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追影的“神经刀”

2009-10-27

成都女报 2009年18期
关键词:女报金像奖武侠

潘 越

48岁的吴镇宇正在思考后半生的人生哲学,于是有了《追影》。

这并不意味着他要在自己导演的第二部影片里耍耍文艺腔,“这就是生意,是喜剧,就是娱乐大家”。

但“追影”这个概念是他看重的。作为“导演”,吴镇宇不愿谈“文艺”,因为“那代表票房很烂”,娱乐大众,票房回报是他的目标。作为在金像奖评选里“人品极差”的“演员”,他又对电影品质要求严苛,可以直骂“没有我就是烂片”。

吴镇宇和《追影》“格格不入”,他从来都只走自己喜欢的路,吴镇宇,从不追影。

●“吴导”:就是玩一下

现代人欲求不满的生活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股票、地产、城市,对吴镇宇说来完全不是人生的目标。欲望永远像影子,“在你前面举手可得,但永远抓不住”。

吴镇宇说出这些话时表情真诚,你会觉得,是的,他已经是“吴导”了。

但他当即回应:“这(当导演)就是玩吧……”

《成都女报》:《追影》不同于你的导演处女作《醒狮》,它是更大众化的路子,票房必然成为量尺,你又不希望大家冲着吴镇宇的名头才赏光,那这个故事本身有什么可期待的?

吴镇宇:《追影》虽然是发生在古代的夺宝故事,但希望反射现代人太病态的行为,这一点应该会引起共鸣。

现代人一直在追逐自己的“影子”,金融海啸就是因为追逐“影子”啊,很多人买股票,买房子,城市也把旧的拆了变成新的。股票涨了不卖出去,跌了之后又接受不了,心态已经扭曲了。就像你住胡同的时候,仰望着39楼是你的梦想,当你住在39楼往下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原来四合院更贵。

欲望就像影子在你前面你举手可得,但是永远拿不到手上。为什么要追逐这样的东西呢?现代人就是这样的奇怪。

《成都女报》:似乎有和金融危机合拍的意思?

吴镇宇:不是,其实金融海啸之前我们就已经写好剧本了,那时确实也感觉结果跟我预计的一样,很多投资最后变成了一张纸,于是更加觉得应该去跟大家分享这个概念,

不过还是拍晚了,如果在股票房价最高的时候出炉就好了。我觉得有责任提出这个问题,艺术就是要走到前面。但片子绝对不是沉闷的,而是很多笑点,我想观众应该很喜欢笑,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很缺这样的情绪。

《成都女报》:片中向过去的香港武侠电影致敬的场景、镜头很多,这种“恶搞经典”的模式这几年已经不新鲜了。

吴镇宇:是这样的,现在很多大型的古装打斗电影,他们以为是武侠的,其实不是。武侠就是武侠,不只是打斗,武侠要另外一种感觉的。所以我们就会说是不是应该用怀旧一点的手法,把现在的戏跟过去的经典元素配合。技术上我们一定要实拍,于是经常用威亚、弹床,尽量做到没有电脑特技。

《成都女报》:和麦子善导演再次合作出于什么考虑?拍摄制作中怎样分工,会否有一些冲突?

吴镇宇:我们认识很久了,我算是麦导带出来的演员,《追影》的合作主要是我的概念设计好了,但还有很多武打、特技需要实现,麦导这方面是香港最一流的,这次也采用一些比较怀旧的镜头运作,因为我的想法比较奇怪,麦导确实又挺理解我的。

《成都女报》:吴镇宇作导演好像没有过去角色里的大佬作派,据说给了演员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吴镇宇:我做导演的初衷就是觉得快乐,去玩一下。所以自由发挥是有的,当然要看是谁,是否在合适的时间。比较重要的喜剧点就绝不能给他错过,如果不是喜剧点,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很舒服的状态演,不要跌破我的要求就可以了。但是有喜剧点,你一定要交还给我。这既然是喜剧,你要是搞得观众不笑怎么办?

●“无冕影帝”:金像奖还是动力

说到无冕之王,本以为吴镇宇会用无奈来对答,没想到他却以此为鉴,说这是激励自己的动力。听了他的解释之后,与其给这“王”正名,不如让他就做最霸道的无冕之王来得痛快些。

《成都女报》:尔东升最近说香港男演员少到没得挑,大制作还是只有你们60后这几位大牌可选。这次与内地公司合作,是否是对原来的环境和固有的角色失望了,在借力开拓新的市场?

吴镇宇:并不是因为香港没有空间才到内地来发展。在内地拍的电影,武装打斗的场景可以大型一点。在市场也有考虑,内地市场更大,甚至可以跟全世界沟通。

电影是一门生意,我永远觉得是这样,过去在香港说自己演了一些“烂片”,没办法,可能是某一些电影的悲哀吧,我并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

我并不会刻意给自己设定什么“转型”,不会去想这些。过去一年我都没有接工作,都是陪我太太生产,可能大部分观众记得的还是《无间道II》,其实那个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了,电影角色其实是很难有多大突破的,不像电视剧。

《成都女报》:《追影》可能让你接近香港金像奖吗?是否觉得自己的身份定义已经改变,还有没有动力去追求做演员时没有获得的荣誉?

吴镇宇:有的电影本身决定了是否能拿奖,我们这部电影只在乎票房。但金像奖的遗憾还是会给我动力的。

人生有挑战比较重要,因为没有挑战会很慢,所以有的时候当当导演也是挺快乐的。“身份”问题我没想过。演员很难在电影里讲出你对社会的很多看法,但是导演就确实要有这样一个目的。

做导演已经是很大的挑战了,再当主演,搞不好两边都亏。《追影》里本来只想当导演,“一心二用”永远都做不好的嘛,但是没办法啦。你都说了,香港60后当红的男演员只有那几个,他们又没可能演,找新的演员,演技什么还过得去,你叫他们武打就死定了。

很多武打戏虽然是假的,但是看起来要真实。我不需要去练就能应付好这方面的需要。但年轻一代,我们找谁啊,吴京吗?要真的会打那种吗?很难吧。

●“神经刀”:媒体的神经病更严重

“话题明星”吴镇宇一直被媒体附上了“神经质”的标签,而在被披露的家庭生活里,他又表现得像个温情的人。

吴镇宇甘心跟着这些“影子”吗?

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时,他笑着捋了捋日本武士式的发髻,吩咐工作人员到房间内取出一册书,“最近一直在看,这也许就是答案”。

书名是《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作者松原泰道,一位102岁的日本僧人。

《成都女报》:这是儿子出生后适合他看的第一部吴镇宇的电影,其中有没有放点什么让儿子觉得你在用心纪念父子感情的桥段?

吴镇宇:因为我们有个既定命题和使命感,必须朝着那个方向去做,所以其他就不能再硬加进去了,拍摄过程里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

《成都女报》:媒体喜欢给公众人物制造概念,比如你就总是“神经刀”,“失意”,这些东西是否影响你的行为,他们说的吴镇宇是吴镇宇吗?

吴镇宇:对我没什么影响。可是媒体一定要把它概念化,符号化才有轰动效应,但真正有脑筋的人绝对不会受这些影响。

全国十多亿人口,可能有几千个媒体,观众一开始对我们是没有这么多概念的,观众就知道这是吴镇宇,只有媒体喜欢去说我神经质。圈内人最多觉得我直言不讳一些,我经常开玩说“有时候说错话你们就当我是神经病好了”,大家应该会认同很多媒体的神经病比我更严重。

《成都女报》:吴镇宇48岁了,在圈子里当了半辈子的“符号”,你到底还追求什么?

吴镇宇:最近在看这本书,《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作者说“5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觉得年轻人还没有资格谈最终的追求,也许看完这本书就有答案了。

我年轻的时候真没想过这些,但我的师父(吴镇宇是俗家弟子,号觉一居士),很多朋友的朋友过了一百岁,和他们交往我才觉得,达到这个岁数才更加知道这个世界的美丽。

现在来说最大的感受是要回馈社会。明星永远都是伸手向观众要钱,都放进自己口袋了,买这买那的,很少人真正去回馈社会。但是当你老了,没有影迷了,这个世界就不美丽了吗?不是,应该是更美丽了,因为你可以放下更多物质的东西,享受一种回馈社会的美丽。

猜你喜欢

女报金像奖武侠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极限之光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
陈撷芬创办的中国第一张女报
林宥嘉有人听我的歌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