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新时代的鄂伦春

2009-10-22凯鲁罕

民族文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猎枪

凯鲁罕(鄂伦春族)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满山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这首五十年代从大兴安岭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民歌,描述赞美勇敢剽悍的鄂伦春民族。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党的民族政策犹如大兴安岭茂密森林中投下的一缕阳光,温暖了这个曾经饱尝艰辛与困苦的弱小民族。

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如今,弹指间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的鄂伦春民族跃下马,放下枪,躬耕沃野,以积极的心态和崭新的风貌跨进新世纪,步入一个依靠科技求民族强盛的新时代,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鄂伦春族人民也正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始逐步实现定居生活。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与共和国成长的六十年中,鄂伦春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猎民们早已告别了简易的“斜仁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放下了手中的猎枪,走上了现代化农业致富的道路;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正在市场走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与共和国同步成长,迎接着美好的未来。在鄂伦春族巨变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楷模。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希日特奇猎民村村支书白色柱就是一位。白即“白依尔”——鄂伦春人分布在托河流域的一个古老部落。鄂伦春过去的生活,只有狩猎。五十多年过去了,鄂伦春猎民乃至鄂伦春民族正在经历一次崭新的心里转换、实现一次生命价值的再定位。

白色柱的家住在托扎敏乡希日特奇村,上级政府给猎民盖的砖瓦房里。尽管四周是青山环抱、绿水相依,色柱还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斜仁柱”(鄂伦春人的传统居所,用树干、树皮或兽皮搭成)。到了夏天,白色柱和家人就住进去,还在里面招待客人。无论怎样,鄂伦春人也割舍不下对大森林的依恋与感恩。白色柱家祖祖辈辈都是远近闻名的好猎手。他们家不仅打猎打得好,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养牛。那时候,白色柱家的牛马总共有一百五十多头。白色柱的父亲因为会过日子,被当地猎民称为“唆唆”,即聪明、富裕的意思。到了色柱时,虽然山里的猎物越来越少了,但白色柱凭着出色的枪法和丰富的经验,几乎没有从猎场空手回来过。在好的季节里,有时一天打的猎物就能挣二千多元人民币,平均一年的捕猎收入少说也有二万元。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当时的猎民中是最好的。在大兴安岭这片古老的森林中,白色柱这一代人已成为鄂伦春的最后一代猎人。尽管过去森林中他们生活得极其艰难,但如今他们生活得悠闲自在,真正是森林的主人。

鄂伦春人的狩猎不同于那些以杀戮为乐事、消遣、牟利的捕猎,他们是满怀着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崇拜,小心地、虔诚地接受着“山神”恩赐、赖以生存的猎物。猎人们严格遵守着不捕猎怀孕和幼小动物的信条,让动物也能够充分地繁衍生息。鄂伦春民族具有人类最原始、最朴实、目前看来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环保意识。这个世界上赖以谋生的手段很多,大森林中的鄂伦春人曾经就是以狩猎这样一种原始的谋生方式谋生的,这独特的人和独特的方式在这一方神奇的土地上营造了奇异的文化氛围。可是这一切不可避免地被改变着,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改变,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永恒。有人主张鄂伦春族应该自然演化下去,人类社会从游猎到游牧到农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演化过程。但是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让鄂伦春人民循着自然演化的旧路向前发展,是不客观和不切实际的,锐减的野生动物资源已经使狩猎生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一九九六年,鄂伦春自治旗旗委、旗政府从转变观念、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在全旗境内实行禁猎,彻底转变鄂伦春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资源,这显示了鄂伦春民族敢于面对现实的英雄气概和鄂伦春民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风尚。这一届自治旗领导人完成了前任几届领导多年努力的目标和心愿。这样的抉择也是痛苦的。宣布“禁猎”交枪时,许多老猎民抱着猎枪不由自主地痛哭起来,这是发自猎民心底的悲哀与无奈,这也代表了大部分刚刚放下猎枪的猎民一种普遍的心态和困惑,这是改变生产方式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这种改变,同时也是一次鄂伦春民族传统观念意识的大变革。昔日鄂伦春猎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面对凶猛的野兽没有退却过。如今党和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帮助猎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其他劳动,旗政府制订了猎民生产经营免收税费、猎民卖粮实行保护价收购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猎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确实不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白色柱思想解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放下了猎枪,走进黑土地,谋求新的发展。他贷款五万元,带头开荒种地,当年收入七万多元,还清贷款后,获得了盈利。他把目光又投向养殖业。一九九八年投资近一万元,种植了六千多段木耳。猎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一致推举他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成了猎民们转产致富,步入现代文明的带头人。他在村里搞起了集体农场,采取统一粮种、统一化肥、统种统收的生产方式,不但使猎民有了生产积极性,而且收入也增加了。一九九六年底,希日特奇村首次向国家交售了公粮,结束了靠国家救济生活的历史。白色柱在鄂伦春民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并给予了他许多荣誉。像白书记这样的猎民在鄂伦春族中还有许多,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在新的时代里,猎民们尽管起步维艰,但仍以鄂伦春人的顽强毅力,生息在先辈们留下的坚实的土地上,如今他们是土地的主人,他们的父辈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如今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土地里播种、收获的场面;六十年过去了,森林还是那个森林,森林中的猎民们只是心思变了,活法也跟着变。放下了猎枪,他们的手里握着汽车、拖拉机的方向盘耕耘在大地上,依然如当年猎场上那般英武与沉着。他们是新时代里鄂伦春勇敢的“莫日根”。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人类历史又掀起了新篇章。跨进新世纪的鄂伦春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带着执著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步超越自我,正在向灿烂辉煌的明天迈进。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猎枪
猎枪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少数民族音乐
毛茸茸的小熊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
从“猎枪”到“外套”