生。王国清先生选择了救世军组织,就是选择了不断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亲身目睹无数的灾难。面对灾难,身经百战的他,早已有一颗仁爱而弥坚的心。多年的救灾工作让他感触难忘的事有很多,最震撼他心灵的是印度尼西亚海啸。通过目睹这场灾难,对于生命及生命的意义他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当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时,救世军在海啸之后最先到达灾区。“当时我们到了一个岛,而印度尼西亚的军队还没有到达灾区。在灾区的外面,我们碰到了新加坡海军,他们原先在海边演习,因为海啸,灾区所有道路封闭了,他们就代替印度尼西亚军方清理灾区。”当时新加坡军方用直升机将救世军人员包括王国清先生直接送到灾区。

虽然见多了死亡,但王国清先生对海啸之后满目疮痍场面仍心悸不已。“往海边一望,海滩一隅几十具尸体就那样地漂浮着……”这个场面一直让坚强的他害怕。在印度尼西亚呆了二天后他回到了雅加达和印度尼西亚政府商谈。之后乘坐飞机,从雅加达到吉隆坡,最后到达香港。在吉隆坡的机场呆了三个小时,百忙之中的他喘了一口气,脑海浮现的全是灾区的场景,心里十分难受。当机方服务人员问及灾区的情况时,久经历练的王国清先生此时已泪流满面,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回忆说,“当时在机场的三个小时,我就一直流泪不止。”

印度尼西亚海啸之行,对王国清先生的人生观产生极大的影响。生命的无常和有限,让王国清先生感悟到人的命运是操纵于上天之手,必须抓紧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抓紧时间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事情。

“要珍惜人生,珍惜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机会。”这是王国清先生最大的感悟。如果在赚钱和家人在一起两者之间选择,他会选择后者,以前也许会想到赚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目睹海啸的后果,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亲人在一起更幸福的事了。“我现在对于很多事情看得很开。”王国清先生笑道。

今年五十二岁的王国清先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太太是一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王国清先生说:“我对孩子比较自由民主,不强迫他们读书,但会要求他们,认真、合格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品德问题则得从小抓,品德是十分重要的,要做一个好人,这对社会十分重要。”他讲,有一次儿子说了谎,他直接用手掌,而非木棒打孩子的手,双方手掌都感到痛,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于说谎的行为也是痛心的。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王国清先生笑道:“希望退休之后到大陆某地,在一个安静的小地方做一些慈善工作。”他和太太商议过退休后的打算,或许在大城市生活久了,夫妇俩希望回归自然,过一种平淡充实的生活。漫漫人生路,于王国清先生而言;家庭永远是他温馨的港湾,亲人永远是支持着他风雨旅途的动力,爱心是他奉献不止的源泉,工作是他感悟生命真谛的人生课本。爱心无极限,奉献无止境,奉献爱心之路,王国清先生将一直继续着……

【人物简介】

王国清先生:1979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并于翌年加入救世军为公共关系主任。1995年获救世军委任为救世军总部委员。王国清先生热心社会事务,亦为国际扶轮社社员,于1998—1999年任半岛旭日扶轮社社长及国际扶轮3450区 (香港/ 澳门/ 蒙古国) 2008—2009年度副助理区总监。在过去的30年中,王国清先生一直在救世军担任不同职务,现为救世军港澳军区社区关系总监,香港救援项目高级官员。

猜你喜欢

海啸王国救灾
航母救灾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地下王国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建立新王国
连续的海啸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